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诗经两首内容摘要:

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 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 “ 乐 ” 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 这位士卒一直牵挂家里,内心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 • 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但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 “ 杨柳依依 ” 和“ 雨雪霏霏 ” 的对比给人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他此时复杂的感情。 • 5. 《 氓 》 中三写淇水,有何作用。 • 《 氓 》 一诗中,三次提到淇水,首章有“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 ;四章有 “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 ;六章有 “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 三次写淇水,含蓄地展示了女主人公情感变化的轨迹。 当年初议婚约时,她曾 “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 ,订下了 “ 秋以为期 ” 的誓约,才有了以后的一切。 淇水,是她那段欢乐、甜蜜生活的开始。 “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 ,是涉淇订约的自然延展,是她爱情的高潮、欢乐的顶峰,然而同时也是她 “ 三岁 ” 为妇的不幸遭遇的起点。 • 当她走在回娘家的路上,又见 “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 ,过去的甜蜜更加重了现在的痛苦,如万箭穿心,忍不住发出痛苦的呼喊: “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 以此来告诫同伴。 在痛苦中,女主人公开始了反思,决心结束这段痛苦的爱情。 “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 ,这 “ 岸 ” 和 “ 泮 ” 是刚毅决绝的开始,也是清醒的开始,更是痛苦的为妇生活的结束。 • 6. 《 氓 》 和 《 采薇 》 的艺术特色。 • 《 氓 》 • 1.回忆和对比。 • 《 氓 》 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 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女主人公自身的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婚前, “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 , “ 我 ” 纯真、热情。 婚后, “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 ,辛苦而又蒙受耻辱。 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 “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 • “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 恋爱、生活前后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 婚前, “ 氓之蚩蚩 ” ;婚后, “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 ,他 “ 二三其德 ” ,甚至凶暴起来。 在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 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 “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 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 • 第三章,前四句 “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 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 这与后面 “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 等六句劝说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 第四章,前两句 “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 “ 信誓旦旦 ”变为 “ 贰其行 ” 相对照,含有隐喻。 •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有人认为,由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 《 采薇 》 •。 • 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 • 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 • ,音韵和谐。 • 《 诗经 》 中大量运用叠音字 (重叠字 ),这不但丰富了词汇,而且写景状物,拟形传声,使诗歌更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 如《 采薇 》 中, “ 烈烈 ” 形容忧心如焚;“ 业业 ”“ 翼翼 ” 形容战马雄健,行列整齐; “ 依依 ” 形容柳枝的柔软婀娜; “ 霏霏 ” 形容雪花稠密纷扬; “ 迟迟 ” 形容步履艰难缓慢。 这些叠音字,或抒发忧愤的感情,或摹写事物的状态,或描述自然景色的特点,都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使诗句声韵铿锵,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 如何鉴赏诗歌的形象 (一 ) • 一、什么是诗歌形象: • 通常是指诗歌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的抒情主人公 (诗人自己的形象 ),也指咏物诗中所借托的事物 (物象 )和写景诗中的景物 (景象 )。 • 二、诗歌形象的分类: •。 唐代诗人张志和的《 渔歌子 》 : “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父形象。 孟郊的 《 游子吟 》 :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在儿子远游前给儿子缝补衣服,疼爱儿子的慈母形象。 •。 唐代诗人李白的 《 静夜思 》 :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漂泊在外,夜晚望月思家的诗人形象。 • (事物 ):明朝诗人于谦的 《 石灰吟 》 : “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 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石灰这一物象。 它在深山中被开采出来,然后在烈火中焚烧,即使粉身碎骨,也要留下清白。 诗人借石灰寄托自己不畏艰苦的考验,坚决保持清廉品质的志向。 • (景物 )。 唐朝诗人杜牧的 《 山行 》 : “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诗中写寒山、石径、人家、白云、枫林、红叶等景物,构成了一幅秋山晚景图,流露出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 从诗歌主客体角度来看,诗歌形象可分为客体形象和主体形象。 • 所谓客体形象是指作者在诗中刻意描绘的物象,如优美的景物、发人深省的古迹、耐人寻味的事物等;主体形象是指蕴藏在客体形象之中的带有作者浓郁主观色彩的自我形象。 李白 《 送孟浩然之广陵 》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 诗中所描绘的 “ 孤帆 ”“ 远影 ”“ 碧空 ”“ 长江 ” 等景象属于客体形象。 据此我们可以想象出由渡口相送以至 “ 远影 ” 消尽,站在江边目送友人依依不舍的诗人自己的形象,这就是主体形象。 再如 《 雨霖铃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诗中的 “ 杨柳 ”“ 晓风 ”“ 残月 ” 等意象是客体意象,而所传达出来的男主人公离别后的凄凉情怀,则是主体形象。 • 三、古诗中人物形象: •。 李白的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 梦游天姥吟留别 》 ),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当权者的思想,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 杜甫的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为 “ 天下寒士 ” 着想,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 孟浩然的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 过故人庄 》 )。 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 龚自珍的 “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 (《 己亥杂诗 》 )。 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掩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 李商隐的 “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 无题 》 )。 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 6.朋友离别的形象。 王维的 《 渭城曲 》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在送别朋友时,劝朋友再喝一杯酒,走出阳关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表达了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依依不舍的情怀。 •。 王昌龄 《 从军行 》 :“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战士们身经百战,金属的盔甲都磨穿了,但仍要坚守边疆,打败敌人,流露出一腔爱国的豪情。 •。 贾岛的 《 寻隐者不遇 》 :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诗中通过诗人和童子的对答,塑造了一个整天在云雾萦绕的深山中采药,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形象。 • (一 )课内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