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复习内容摘要:
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社会因素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 技术因素 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并减少其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 港口 汽车站 航空港 自然 因素 入港航道要有足够的深度和宽度 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但要求地势开阔平坦,位置适宜 受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影响较大 经济、 社会、 技术 因素 腹地条件和城市依托影响较大。 另外还需完善的配套设施和高效率运作服务 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频繁地区最为有利 选址 要求 河港:河宽水深,位于或靠近城市陆路交通便利的地方;海港:有背风、避浪、水深的海湾且交通便利的地方 城市交通干线两侧,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联系的地点 地形开阔平坦,坡度适当,天气较好,地势较高,距城市较远但交通便利的地方 • (2020年高考海南地理卷 )如下图所示,拟在 A地与 B地之间建设高速公路,有两种选线方案:方案①通过半荒漠地区,所需建设成本约为 15亿元;方案②通过地形破碎、人口较稠密的区域,所需建设成本10亿元。 试比较两种方案的优缺点。 • 【 解析 】 解答本题应注意要利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选线方案进行利弊分析。 侧重建设成本、自然障碍、技术要求、占耕地多少、经过的居民点、搬迁的人口多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问题。 特别要注意题干中提到的半荒漠地区、地形破碎地区、人口稠密的区域,还有图例中提示的如黄土地貌,在黄土地貌地区修公路,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 【 答案 】 方案①优点: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较少。 • 缺点:建设成本高,干扰半荒漠地区的植被 (环境 )。 • 方案②优点:建设成本低,有利于沿线村镇的发展。 • 缺点: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较多,建设过程中会加重沿线地区水土流失。 • 分析交通运输线如铁路、公路的一般方法:交通运输网中的线有不同的类型,各种线的建设都要受到经济、社会、。高三地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复习
相关推荐
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主要是过度放牧造成的。 • 【 答案 】 (1)D (2)① 地的环境问题是森林资源的破坏;②地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造成①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林木超采,采育失调,毁林开荒,滥砍乱伐,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造成②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使草场破坏严重,导致土地荒漠化。 • 环境问题是伴随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气候变化的措施,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解决全球变暖问题。 • (2020年高考浙江文综卷 )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 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 4 ℃ ~ 5 ℃ ,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 完成 (1)~ (2)题。 • (1)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响应,叙述正确的是 ( ) •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 •
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国。 • (1)简述该国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 • (2)说明该国有利于花卉生长的自然条件。 • (3)概述该国发展花卉产业的社会经济条件。 • 【 解析 】 (1)地理位置应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大洲位置等来阐述;地形的特征应从地形的类型和地势特征等来描述;从该地区经纬度和图例判断地理位置,而地理位置和图例是地形特征判读依据。 (2)花卉生长的自然条件需要气候温和
变化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提取图中河流、铁路分布及旧城区、新城区的位置等信息。 • 【 答案 】 (1)河流 煤铁资源 • (2)① 区域。 因为①区域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水源充足。 • (3)交通 (铁路的兴建 )。 • 早期城市多沿河流分布,特别是两河交汇处,水运便利,随着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城市空间形态也发生变化,公路的发展,使城市沿公路线向两侧延伸
即可分析。 需注意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赞同与不赞同均可。 • 【 答案 】 (1)低山丘陵 流水侵蚀 • 原因:处于沿海平原、地势低,不易形成地形雨;受台湾山脉阻挡,水汽较少。 • (2)对农业生产:提供能源、沼肥、沼液、沼渣,有利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 • 对生活:提供燃料;充分利用废弃物,净化居住环境; • 对生态: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 (3)2020~ 2020年持续增长, 20
列强后来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 鸦片战争 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和条约签订地 广州 厦门 福州 宁波 上海 南京 开五口通商,广厦福宁上 鸦片战争对我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有人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怎么理解。 我要好好 动脑筋 …… 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它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思想上的变化 开眼看世界 开眼看世界思想上的变化革命性质 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