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一轮述类文本阅读复习内容摘要:

深层含义 方法指导 : 一、答案一般都是 由浅入深 : 先有 表层意 ,然后才有 深层意。 二、所有的论据和论证都是为论点或作者的观点服务的。 • 作者认为,当下的“国学热”折射了一种“焦灼”心态。 在文本中,这种“焦灼”心态 • 具体指什么 ? 答:担心民族文化在 西方文化的影响 (冲击)下, 失去自身特色 , 沦为 没有文化的西方的 精神殖民地 ,从而 影响中华民族的复兴。 (每点 1分,全对 5分) •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什么。 国学的焦灼 • 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 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 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文化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 从 1840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 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 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 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 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 现在特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 • 在当下的“国学热”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 …… 整个 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 ”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 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 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 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节文字的内容 国学焦灼的本质 • 而事实证明, 1840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 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很多 2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子。 但是, 《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 和 《 爱弥儿 》 相比, 《 尝试集 》 与 《 神曲 》 相比, 《 庶民的胜利 》 与托马斯 •潘恩的 《 常识 》 相比,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 请用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