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一轮鉴赏语言复习内容摘要:
中览古 》 :“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 前三句描写昔日的繁盛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凄凉形成强烈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 ④ 比喻:运用比喻,可以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鲜明深刻的印象。 如贺铸的 《 青玉案 》 : “ 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 词人一连用了三种事物比喻 “ 闲愁 ” ,仔细分析,共同之处在于迷离、悠远,用具体描述抽象,同时层层递进,使读者感受烟草、飞絮、梅雨时极自然地感受到闲愁,是比喻运用成功的典范。 • 三、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 • 古人作诗写词讲究炼字炼句,以使传神动人。 阅读古代诗歌,评析诗人炼字炼句技巧和作用,有助于深入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 • 1. 评析 “ 题眼 ” • 所谓 “ 题眼 ” ,就是指诗歌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 如李白 《 春夜洛城闻笛 》 :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诗题中 “ 闻笛 ” 二字便是 “ 题眼 ” ,所以全诗四句中的前三句全用来写笛声,把读者引到一个美妙的音乐境界中来,直到最后一句才透露了诗人的本意。 • 2.评析 “ 诗 (词 )眼 ” • 优秀的作品中,诗有 “ 诗眼 ” ,词有 “ 词眼 ”。 这里的 “ 诗眼 ”“ 词眼 ” ,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 如李清照 《 醉花阴 》 写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 “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这一个 “ 瘦 ” 字便是全篇的词眼。 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 四、把握解题思路 • 1. 找好切入点 • 对于那些运用了很明显的表现手法的字或句子,可从表达技巧上找切入点;对于写景的描写性字词,可从景象特点上找切入点;对于那些暗示或表明作者写作情感基调的字词,可从表情达意上找切入点。 • 2.组织答题落脚点 • ①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有深刻或特殊含义 )。 • ②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 ③ 指出该字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并简析其效果 (必要时补充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 1. (2020年龙岩质检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碧湘门 ① • □ 陶 弼 •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 天阔鸟行 ② 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 【 注 】 ① 碧湘门:即长沙 (今属湖南 )城门。 ② 行 (h225。 nɡ):行列。 • (1)这首诗最后一句哪一个字锤炼得最好。 请简要分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有人评价这首诗 “ 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 ‘ 远 ’ 字 ”。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请结合第一句和第三句作简要分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解析 】 (1)本题属于炼字类题目。 “ 地卑 ” 即地势低, “ 沉 ” ,使动用法,使 „„ 沉没。 “ 沉 ” 的主语是 “ 江势 ” ,宾语是 “ 山 ”。 这样,锤炼得好的字就是“ 沉 ” 字无疑了。 “ 沉 ” 写出了水势之大,同时使景物具有动感。 解答本题,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 ① 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 ② 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方法; ③ 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 •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第一句要抓住“ 烟 ” 字。 只有远处之景、朦胧之景才有看上去如烟似雾的不真切感。 第三句要抓住 “ 疑没草 ” 三字。 “ 疑 ” 为 “ 怀疑 ” ,显然不是事实本身; “ 没草 ” 即 “ 没入草丛 ” ,只有在天地相连之处,天空中鸟儿的行列才会给人这种 “ 没入草丛 ” 的错觉,所以第三句写的也是远景。 • 【 答案 】 (1)“ 沉 ” 字好。 城门地势低,放眼望去浩茫的江水仿佛要把远处的山峦淹没似的。 “ 沉 ” 字写出了水势之大,既传达了远水浩茫给诗人的强烈主观感受,又恰当地把握住了描写的分寸。 • (2)本诗首句写长沙城内远树如烟,有如碧绿的水波。 第三句写辽阔的天空中,成行的鸟儿愈飞愈远,仿佛就要没入天际的。高三语文第一轮鉴赏语言复习
相关推荐
________。 • 15.举手长劳劳, __________。 • 16. __________,可以卒千年;__________,便作旦夕间。 • 17.涉江采芙蓉, __________。 • 18.采之欲遗谁。 __________。 • 19.还顾望旧乡, __________。 同心而离居, __________。 • 20.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________,去日苦多。
• (2)体味最能传达诗人心理活动的关键性词语。 如鉴赏朱庆馀 《 闺意献张水部 》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要揣摩第三句之 “ 问 ” :它含蓄而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应试前向主考官打听情况时的忐忑不安的心理。 • (3)弄清形象塑造与物景描摹的内在关系。 如李白 《 独坐敬亭山 》 中的 “ 众鸟 ”“ 孤云 ”“ 敬亭山 ” ,看似寻常物景
原因。 ④ 再次,解释。 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 解题格式: •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 •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 (描写 )+叙 (描写 )什么+抒什么情。 •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 (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深层含义 方法指导 : 一、答案一般都是 由浅入深 : 先有 表层意 ,然后才有 深层意。 二、所有的论据和论证都是为论点或作者的观点服务的。 • 作者认为,当下的“国学热”折射了一种“焦灼”心态。 在文本中,这种“焦灼”心态 • 具体指什么 ? 答:担心民族文化在 西方文化的影响 (冲击)下, 失去自身特色 , 沦为 没有文化的西方的 精神殖民地 ,从而 影响中华民族的复兴。 (每点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