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建筑设计发展的背景论文内容摘要:

在民和县进行的被动太阳房设计的 实验和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 1982年在大兴县义和庄实验改建的某被动太阳能住宅。 被动式太阳能利用方式有很多种,大多将墙体作为太阳能集热器,如直接得热墙、特朗伯集热墙、水墙等都属于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 直接得热墙是被动采暖方式中最直接的方式。 这种方式有诸多优点:升温快、构造简单; 不需要特殊的集热装置;与一般建筑外形无大差异??其工作原理很简单。 冬天白天让太阳从南面窗直接射入房间内部,用楼板、墙体以及家具设备等作吸热和储热器。 到了夜间,这些物体通过辐射方式向室内供暖。 辐射供暖比对流供暖更有效而且舒适。 由于其简单方便,直接得热方式是一种最易 推广使用的太阳能供暖技术。 特朗伯墙是由法国太阳能实验室的特朗伯教授提出并进行试验,此墙将向阳的外表面涂以深色的选择性涂层以加强吸热,并减少辐射散热,使该墙体成为集热器,通过气孔的开闭和可动绝热层的移动来实现室内温度的调节。 冬天白天通过温室效应加热集热墙以及空气间层,打开气孔以对流方式供暖;夜间关闭气孔,玻璃和墙体将设置隔热窗帘或百叶,墙体则向室内辐射供暖,夏季情况正好相反。 有研究表明,特朗伯墙在 400~ 500mm是最适宜的厚度,此时室内温度波动最小。 杨经文 IBM 办公楼( Menara mesiniaga) 梅纳拉商厦是一幢 15 层高的办公楼,建筑在内部和外部采取了双气候的处理手法使之成为适应热带气候环境的低耗能建筑。 植物从楼的一侧护坡开始,然后螺旋式上升,种植在楼上内凹的平台上,创造一个遮阳且富含氧的环境。 办公室布置在正中而不是外围,这样的设计保证良好的自然采光,同时带有阳台开有落地门调节自然通风量。 楼顶有一个钢和铝合金构成的棚架遮盖,遮阳顶提供一个圆盘状空间以安装太阳能电池板。 风能 风的流动给人带来季候变化的讯息。 清风拂面 , 呼吸自然气息曾几何时竟已渐渐远离人们。 对避风、防风与通风、引风的考虑 , 是建筑节能措施中的重要一环。 不仅考虑了穿堂风 , 还利用交通中厅的热压作用获得通风换气效果。 室外设置的风车提供了风力发电。 空气移动是太阳照射的结果。 它不仅受压力差异和地球自转的影响,还受地形地貌的影响。 谷地内由于太阳的照射导致温度的差异,会产生山谷风,并且一天中不同时间,风向会改变。 中国川南城市攀枝花就是利用这一原 理来改善城市气候,市区围绕河谷,由于金沙江、太阳。 高空气流、蒸发和山顶绿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垂直于河岸、掠过坡面、昼夜方向相反的河谷风。 风能建筑一体化 (BIWE) 利用高层建筑屋顶上的较大的风速区“屋顶小急流”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国内外已有了一些风能利用在高层建筑中的实际例子。 例如 2020 年,巴林这个海湾国家在两栋超高层建筑中间安装三个直径为 29m 的风机来充分利用风能发电,还有很多研究者也进行了适用于建筑的风机。 图 1 巴林建造的实际工程 这是世界上第一座大型的结合风力涡轮的建筑,它由两座50 层高 240m 风帆一般的塔楼组成,并支撑者三座直径 29m 的水平轴风力涡轮,预计能满足大厦每年耗电量的 11%15%。 此外还有大卫费希尔设计的全球首个旋转摩天大楼 —— “动态城堡”将在迪拜建成,大楼高约 420m,共 80 层,每层可 360176。 旋转。 通过安装在旋转楼板之间的 79 个风力涡轮机,大楼可实 现自我供电。 由乍得奥本海默设计的 the COR Buikling 坐落于美国迈阿密,风力机与建筑有机结合,成为当地设计区的又一地标。 气温 21度,年降水量在 100~ 170cm之间,限度湿度较大,日照强烈。 当地的傣族竹楼脱胎于巢居,一般屋顶硕大,内部空间高爽,有利于室内热空气升至屋顶从瓦沟间隙排除。 屋顶出檐深远,不仅排水顺畅,且有利于遮挡阳光。 墙面向下内倾,减少墙面接受的辐射量,建筑一般采用木构架底层架空防潮湿,而且加强通风,楼板和墙板多采用地方的竹子为材料,缝隙多,轻薄透气,使建筑上部的热空气通过楼板缝隙传 到架空下层室外。 图 2 动态城堡 图 3 建筑 COR 2.针对气候条件,利用地方性适宜技术 我国气候多样,在可持续设计中,应根据建筑所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