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氧化剂和还原剂复习内容摘要:
3(OH)3 • 3HNCO。 HNCO( 异 氰 酸 , 其 结 构是 )能和 NO2反应生成 NCO2和 H2O。 • (1)写出 HNCO和 N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被氧化的元素是 , 被还原的元素是。 • (2)根据上述反应方程式 , 计算吸收 g NO2气体消耗三聚氰酸的质量是。 • 解析 : (1) ===7N2+ 8CO2+ 4H2O • HNCO中 N被 氧化; NO2中 N被还原。 • (2)4C3N3(OH)3~ 12HNCO~ 9NO2 • 4 129 9 46 • x g • x= g • 答案 : (1) ===7N2+ 8CO2+ 4H2O N N (2) g • 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规律 • 1. 守恒规律 • 化合价有升必有降 , 电子有得必有失。 对于一个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 , 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 得失电子总数相等。 • 应用: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及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 • 2. 强弱规律 • 较强氧化性的氧化剂跟较强还原性的还原剂反应 , 生成弱还原性的还原产物和弱氧化性的氧化产物。 • 应用:在适宜条件下 , 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制备氧化性较弱的物质或用还原性较强的物质制备还原性较弱的物质 , 还能比较物质间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 • 3. 价态规律 • 元素处于最高价态 , 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态 , 只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态 ,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 但主要表现一种性质。 • 应用:判断元素或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有无。 • 4. 转化规律 • 氧化还原反应中 , 以元素相邻价态间的转化最易;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若发生反应 , 元素的化合价只靠近而不交叉;同种元素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 应用:分析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及推测变化产物。 • 5. 难易规律 • 越易失电子的物质 , 失电子后就越难得电子 , 越易得电子的物质 , 得电子后就越难失去电子;一种氧化剂同时和几种还原剂相遇时 , 优先与还原性最强的还原剂发生反应;同理 , 一种还原剂遇到多种氧化剂时 , 优先与氧化性最强的氧化剂发生反应。 • 应用:判断物质的稳定性及反应顺序。 • 5. (2020上海 )下 列物质中 , 按只有氧化性 、只有还原性 、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顺序排列的一组是 ( ) • 、 K、 HCl B. Cl Al、 H2 C. NONa、 Br2 D. O SO H2O • 解析: F没 有正价 , 故 F2只具有氧化性; K为金属 , 金属没有负价 , 故 K的化合价只能升高 , 不能降低 , 即 K只有还原性; HCl中的 Cl- 处于最低价态 , 只有还原性 , H+ 只有氧化性 , 因此 HCl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 答案: A • 6. 已 知: ① 向 KMnO4晶体上滴加浓盐酸 ,产生黄绿色气体; • ② 向 FeCl2溶液中通入少量实验 ① 产生的气体 , 溶液变成黄色; • ③ 取实验 ② 生成的溶液滴在淀粉 KI试纸上 , 试纸变蓝色; • ④ 将足量的 SO2通入碘水中 , 颜色消失 , • 下 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 • A. 上述实验证明氧化性最强的是MnO, 最弱的是 SO2 • B. 上述实验中的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 C. 实验 ① 生成的气体不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 D. 理论上可推知 SO2可使酸性KMnO4溶液退色 •解析: 由 反应方程式可判断氧化性的强弱 ,由实验 ① 可知: MnOCl2;实验 ② 可知:Cl2Fe3+ ;实验 ③ 可知: Fe3+ I2;实验 ④可知: I2SO2 , 综 合 可 知 , 氧化性MnOCl2Fe3+ I2SO2, 根据氧化性强弱顺序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 •答案: C • 7. X、 Y、 Z、 M代 表四种金属元素。 金属 X和 Z用导线连接放入稀硫酸中时 , X溶解 , Z极上有氢气放出; Y(OH)2的碱性比Z(OH)2的碱性弱;又知 M2+ 的氧化性强于Y2+。 则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 • A. X> Z> Y> M B. X> Y> Z>M • C. M> Z> X> Y D. X> Z> M> Y •解析: 根 据判断依据 , X、 Z构成原电池时 ,X溶解 , Z上产生氢气 , 说明 X比 Z活泼;Y(OH)2的碱性比 Z(OH)2的碱性弱 , 说明 Y元素的金属性比 Z元素的金属性弱 , 则金属单质的活泼性 Y< Z;又有 M2+ 的氧化性强于 Y2+ , 说明 Y的金属性强于 M。 •答案: A • 8. 某 一反应体系有反应物和生成物共五种物质: • O H2CrO Cr(OH) H2O、 H2O2。 • 已知该反应中。高三化学氧化剂和还原剂复习
相关推荐
混在其中的分子、离子分离的方法。 常用渗析来提纯、精制胶体。 利用某些物质在加某些无机盐时,其溶解度降低 而凝聚的性质来分离物质。 例如: 从皂化液中分离肥皂、甘油; 鸡蛋白溶液中加饱和( NH4) 2SO4 洗气 注意事项: ( 1)长进短出 ( 2)两种气体的溶解度相差较大 气体和杂质气体分离(杂质与试剂反应或溶解) 若不具备上述条件的混合物: 选择分离和提纯操作的一般原则 固体与固体混合物
2含有的分子数为 N0 B.在常温常压下, 1 mol Ne含有的原子数为 N0 C. 71 g Cl2所含原子数为 2N0 D.在同温同压时,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的原子数相同 易错分析 : 审题不清,将“常温常压”条件误认为“标准状况”而误 选 A项;将所有单质 (气体 )“分子数”误认为“原子数”而误选 D项。 解析: 根据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决定取 舍
“二”、“三”等数字表示支链个数。 ( 注意:数字与文字之间要加短线 ) 可归纳为 编号位,定支链; 取代基,写在前,标位置,短线连; 不同基,简到繁,相同基,合并算。 选主链,称某烷; 例如 CH3CHCH2CH2CH— CCH2CH3 CH3 CH3 CH3 CH3 CH2 1 2 3 4 5 6 7 8 2, 6, 6 — 三 甲基 — 5 — 乙基 辛烷 主链 取代基名称 取代基数目
性质, 这些都是有机结构推断的突破口。 官能团种类 试剂 判断依据 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 溴的四氧化碳溶液 橙红色褪去 酸性 KMnO4溶液 紫红色褪去 卤素原子 NaOH、 AgNO3和稀硝酸 有沉淀产生 醇羟基 钠 有氢气放出 酚羟基 FeCl3溶液 显紫色 浓溴水 有白色沉淀产生 醛基 银氨溶液 有银镜生成 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 有砖红色沉淀产生 羟基 NaHCO3溶液 有二氧化碳气体放 出
苯不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 (但能萃取溴而使水层褪色 ),说明它比烯烃、难进行加成反应。 跟氢气在镍的存在下加热可生成环己烷: 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电子式 分子式: C2H6O 结构式: C— C— O— H H H H H H 结构简式: CH3CH2OH 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2C2H5OH+2Na→ 2C2H5ONa+H2↑ 3T C2H5OH+ 3O2 2CO2 +3H2O 点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