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备课资料内容摘要:

、充分利用图片、音像、影像资料 学生尝试写研究报告、小论文等 注意与现实的联系、与乡土历史的联系 第一课 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 (第四课时)百家争鸣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大变革引发思想解放潮流,许多文人、思想家,对社会的大变革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形成了 “ 百家争鸣 ” 的局面。 课本讲述了当时主要的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兵家,介绍了代表性的思想家以及他们的主要主张。 “ 百家争鸣 ” 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对以后历朝历代的统治和我国现代的文明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教材的设计意在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文化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延续性,体会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同时深刻领会思想文化的形成和传播与一定的历史背景有关,并对整个历史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 1)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代表思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 2)理解产生 “ 百家争鸣 ” 的原因以及对后世和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现在仍应继承和发扬。 ( 3)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以及 主要的代表思想。 教学难点: “ 百家争鸣 ” 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重难点突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热烈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活动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使全体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分析解决问题。 四、问题探讨 本课讲的内容比较深奥,不易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的角度出发,注意材料的选用,与书本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通过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的目的。 • 商鞅其人 : 商鞅 是卫国公子 ,姓公孙 ,名鞅。 后因变法有功,被封在商(今陕西商县)地,所以又称商鞅。 孝公死后 ,商鞅遭报复 ,惨死。 五、教学片段 片段一: 问题一:商鞅身为卫国公子,为何要去帮助别国 ? 问题二:秦国国君为何会重用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