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内容摘要:
20(2) . 13. 11 何克抗.从 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中国电化教育 [J] . 2020(3) 12曾祥翊. 2020 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综述.中国电化教育 [J]. 2020(2) 13何克抗.从 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中国电化教育 [J] . 2020(3)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 8 者,尤其是一线教学人员,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也就是科研人员只见理论,技术人员只见技术, 一线教师只见实践。 通过广泛的文献调研,我们发现关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文章和论著主题大多是理论思辨性的,其次是介绍媒体技术的。 殷丙山、张拓、陈丽等人选取《中国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研究》两份杂志的 2020 年 ~2020 年全年和 2020 年的部份论文为样本,总结归纳了当前中国远程教育学术研究的论文数量、研究方法、研究主题等方面的内容, 1002 篇样本论文划分为 24 个主题,其中总论性的论文占 12%,介绍媒体技术占 %。 14如果把 24 个主题再归大类的话,理论思辨性的文章累计将近 45%。 从远程教育学术研究的现状可可 管窥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研究的现状,真正起到指导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操作层面的论述很少。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目标、方法途径认识不到位,使很多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感到盲然。 有些多年热衷于 CAI 的教师,自从“课程整合”概念提出后,便无所事从,自己从前和现在把计算机应用在课堂上,按流行的说法,是已经落伍了,最典型的例子是,一个很有经验的老师,在专家听完课后,心有余悸地问,“我上的这节课是不是整合课。 ”。 因此,从纷繁复杂的理论争鸣中理出一些观点和思想用于指导教学实践是有意义的,也是必要的。 在众多进行信 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论文中,美国教育技术 CEO 论坛第三年度( 2020年)的报告比较系统、完整地从整合的目标,内涵、方法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 报告中指出: “ 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将数字化内容整合的范围日益增加,直至整合于全课程,并应用于课堂教学。 当具有明确教育目标且训练有素的教师把具有动态性质的数字内容运用于教学的时候,它将提高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水平,从而有可能达到数字化学习的目标。 …… 为了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培养 21 世纪的能力素质,学校必须将数字化内容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 ” 这是目 前国际上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为系统的而权威的论述。 它阐明了整合的目标 —— 培养具有 21 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也揭示了整合的内涵 —— 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为了帮助广大教师解决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该报告还为此开出“处方” —— 提出了进行有效整合的步骤方法如下: 步骤 1:确定教育目标,并将数字化内容与该目标联系起来; 步骤 2:确定课程整合应当达到的、可以被测量与评价的结果和标准; 步骤 3:依据步骤 2 所确定的标准进行测量与评价,然后按评价结果对整合的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更有效地达到目 标 15。 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步骤方法“ 既不涉及‘整合’的指导思想,又不涉及‘整合’的教学设计、教学资源与模式,就事论事,我们感觉对教师可能没多大帮助”。 16 何克抗教授根据我国的国情及国内实践经验,对上述定义加以补充、深化与拓展,给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内涵):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 “ 自主、探究、合作 ” 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 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17 手段和目的倒置,形式和本质的分离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大容量、高效益的快速处理功能,让教师长出明亮的眼睛, 14殷丙山等.中国远程教育学术研究现状.中国远程教育. 2020( 2). 20 15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J] . 2020(2) . 14 16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J] . 2020(2) . 14 17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J] . 2020(2) . 12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 9 认识学生、发现学生,在量的积累中发现质的规定性,掌握规律,有效地进行教学。 然而,在一些课堂上,信息技术应用追求的是学习方式改变的表面形式,忽视了学习方式改变的目的。 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技术在教学中的单纯呈现上,而忽视了信息技术应用在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中的作用。 缺少本土化和创新的思考 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整合,是要利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追求的是教育的先进性而不是技术的先进性。 纵观国内的整合案例,更多的是对国外某种课程模式的纯粹模仿。 国外的教育技术研究体系和衡量标准都是为了解决其本国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能全盘照搬。 