高二地理区域产业活动内容摘要:
联系 发展要求 : 运用 “ 因地制宜 ” 的产业布局原理,分析某一地区产业的地域分布及空间集聚现象。 能根据 “ 某一地区产业的地域分布及空间集聚现象 ” 的实例,解释它是如何体现 “ 因地制宜 ” 这一产业布局原理的,或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说明 : 对于 “ 区位 ” 和 “ 技术的地域扩散形式 ” 作一般了解。 不作知识上的要求,通过阅读使学生认识到区位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可作为引课之用,或插入教学环节中,或取消。 阅读材料 1: P50 作为拓展学生知识面之用,不作知识上的要求。 阅读材料 2: P54 作为教材中 “ 科技与信息联系 ” 的解释、补充,帮助学生理解,不作知识上的要求,特别是 “ 技术的地域扩散的形式 ”。 阅读材料 3: P56 作为正文的解释,不作知识上的要求,但可以作为一个教学案例。 阅读材料 4: P58 “活动”的要求 通过 “ 活动 ” ,让学生得出 “ 聚落的区位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 , “ 区位条件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 的结论,同时为后续 “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的教学作好铺垫。 活动 1: P51 “活动”的要求 作为课堂练习,通过 “ 活动 ” ,使学生加深理解主要区位条件对产业活动的影响。 活动时,教师可以提示:对主导因素指向明显的企业,往往会在主要区位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落户,如甜菜制糖 —原料产地(称为 “ 原料指向型 ” ),普通服装 —廉价劳动力(称为 “ 劳动力指向型 ” )等,以帮助学生理解。 活动 2: P52 “活动”的要求 通过 “ 活动 ” ,使学生学会对具体的一个地区或一个案例进行生产协作上的分析,并进行简要的评价,从而加深理解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 活动 3: P53 “活动”的要求 通过 “ 活动 ” ,使学生知道生产协作和联系的主要形式有集聚型和分散型;学会通过某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的分析,来评价这一产业活动在地域分布上的合理性。 活动 4: P55 “活动”的要求 第 3题作为巩固练习。 第 4题,实践 “ 活动 ” ,加强知识应用。 活动 5: P5657 两个层面思考 ★ 探讨教学目标 ——教什么 二、这节课教学什么。 一、中学地理学科教学什么。 一、中学地理学科教学什么。 地理知识 现代公民必备的最基本的地理常识、原理、 观点等。 地理学习和应用能力 从地理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式。 时空思维、地图方。高二地理区域产业活动
相关推荐
广州 22469 宁波 22307 台州 22245 北京 21989 绍兴 2171 杭州 21689 1厦门 21290 1苏州 21260 1佛山 21234 1无锡 20898 1中山 20317 1南京 20317 1湖州 20206 1珠海 19856 自主学习: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
、低产出 形成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产生资源和环境的危机 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 清洁生产、文明消费及 生态、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特征: 结果: 特征: 结果: 资 源 产 品 再生资源 探究活动:书本 P103第 2题。 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问题 解决途径 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 滥伐森林,森林覆盖率下降 水资源短缺
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各举办一届。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侨乡。 改革开放以后,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利用他们在海外的各方面关系,通过投资、引商、引资,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问题
第一步:根据平均气温最低月和最高月出现的月份判定所处半球:若最高温出现在 7月,最低温出现在 1月,可判定是北半球;若最高温出现在 1月,最低温出现在 7月,可判定是南半球; 观察教材 P53图 242中的 A、 B、 D的气温变化曲线,完成教材 P54表241”最冷月平均气温 “ 的内容。 然后结合表 242,总结一下:如何根据气温判断所处的温度带。 第二步, 根据最冷月和最热月平均 气温
或作为饲料,或作为商品出售 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的南非,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地中海 式农业 是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的混合农业,优势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等,葡萄、柑橘、橄榄等园艺作物也比较多 分布于南欧、西亚、北非地中海沿岸及其他地中海气候区 热带种植 园农业 以大种植园和农场为主,专门生产热带经济作物,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很高
日本每年都要举行百万人参加的抗震大演习。 除此之外, 日本的建筑物、道路等公共设施的防震加固措施效果良好。 结论: 人们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随着城市用地迅速扩大,耕地、林草用地减少,直接导致洪水径流的增加,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 【 合作探究 】 案例②:不同抗震系数的房屋导致不同灾情 智利的瓦尔帕莱索城在 1985年发生了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