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技艺高超、素质优良、专兼职结合、管理规范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5. 培养方式的转变 根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涉及的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实施“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 ”的教学方式。 以工作岗位核心能力为标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手段 ,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参加技能大赛,提高学生动手与合作能力。 整合优势资源,充实自动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多途径转变培养方式。 6. 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组织体系 建立由用人单位、学校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委员会, 成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委员会, 建立建全相关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建设 由 学生及其家长等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通过评价分析,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及课程改革等提供科学依据,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7.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与铜陵市人力资源 和社会保障局共同为中高级电工及技师、下岗失业人员等提供岗位培训。 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专业的辐射能力,发挥专业的示范和带 动作用。 三、 专业 建设内容 ( 一 ) 创新体制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五对接” “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的体制机制 ( 1)完善校企合作职能组织机构,建立 专业合作建设指导委员会 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设由铜陵市自动化企业 3 名专家、政府及职业技能鉴定站 2 名专家、院电气自动化项目领导小组 2 名负责人,专业教师 3 名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在专业建设的执行层面上形成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和工作机制,建立年度工作例会制度,每年至少召开 2 次专业建设工作会议,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协调合作中的有关问题。 建立校企人员双向聘用制度、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和企业员工培训制度,强化与行业、铜陵 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自动化 专业建设方案 12 企业共建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形成学校与企业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 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机制,实现校企“互惠、 互 赢”的合作目标。 ( 2)建设互益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实现校企双赢的目标 为企业提供人力支撑,开展员工培训、技术服务,企业以生产实际引领学校教学,提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满足学生实习需要和吸纳毕业生就业,从而达到互益双嬴 的目标。 ①订单培养 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共同设计培养方案,共育、共管,满足企业对学生的特殊要求。 ②基地开放 建立开放式实训教学基地,以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和培训站为依托,对企业职工和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实训的开放式、共享型平台。 抓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机遇 , 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 国务院批准的安徽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江南集中区,在铜陵市、池州市和安庆市的枞阳县境内规划面积达到 200 平方公里, 为 我院 发展提供了难得的 机遇。 为此,我院积根据安徽省以及铜陵等周边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方向, 优先发展与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相关的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进行准确定位, 与 企 业 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新机制, 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 , 开展一体化办学 实践。 专业与职业对接的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思路及过程如图1 所示。 分析电气自动化专业对接产业行业核心能力所需要的职业资格 电气自动化专业对接 行业相应的工作领域和技术领域 确定工作领域的岗位职责任务和典型工作过程分析 履行岗位职责任务的知识能力态度结构的核心职业资格证书 专业毕业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 专 业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职 业 产 业 铜陵 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自动化 专业建设方案 13 图 1 专业与职业对接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紧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加强专业建设,规范专业设置管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探索教材创新, 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特别是与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长三角地区等 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 根据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道德、人文素质等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目标,调整专业课程 结构,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根据职业通用能力要求,以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方法能力为目标,调整专业课程结构,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和就业针对性。 ,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依照新的人才培养观念,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推动企业积极接受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有效途径。 紧贴实际生产过程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以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为目标, 实现课程的理论考试与职业技术等级考核相融通,实践技能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融合。 根据学历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包括职业核心能力分析、行业通用能力分析、岗位特定能力分析等。 