我们可以借鉴的,是别人解决方案的思路,是研究的思维方法,更应该强调的是学会解决自己的问题。 不顾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千差万别机械地套用国外的某一种课程设计模式,又把课程模式应用简单地归结为教学设计,并不能全面提高教和学的效益,反而又重新走进千校一面的 怪圈。 偏离学科,走出课堂 忽视学科学习的内在规律,一味用跨学科应用取代学科与技术的整合。 综合学科内容的组织、学科教学方法和技术的应用方式的研究,至今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跨学科的学习要以学科为基础,要在促进学科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跨学科的学习。 从一定意义上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回归到学科这一基础上。 学科整合问题,必须探索具体学科整合的内在规律,研究学生认识规律,综合考虑学科内容的组织、学科教学方法和技术的应用方式。 急功近利,为整合而整合 反思当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动机,很多是 为了“公开课”或是参加各类“赛教课”而临时“整合”的。 有些学校没有网络教室,却偏偏要“整合”出一节网络课来参加比赛,好像不用到网络就不是“整合”课。 课程整合最终要建立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究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构建新型学习方式取决于诸多因素,课程整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学校实际出发,要多种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并存并用,有步骤地向最终目标的方向梯次推进。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是我国当前 信息技术教育 应用 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我国中小学都在加强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 整合的实施力度,强调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深入开展实验,呈现出一种纷繁复杂的教学形态。 据了解,全国性的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试验校,有关信息技术的实验研究课题几乎全是关于“课程”整合的。 然而,至少迄今为止,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效果还未能达到专家预测的期望目标。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的作用远远没有在其他领域所产生的作用巨大,面对巨大的投入与相对微弱的产出效益,人们不禁要问: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何去何从。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教育本身的复杂性 之外,教育技术学科、特别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理论的不成熟、研究方法不规范以及社会层面的复杂因素都会造成影响。 可以肯定的是,从个人的主观意识来看,没有哪一位教育工作者会拒绝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从全国轰轰烈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热潮来看,“为什么要整合。 ”已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尽管目前还无法得出有关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效果评价的终结性答案,但众多研究分析和综合结果清楚地表明: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教育技术至少可以适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 10 习,在某些领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18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不 仅可以改善学生的“学”,同样是也可以改善教师的地“教”,使教学更加科学化、现代化、高效化。 所以我们认为,目前应该做的是必须从当前尚未成熟的理论探讨和不着边际的概括和评价中摆脱出来,重点关注当前在特定的背景下,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达到特定的教育目标的需要。 教育的目标永远是培养人,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多样需求为原则,教学则是以学科知识和能力为载体来落实各种教育目标。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课堂教学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土壤,每一个教师和其他信息化相关人员必须回到教育教学的基本命题 上,让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回归课堂,融入课堂。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方法和策略,也已有大量的研究文献,然而应用的情况如何。 应用水平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却很少得到关注。 因此,本研究从实际课堂教学案例入手,通过对案例深入剖析,展现当前课堂教学与技术的状况,试图揭示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挖掘出技术运用背后隐藏的教育思想、学习理论和设计原则等。 希望能给致力于信息技术应用教育的同仁一定的启发和思考。 传统的课堂教学因其固有的弱点而经常遭致批评。 然而,在可预见的将来,课堂教学仍然 会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 案例是教育理论的故乡。 一个典型的案例可以生动形象地解释一个教育观念,或者解读一个问题解决的策略,有时也能反映人类认识实践中的真理。 从众多的案例中,可以寻找到理论假设的支持性或反驳性论据,并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过程中的偏差。 案例研究是科学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校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进行系统的案例研究,可以对现行的理论、政策和措施提供反馈,也可以从学校富有创造性的实践中,发现新理念 ,新思路和新见解,从而找到改进学校工作的新的生长点。 