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一轮鉴赏表达技巧内容摘要:
原因。 ④ 再次,解释。 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 解题格式: •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 •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 (描写 )+叙 (描写 )什么+抒什么情。 •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 (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 •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方法进行阐述。 这是不对的。 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方法的运用。 • 一、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 古典诗歌的 “ 形象 ” 是作者意蕴与情感的载体。 诗歌形象与作者的心思、情愫、审美倾向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意义,具有相对稳定性。 如张继 《 枫桥夜泊 》 中的 “ 月落乌啼 ”“ 霜天寒夜 ”“ 江枫渔火 ”“ 孤舟客子 ” 等蕴涵诗人感情的形象,已成了古典诗歌里面失意的 “ 秋士 ” 与 “ 漂泊的客子 ”的形象代称。 • 1.人物形象 • 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同时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丰满人物形象。 鉴赏这种形象要注意鉴赏依据 ——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的交代、情节的展开以及塑造人物用到的各种手法,同时也要注意鉴赏视角 ——总结人物形象,挖掘所写人物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等。 • (1)豪放洒脱、怀才不遇的形象。 如李白“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 将进酒 》 ),表现了他高度自信,淡泊钱财,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思想;贾岛 《 剑客 》 中的 “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 则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辛弃疾的 “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则流露了作者迟暮的心境。 古典诗歌中的 “ 迁客 ” 与 “ 秋士 ” ,均属此类。 • (2)忧国忧民、青衫泪湿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白居易 “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 (《 琵琶行 》 ),着一 “ 泣 ” 字与 “ 湿 ” 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 (3)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 饮酒 》 ),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孟浩然“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 过故人庄 》 ),则是描写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田园风景使人乐而忘返。 • (4)戍守边陲、建功立业的形象。 如李白《 塞下曲 》 “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张敬忠 《 边词 》 “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 从 “ 斩楼兰 ” 与 “ 河畔冰开 ” 中不难发现作者在春迟、荒寒的景象中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 (5)独守闺房、心怀凄婉的思妇形象。 例如李白的 《 春思 》 : “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 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思妇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 诗人语意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 “ 丝 ” (思 )、“ 枝 ” (知 )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 2.景物形象 • 景物类型:景物描写 (季节、时令、地域等 ),场面描写 (战争、农事、狩猎、离别等 ),色彩描写。 诗中的景物是人物 (往往是诗人自己 )感情的外在表现,它常常带上了一定的主观色彩。 鉴赏此类形象,应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以分析画面 (形、色,动、静 ),挖掘内涵 (感情、寓意 )为重点。 • 3.事物形象 • 古典诗歌中有一类诗叫 “ 咏物诗 ” ,即托“ 物 ” 言志,其所托之物就是 “ 物象 ” ,即所谓的 “ 事物形象 ”。 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 另外,古典诗歌中的乐曲往往有特定含意、情感,而这又对全诗的整体形象或情感表达有直接作用。 著名的有 “ 关山月 ”“ 梅花落 ”“ 霓裳羽衣曲 ”“ 后庭花 ”“ 行路难 ” 等。 如李白 《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 《 落梅花 》 ” , 《 梅花落 》 就是曲调名。 作者由 《 梅花落 》 笛声想像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 • 二、古代诗词常见意象 • 1. 山川风物类 • “ 青山 ” 意象: “ 青山 ” 在古典诗歌中具有深隐旷达、雄浑沉稳、亘古不改的特色,因而备受文人喜欢: ① 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 如 “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 (王昌龄 《 送柴侍御 》 );“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 (戴叔伦 《 题稚川山水 》 )。 ② “ 青山 ”是故乡的象征,故乡山脉轮廓是游子心中最清晰的印痕。 如 “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 (谢朓 《 游东田 》 ); “ 无穷芳草色,何处故山青 ” (齐己 《 送休师归长沙宁觐 》 )。 ③ “ 青山 ” 是历史与永恒的象征。 如 “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 (许浑 《 金陵怀古 》 ); “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杨慎 《 临江仙 》 )。 • “ 月 ” 意象: ① 对月思亲思乡,引发离愁别绪。 如杜甫 《 月夜忆舍弟 》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王建 《 十五夜望月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② 望月思故国,表现亡国之痛。 如 “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李煜 《 虞美人 》 )。 ③ 抒发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 如 “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 (刘禹锡 《 石头城 》 )。 ④ 花好月圆,团圆喜庆。 如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 《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 ),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 《 望月怀远 》 )。 • “ 冰雪 ”“ 冰心 ” 意象:比喻心志忠贞、品格高尚、心性高洁。 如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昌龄 《 芙蓉楼送辛渐 》 ); “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 (张孝祥 《 念奴娇 过洞庭 》 )。 • “ 水 ” 意象: ① 绵绵愁思,离愁别恨。 如李煜 “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 “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 ;欧阳修 《 踏莎行 》 “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 ② 时光流逝。 如 “ 滚滚长江东逝水 ” ;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等。 • “ 关山 ” 意象: ① 关塞山河。 关,关隘要塞;山,山河。 如高适 《 塞上听吹笛 》 :“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② 历史存在。 如 “ 关河梦断 ”“ 关山度若飞 ”“ 秦时明月汉时关 ” 等。 • “ 清风明月白云 ” 意象: ①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 如杜甫 《 恨别 》 “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 刘长卿 《 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 “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 ② 随遇而安、自由自在、归隐山林。 这种思想常用白云、青山、苍天、空山等意象组成的悠远、清静、平淡的意境来表现。 如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崔颢 《 黄鹤楼 》 ); “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 (王维 《 送别 》 )。 ③沉醉田园,恬淡洒脱。 如 “ 明月别枝惊鹊 ”等。 • “ 斜阳云烟清霜 ” 意象: ① 沉郁思古幽情。 如 “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 ; “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 ② 惆怅凄苦悲凉情绪。 如 “ 暮霭沉沉楚天阔 ”。 • 2.天地草木类 • “ 梅花 ” 意象。 最先开放,傲霜斗雪 ——敢为人先,不畏权贵 ——君子,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王安石 《 梅花 》“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 “ 兰花 ” 意象。 兰花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蕴含着追求淡泊的精神,象征君子隐士。 如:唐代李白: “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 明代徐渭的 《 兰 》 “ 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 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 ” 这首诗写出了春兰的美,兰以幽香取胜,比春光中的 “ 千红 ”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 “ 竹子 ” 意象。 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蕴含着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品质,象征着隐士君子。 张九龄的咏竹诗 《 和黄门卢侍御咏竹 》 “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 苏轼 《 于潜僧绿筠轩 》 “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 通俗但入木三分,可谓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了。 • “ 菊花 ” 意象。 菊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蕴含着不畏权贵、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精神,象征隐士君子。 比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陶渊明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孟浩然 )“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 (郑思肖 ) • “ 草 ” 意象。 “ 一年一度春草绿 ” ,草随时序而流转,易触动久别的忧思;在空间的分布上,碧草连天,易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 唐代白居易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李煜 《 清平乐 》 “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 • “ 落花 ” 意象。 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 落花 ”“ 流水 ” 一去不返,常引起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把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多用在惜春词中,惜春词多是一曲曲飘逸着缕缕幽怨的生命悲歌,写作者从暮春时节残红飘零的景象中感悟到人生苦短,韶华易逝,青春难再。 比如刘希夷 《 代悲白头翁 》 “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 • “ 杨柳、杨花 ” 等意象。 “ 柳 ” 者, “ 留 ”也, “ 柳 ”“ 留 ” 二音相谐,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 “ 折柳赠别 ” 的习俗。 比如: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王维 《 送元二使安西 》 )“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 (柳永 《 雨霖铃 》 ); “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表现李白的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 “松柏 ” 意象。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劲,具有一种凛然正气。 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刘禹锡 “ 后来富贵已零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高三语文第一轮鉴赏表达技巧
相关推荐
• (2)体味最能传达诗人心理活动的关键性词语。 如鉴赏朱庆馀 《 闺意献张水部 》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要揣摩第三句之 “ 问 ” :它含蓄而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应试前向主考官打听情况时的忐忑不安的心理。 • (3)弄清形象塑造与物景描摹的内在关系。 如李白 《 独坐敬亭山 》 中的 “ 众鸟 ”“ 孤云 ”“ 敬亭山 ” ,看似寻常物景
中览古 》 :“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 前三句描写昔日的繁盛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凄凉形成强烈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 ④ 比喻:运用比喻,可以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鲜明深刻的印象。 如贺铸的 《 青玉案 》 : “ 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 词人一连用了三种事物比喻 “ 闲愁 ” ,仔细分析
________。 • 15.举手长劳劳, __________。 • 16. __________,可以卒千年;__________,便作旦夕间。 • 17.涉江采芙蓉, __________。 • 18.采之欲遗谁。 __________。 • 19.还顾望旧乡, __________。 同心而离居, __________。 • 20.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________,去日苦多。
深层含义 方法指导 : 一、答案一般都是 由浅入深 : 先有 表层意 ,然后才有 深层意。 二、所有的论据和论证都是为论点或作者的观点服务的。 • 作者认为,当下的“国学热”折射了一种“焦灼”心态。 在文本中,这种“焦灼”心态 • 具体指什么 ? 答:担心民族文化在 西方文化的影响 (冲击)下, 失去自身特色 , 沦为 没有文化的西方的 精神殖民地 ,从而 影响中华民族的复兴。 (每点 1分
能向谁去诉说呢。 “ 纵有 ”“ 更 ” 这些词语写出了作者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人微、至尽至极的地步。 诗歌形象: 抒情主人公 意象 ——“ 寒蝉 ” 、 “ 暮霭 ” 、 “ 杨柳岸 ”、 “ 晓风残月 ” 等 • 诗歌语言: • 炼字艺术 : 形容词“残”等; 副词、连词 “ 便纵有 ” 、 “ 更与 ”等; 叠词 “ 去去 ” 、 “ 沉沉 ”
) 流水 淙 淙 (zōnɡ) • B.形 骸 (h225。 i) 木 讷 (n232。 ) 白 桦 林 (hu224。 ) 叱 咤风云 (zh224。 ) • C.浸 渍 (z236。 ) 晃 眼 (huǎnɡ) 露 马脚 (l249。 ) 泾 渭分明 (jīnɡ) • D. 皈 依 (ɡuī) 巷 道 (xi224。 nɡ) 唱主 角 (ju233。 ) 处之泰然 (chǔ) • 【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