建立健全“双证书”制度 , 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的实施。 推动学院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深度合作,实行学生相关课程的考试考核 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使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 立交桥 ” ,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推进高职集团化办学。 推进 招生 和教学模式改革,改变单一的入学方式和学习形式,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 推动企业委托 我院开展 职工 职业 培训 工作 ,有计划地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满足学生在职继续学习 、终身发展的需求。 采取 在企业建立教师实践基地等方式,推动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教学。 铜陵 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自动化 专业建设方案 14 表 3 实现人才培养“五对接”资金预算及来源 建设内容 资金预算及来源(万元) 中央财政投入 地方财政投入 学院自筹 合计 2020年 2020年 小计 2020年 2020年 小计 2020年 2020年 小计 探索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的体制机制 10 专业与产业对接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 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 合计 ( 二 ) 系统培养人才 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是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发挥引领作用。 为实现中职、高职人才培养衔接,必须坚持 以行业岗位标准需求为依据,一体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1. 就业岗位分析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培养具有一定的电子技术、 微机控制技术 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熟 悉常用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电气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较强的 自动控制系统 运行、维护、系统集成及一定的工程设计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学生 毕业后 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 电力电子技术 、信息处理 、生产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作,是宽口径复合型 技术人才。 本专业的具体就业岗位 分析 如下 表 4。 铜陵 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自动化 专业建设方案 15 表 4 电气自动化就业岗位分析 工作岗位 岗位能力 涉及领域 综合素质 维修电工 电机与电气修理;用电设备操作与维护;设备电气安装;高低压配电设备检修;典型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复杂系统的调试等 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 PLC 应用技术;电力电子与变频 技术;工厂供配电; 计算机控制技术等 英语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职业规划能力。 测控系统装接与维修工 制图能力;测控系统安装、调试及维护能力 电工电子;检测技术;自动控制。 电气自动化系统装调工 电机故障检修与转速控制能力;工厂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运行维护能力 电工电子;电机与电气控制;工厂供电;变频技术。 PLC系统集成现场工程师 PLC、变频器应用能力;现场总线和工业控制网络的构建与运行维护能力 电工电子;电机与电气控制; PLC技术; 变频技术 工业网络系统运行维护工 自动化线安装、调试及维护维修能力;现场总线和工业控制网络的构建与运行维护能力 电工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控制技术 2.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组合、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单片机控制技术、检测与转换技术、 自动化综合实训、高级电工实训、变频器应用技术、机床电气控制与维修、 电子产品创新与制作 顶岗实习 岗位定位 课程体系 职业素质 模块 基本技能 模块 专业技能 模块 综合技能 模块 就业能力 模块 校内外生产实训 、 实践创新 毕业实习 模块课程 装配岗位 调试岗位 维护岗位 检验岗位 施工岗位 工艺岗位 营销岗位 设计岗位 能力目标 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心理健康、应用文写作、就业指导、体育与健康 中级电工实训、机加工实训、电气 CAD、计算机基础实训、 C语言程序实训、电子技术实训 铜陵 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自动化 专业建设方案 16 图 2 基于工作过程的 “模块组合、能力递进 ”的课程体系 3. 构建维修电工中高职人才衔接培养体系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 面向电气产品制造与检修行业 , 适应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 ,有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掌 握电气制图、电工、电子、电力电子、电气测量、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PLC 和单片机原理控制技术技术、供配电技术、数控机床电气维修技术等知识,具有熟练进行电气制图和识图,熟练进行电气设备的控制电路安装、检修、调试,熟知常用低压控制电器的结构、原理、型号、规格及用途,继电器接触控制系统的基本环节,常用机床、组合机床、桥式起重机与电梯的电气控制,熟练掌握电工、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电工电子试验工作台的操作、维护和检修等技能,能进行工厂控制系统和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维修,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技术问题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 才。 按照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 围绕安徽及周边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定位,根据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的要求, 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主要就业岗位是维修电工。 中职是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是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中职与高职的主要区别是高职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难度比比中职要难,高职学生学习能力比中职学生强。 依据行业岗位标准, 分析就业岗位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等方面的要求, 科学合理地构建了中高职学生的维修电工职业课程体系,很好的衔接了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脱节。 图 3 维修电工典型工作任务 维修电工典型 工作任务 初中级 高 级 技 师 电器与电机修理 用电设备操作与维护 室内综合布线 设备电气安装 常见设备电气故障检修 高低压配电设备检修 典型设备(如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 自动化生产设备电气检修 复杂系统的调试 技术监督与指导 设备改造 电气检修的生产组织 技术文件的编制与技术培训 设备疑难故障的判断与处理 铜陵 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自动化 专业建设方案 17 中职教育课程体系: 电器与电机修理,用电设备操作与维护,室内综合布线,设备电气安装。 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