19 本研究通过课堂教学案例 对已有的 ―整合 ‖实践进行 ―描述、解释和推论 ‖ ,从中反思当前课堂与技术的现状,揭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挖掘影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因素,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 信息技术 : 是指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 核心 的数字化信息技术。 把印刷技术和各种传统的音频、视频设备,诸如放映机,幻灯机,收音机和闭路电视等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 案例 :所谓案例,就是对某一具体事件的完整描述 ,在这一具体事件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包含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关于案例的几点认识:( 1)真实的情景。 案例的叙述要能够反映出事件发生的背景,说明时间、人物、地点和前因后果,将要分析的事件置于真实的情时空框架之中。 ( 2)典型的行为。 案例的描述要选择典型的行为,通过这些典型的行为,使人明白事件的复杂性,熟悉事件中的人和事,知道实践者的困惑、思考、行为和态度。 ( 3)完整的过程。 ( 4)隐含的思想。 案例的描述是实践者的所思所为,都是具体的细小的行为,但这些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思想、信念或理论。 案例研究 :对案例研究有两种理解( 1)对案例进行研究,即案例 +研究,对别人做好的案例 18 缪容.赵国栋编译.教育技 术研究方法与策略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p16 19 周新丽.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2020. 5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 11 进行研究。 ( 2)做案例,即“案例即研究”做案例本身就是一种研究。 本研究对案例的研究基于以上两种理解。 二、 研究工作 案例的分类方法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教师个体信息素养的差别,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方式将呈现不同的模式和形态,借助“ LTC 框架”( Looking at Technology in Context) —— 一种在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背景下认识技术 的 框架, 20把案例纳入图 1 框架或者说按图 1 框架搜集或开发 案例,然后加以分析。 人为控制的课堂在这里指的是公开课、赛教课等,除教学目标外,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和任务性的课堂(文献中的案例也归为此类)。 自然状态下的课堂指的是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主动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课堂。 对于案例研究的另一个方面“做案例”,采用教育技术领域中作为“应用性基础研究”的发展研究方法 21。 如图 2: 发展研究法的基本思路是: 20 缪容.赵国栋编译.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与策略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21缪容.赵国栋编译.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与策略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p68 人为控制的课堂 自然状态下的课堂 建构主义模式 Blending Learning (融合型学习 ) 传递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室 网络教室 基于互联网环境教室 理论背景 实践背景 应用环境 1 2 3 4 5 6 研究者和教育者对实际问题的分析 在一个理论框架的。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
相关推荐
检测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不论运动速度如何变化如果使被测物体的运动与线阵 CCD扫描保持一种同步关系就能保证扫描的图像具有相当的分辨力和精度本文提出的数字同步方法原理是被测物体按要求的分辨力相对线阵 CCD 运动某个距离线阵 CCD 就扫描一行它们之间保持这种严格的同步关系。 交流位置伺服系统的工作方式与步进电机相似
件相应。 二、入侵检测系统的主要功能 对一个成功的入侵检测系统来讲, 它不但可使系统管理员时刻了解网络系统的任何变更,还能给网络安全策略的制 订提供指南。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它应该管理、配置简单,从而使非专业人员非常容易地获得网络安全。 入侵检测系统在发现入侵后,会及时做出响应,包括切断网络连接、记录事件和报警等。 具体来说,入侵检测系统的主要功能有: (一)监测并分析用户和系统的活动。
心备课,毕竟“技术是形,文化是神”。 2. 摆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追求形式的多样化。 表现上的新颖、动感等效果确实可以给人带来巨大的视听刺激。 追求多种媒体 的引入是不是真的可以带来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呢,或许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这样的刺激反而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 所以教师切忌本末倒置,要脚踏实地,而不是以花哨取人。 我国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次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加强
0kV 母线的短路数据 系统运行方式 10 kV母线短路容量 备注 系统最大运行方式 sk)3( max. =187MVA 电力系统可视为无限大容量 系统最小运行方式 sk)3( min.. =107MVA 5.工厂负荷性质本厂多数车间为三班制,少数车间为一班或两班制,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为 6000h。 本厂属二级负荷。 图 1 设计要求: 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下列工作量:
系统。 5)多速率系统和并行系统 System View 允许合并多种数据采样率输入的系统,以简化 FIR 滤波器的执行。 这种特性尤其适合于同时具有低频和高频部分的仿真速度,而在局部又不会降低仿真的精度。 同时还可以降低对计算机硬件配置的要 求。 6)完备的滤波器和线性系统设计 System View 包含一个功能强大的、很容易使用的图形模板设计模拟和数字以及离散和连续时间系统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