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关于城市绿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第 17 页 第三章 建设条件 自然条件 区位 **镇位于 **市 西南部,全镇幅员面积为。 东与大邑县董场镇相邻,南与大邑县安仁镇接壤,西与燎原乡相连,北与隆兴镇、集贤乡毗邻,距 **市 区 12 公里,县道 ***和 ***连接线穿境而过,对外交通便利。 **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宜于生物生长。 地形地貌 拟建绿道沿线主要为农田,沿线地表起伏不大,自然地面高差约为 米。 地层岩性构成 路段区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土层( Q4me)和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 Q4al+pl),各地层特征描述如下: 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土层: 素填土:灰褐色,黑褐色,松散,稍湿~湿。 含少量植物根系,该层在场地普遍分布,层厚 ~。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 高液限粉质粘土:浅灰~灰褐色,湿,软塑。 主要由云母片和侵染颗粒组成,结构较均匀,主要分布在河谷低洼地段及沿线鱼塘内,层厚 ~。 中液限粉质粘土:浅灰~灰褐色,稍湿,可塑。 以粘性土矿物为 第 18 页 主,结构较均匀,地基土承载力 fak=110~ 170kpa。 全路段分布,层厚 ~。 卵石层:自上而下为松散及稍密、中密、密实,地基土承载力fak=160~ 320kpa。 全路段分布。 场区气象特征 **属 **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秋短,冬夏长,雨量充沛,日照偏少,无霜期较长。 年平均气温 ℃,最热月 7月平均气温为 25℃,最冷月 1 月平均气温为 ℃温差为 ℃。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小时,年平 均降雨量 ㎜,雨日和雨量均为夏多冬少,春季为 ,夏季为 ,秋季 ,冬季为。 风向频率以静风最多,占全年的 37%;其次是北风,占 9%。 年平均风速为。 平均霜日 19 天,平均无霜期为 285天。 年平均雪日 3天,且雪量较小。 主要灾害性天气为连续性阴雨、洪涝、干旱、大风、冰雹、寒潮、霜冻等。 水文地质条件 **市境内主要河流有 3 条:西河、黑石河和金马河。 西河发源于苟家乡内火烧营北麓,向东流自鹞子岩出山口入平原,至元通与味江、干五里河、泊江汇合。 元通以上又称文井江。 自元通以下转向东南流,有沙沟河、向阳河、白马河流入。 再向南流经三江镇的蒙渡入新津县境。 全长 109公里,市境内长 ,流经 14 个乡镇,为全市最长河流。 黑石河又称 “黑石大江 ”,于 **市柳街乡流入市境,向南流经 9 个乡镇,于三江大桥处与羊马河汇合流入新津县,总长 65 第 19 页 公里,市境内长。 金马河系岷江之正流,自 **市沿江乡流入市境,沿市东界,断续为 **与 **、双流的界河。 市内河岸(右岸)全长 10公里。 上述 3条主要河流同市境内 180 多条大小支流相联结,在全市构成水道网,至新津县境内 汇入岷江。 场地地下水主要为埋藏于砂卵石层中的孔隙潜水,具较强的渗透性,其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区域地表水等。 路段区地表水主要为桤木河,地表水主要受上游河水和大气降水补给。 场地 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 结晶类 腐蚀 、分解类 腐蚀 和结晶分解复合类 腐蚀。 地基土的腐蚀性 场地路基土 对混凝土结构无 结晶类 腐蚀 、分解类 腐蚀 和结晶分解复合类 腐蚀。 评价 路段区稳定性评价 路段区内及其附近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属稳定场地,适宜建筑。 地基土评价 ( 1)路段区的素填土分布连续, 结构松散, 表 层素填土含水量较高,承载力较低。 ( 2)路段区局部路段分布的高液限粉质粘土承载力较低,全路段分布的中液限粉质粘土具有一定承载力。 第 20 页 ( 3)路段区含土卵石(松散)主要分布于卵石层中上部,承载力较高。 含土卵石(稍密~中密)承载力高,是良好的天然地基土或下卧层。 结论与建议 结论 ( 1)路段区内及其附近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属稳定场地, 地形较平坦,无不良地质作用, 适宜建筑。 ( 2) 抗震设防烈度 为 7 度, 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特征周期。 场地属 Ⅱ 类建筑场地。 场地 属于可进行建 设一般场地。 ( 3)路段区地下水和地基土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建议 ( 1)建议清除表层耕植土及局部杂填土。 ( 2)建议清除高液限粉质粘土。 ( 3)以碾压夯实后的素填土、中液限粉质粘土或换填天然级配的连砂石作路基持力层。 对换填土应分层碾压夯实并作相应检测 ( 5) 场地地下水水质较好, 未发现场地及附近有污染源,地下水、场地土 对混凝土无 结晶类 腐蚀 、分解类 腐蚀 和结晶分解复合类 腐蚀。 基础设施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供电条件 **市 境内水量丰富,流速急、落差大,水能蕴藏量也较为丰富, 第 21 页 目前有乌木堰、前锋等 大中小型水电站 ,在项目所在区域附近还有青峰岭水电站。 所以 完全能够满足 项目 建设 用电的需要。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供水条件 **向阳水库等为主要供水水库, 同时项目所在地附近有河流经过, 有几座自来水厂提供生活用水,生活供水率、生产经营供水率均达 100%,能够满足项目施工所需。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其他条件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原材料供应 该项目处于 **市 **镇 交通便利,材料供应方便。 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配套设施齐全,能有效保证该项目的正常实施。 ( 1) 天然建筑材料:本工程施工所需要的砂料、卵石、石料、上 料等全部能在区内市场就近采购。 ( 2) 主要外来材料的供应:本工程施工的主要材料包括钢材、木材等,均能在区内市场就近采购。 ( 3) 施工电源:本工程施工电源由 **市 电力部门供应。 因此,本工程的施工供电可靠,电量充足,能满足施工要求。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人文、社会环境 项目所在地及周边社会稳定,治安状况良好,可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本项目建设均符合相关规定,并得到有关部门以及当地城镇居民的大力支持。 