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内容摘要: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月光世界中的李太白 纯粹的月亮: 《 关山月 》 :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 渡荆门送别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亲密的伙伴: 《 月下独酌 》 , 《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 思怀的寄托: 《 静夜思 》 、 《 夜泊牛渚怀古 》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 《 长相思 》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 ”在思怀背后蕴含着深沉的孤独。 理想的象征: 《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 唯有盛唐多温润 首联: 送别环境 ,以白描写清新壮丽之景,渲染开阔之意境,烘托哀而不伤的离情。 颔联: 送别事件 ,直白中的深情。 颈联: 送别心情 ,设喻以写人情,情深绵邈。 尾联:承颈联 强化送别心情 ,以物写人。 金性尧:‚李白五律,往往于一气不断中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思。 ‛ 将进酒 — 饮者的狂欢与悲慨 李白 —— 酒文化的结晶 欧阳修: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 千奇万险不可攀,却视蜀道犹平川。 宫娃扶来白已醉,醉里诗成醒不记。 忽然乘兴登名山,龙咆虎啸松风寒。 一、对精神享受的热情礼赞: 升华 饮酒(物质) ——生命力(精神) 饮酒对于李白来说 , 这就是美好人生的象征 , 因此 , 李白的饮酒之乐 , 其深层的内涵就是:热爱生活 、 拥抱人生的巨大生命活力。 二、对人生前途的充分自信: 杜甫: “ 痛饮狂歌空度日 , 飞扬跋扈为谁雄。 ” 《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 : ‚ 近者逸人李白 ,自峨眉而来。 尔其天为容 , 道为貌 , 不屈己 , 不干人 ,巢 、 由以来 , 一人而已。 ‛ 《 与韩荆州书 》 : ‚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以意气。 ‛ 李泽厚 《 美的历程 》 :‚(这是)一幅强横乱闯甚至可以带点无赖气的豪迈风度, … 这决不是宋代以后那种文弱书生或谦谦君子。 ‛ 三 、 对现实痛苦暂时的消解与自我安慰: 痛饮 ——狂 ——偏激、否定一切 内心 ——清醒 ——战胜、抛开、超越 哭宣城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你能读出本诗的情感变迁过程吗。 悲 — 欢 — (过渡) 愤 — 狂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 ……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 与尔同销万古愁。 长句 呼告 夸张 时间飞逝 年华老去 喷薄而出 悲慨无穷 大开大阖 惊心动魄 手法 内容 氛围效果 一、 “ 得意尽欢 ” 的背后为什么不是及时行乐、不思进取。 “得意‛ 是老友欢聚、倾诉衷肠。 有‚天生我材‛作保障,必然不肯屈服于坎坷的遭际,洒脱与振作结合、藐视命运之‚悲‛。 二、‚天生我材‛两句怎样看待。 人生价值的宣言,对自我的高度自信,对自己人生价值的高度期许。 是整个盛唐诗歌的时代精神特征 ——驱遣万物、洒脱飞扬、顾盼生雄。 法 霍尔巴赫:‚人对于和自己同类的其他存在物的依恋,只是基于对自己的爱。 ‛ 三、为什么说 “ 钟鼓馔玉不足贵 ”。 对自己以往仕宦经历的失望、愤慨。 对飞黄腾达、小人得志现实的抨击、鄙夷。 是理想破灭之后欲求出路而不得的愤激之语。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四、怎样看待 “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 中包含的思想情感。 这与下面 “ 陈王 ” 两句又有什么联系。 借历代圣贤死后荣耀生前坎坷寂寥之‚杯酒‛,浇胸中自己遭受排挤、不为世人理解之‚块垒‛。 历代饮者酒徒中,不但要因酒出名,还要人品高贵,更要在现实政治遭际上与自己能同发一慨,曹植是最理想的‚对象‛。 