这一系列的条件为正常的施工和项目完成之后正常的运营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第 22 页 第 四 章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 内容 改建绿道全长 20200 米, 平均 宽 米 ,其中:彩色压印水泥砼路面宽 米 ,两侧各有 米宽的绿化带。 建设规模 彩色压印水泥砼路面铺装面积 50000 平方米,绿化带面积 20200平方米,自行车租赁站 10 个,导视系统 20套,驿站 10 个(一级驿站 1个,面积 1000 平方米;二级驿站 4 个,面积 2400平方米;三级驿站 5个,面积 250平方米)、绿化带为 8000 ㎡ ,垃圾桶 50个,厕所 5座,雨水管网 250米,护栏 780 米,绿篱 580米,标识标牌 200个,绿亭 10座。 第 23 页 第 五 章 工程设计 方案 设 计 依据 及相应技术规范 设计依据 《 **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5- 2020 年); **市规划管理局市政建设工程规划设计要求通知书; 《 **市健康绿道规划建设导则》 ; 《 **市 绿道系统规划》 ; 项目总体控制资料; 项目立项批复; 业主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技术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 3790)及 1998 年局部修订条文;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5022095);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 502020);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57682020);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JJ12020); 《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T8299); 《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 GB148862020);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 CJJ452020);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 GB5028298);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GB 503182020); 第 24 页 1《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5028998); 1与设计内容有关的 各规范及设计标准。 功能 生态保护功能 **镇 绿道作为 **市 全域生态廊道,具有将城乡生态环境中多样生态基质、斑块连接成网络,促进各生态系统间物质交流,平衡全域生态结构的功能。 健康休闲功能 健康绿道生动展现川西平原“宜居宜玩”的生活环境,体现 **人“知快守慢、张弛有序”的生活态度,满足现代人亲近自然的渴望需求,倡导郊外远足踏青、林间河畔品茗、户外运动健身的健康生活休闲方式,完全开放、全民共享,不断提升城市幸福感。 资源利用功能 **绿道是连接 **市 自然与人文资源的路径,是展示 **市 自然与人文特色的主要窗口,通过市民、游客的参与,提升公众的资源保护意识,增强资源自我造血功能,努力实现资源保护与利用双赢。 慢行交通功能 **镇 绿道建设,能宣传推广现代慢行交通理念,为普及城市慢行系统建设进行先行尝试,以有效缓解城市交通不断拥堵的难题。 经济发展功能 在绿道中适当注入“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吸引居民、游客进入乡村地区,整合提升现有乡村休闲旅游资源、推动农业 第 25 页 产业化项目与现代乡村旅游业的互动结合,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设计方案 道路工程 基本情况 工程名 称: **市 **镇绿道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 **市 **投资有限公司 工程 位置: **市 **镇 **村、 **村、 **村、 **社区。 工程性质: 改 建 建筑规模: 长 20200 米 , 平均 宽 路面 类型: 彩色压印水泥砼路面 设计使用年限 : 路面 15 年 抗震设防标准: 按七度设防 本绿道仅供行人和自行车通行,路面结构采用人行道标准。 有关技术标准参照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对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要求。 平面设计 ( 1)路线设计 绿道选线原则: 1)与 **市、 **市 绿道相结合。 2) 与自然人文要素相结合; 3)少占耕地,尽量利用现 状的田间小路和桤木河东侧已建水泥砼路; 第 26 页 4)尽量选择与现状道路或者远期规划道路不产生交通影响的路线,减少外部交通对绿道交通的影响,保证绿道交通的安全性与封闭性。 5)尽量减少绿道对既有的过境交通和主要道路的交通干扰。 6)与周边城镇绿道建设布局协调,形成连贯统一的区域性绿道体系。 ( 2)平面设计 1)根据规划, 路宽 ,其中 :彩色压印水泥砼路面宽 米 ,两侧各有 宽 的绿化带。 以边坡的形式保护路基,局部路段设置有边沟,道路的实际用地范围为边坡及边沟的外边界。 2)全线设置圆曲线 36处,最小半径 10m,最大半径 550m。 3)在局部视野比较开阔的位置,考虑拓宽绿道设置观景平台。 纵断面设计 ( 1)设计原则 1)对沿线地形、水文地质条件、地下管线综合考虑; 2)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 3)满足非机动车行驶,最大纵坡度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控制; 4)在考虑各项技术指标及现场条件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土方量; 5)保证路面排水通畅。 ( 2) 纵断面设计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绿道的最大纵坡为 %,最小纵坡为%,最小坡长 60m。 路面设计高程是指绿道中线处路面设计高程。 第 27 页 横断面设计 彩色压印水泥砼 路面 ,沿中线对称布置。 道路横坡为单折线形,单向坡,坡度为 %. 路基 、 路面及其他设计 ( 1)路基填料 路基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 砾类土、砂类土应优先选作路床填料,土质较差的细粒土可填于路基底部。 有采用不同填料填筑路基时,应分层填筑,每一水平层均应采用同类填料。 线路处于农田路段,清除表层 厚的耕土后,采用连砂石作为回填材料。 表 51 填料最小强度应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