从‚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个人悲诉,推开去涉及广阔的历史与现实,使主旨的表达更为深广了。 悲慨哀伤、欢会剧谈、愤激不可遏抑、牢骚满腹 …… 种种复杂的情绪终于汇聚成了情感的洪流,在‚酒‛的点燃、催发下,终于集中在‚狂‛这个情感点上,爆发了出来,达到了全诗的最高潮。 酒态、狂态毕露:反客为主、千金散尽、痛饮狂歌、豪言壮语、手舞足蹈、不可自己、视世俗礼法如粪土 …… 西方文艺理论评价‚积极浪漫主义‛:力气大、口气大、才气大。 这是由人的精神与人格决定的。 仅仅杰出已不再令人满足, 诗人必须既杰出又独特。 …… 李白的艺术是完全自然的、无法掌握的、近乎神灵的。 但是,李白不可仿效的真正原因,却在于 李白的诗歌主要与李白相关 ,其目标是通过诗中的人物和隐蔽于诗歌后面的创造者,表现出一种 独一无二的个性。 模仿注定要失败,因为它与李白风格得以存在的理由相矛盾。 总论 宗旨: 在人生失意之时,慨叹人生短促、轻视功名富贵,却又无法真正排遣内心深处人生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 因此宣扬纵情享受、醉而忘怀。 这是一曲气势雄浑的牢骚宣泄。 艺术: 七言为主,长短句参差错落,情绪随之而呈现跌宕起伏的变化姿态。 夸张贯穿全篇 :运用数字(炼字)、夸示感觉。 奔放豪迈、飘逸潇洒的诗风。 金性尧:这种试图在 醉中忘怀 一切却又对 自我 、对现实无法割舍的高度 期许 ,是李白所有作品的总特征,而这两方面 矛盾 所形成的巨大 张力 ,正体现在一个 ‚ 酒 ‛ 字上,人而为酒、酒而为人,物我同化,这就是属于李白的 ‚ 酒文化 ‛ 、诗文化。 斯蒂文 〃 欧文 《 盛唐诗 》 : ‚ 杜甫《 饮中八仙歌 》 : ‘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 这一形象为众所公认,并为李白自己所极力扮演:挥翰如洒,纵饮不羁,放任自在,笑傲礼法,天赋仙姿,不同凡俗,行为特异,超越常规。 包括杜甫在内的其他唐代诗人,没有人像李白这样竭尽全力的描绘和突出自己的个性,向读者展示自己在诗歌创作和人格两方面的独特超凡。 ‛ 李白诗风 盛唐诗潮波澜壮阔,气象万千。 而其中最引人瞩目、动人心弦的,是李白的创作。 李白的诗歌,最充分也最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饱满的青春热情,争取解放的蓬勃精神,积极乐观的理想展望,强烈的个性色彩,这一切汇成了中国古代诗史上格外富有朝气的歌唱。 ——章培恒 骆玉明 《 中国文学史 》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 飘然 思 不群。 清新 庾开府, 俊逸 鲍参军。 王安石:“白之诗歌,豪放 飘逸 ” 苏轼:“太白诗 飘逸 绝尘” 严羽:“子美不能为太白之 飘逸 ” 飘逸 《 唐宋诗醇 》 :“往往风雨争飞 ,鱼龙百变。 又如大江无风 ,波浪自涌 ,白云从空 ,随风变灭。 诚可谓怪伟奇绝者矣。 ” 豪放 “飘逸‛ 的构成要素 平易 自然 高洁 奇想 《 子夜吴歌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妾薄命 》 :“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 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像五岳,扬波喷云雷,鳍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 “豪放‛ 的构成要素 强烈的对比 大量的夸张 壮伟的意象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尔来四万八千岁”、“天台四万八千丈”、“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 多用风、云、雷、电,天、海、月、涛等物象,匹配以凌、挥、飞、吼,奔、卷、横、啸等词汇。 《 横江词 》 :“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 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 李白的豪放飘逸诗风其 内在 为率真豪放的情志,其 外在 为平易自然的文辞与高洁奇伟的形象, 通过 超凡脱俗的构思、鲜明强烈的修辞 展现出来。 雄博的修养成为李白豪放飘逸风格形成的有力保障 ——对诗经、楚辞、汉赋、乐府、三曹、陶潜,大小谢、陈子昂等的学习继承,对诸子百家、儒、佛、道的广泛涉猎。 李白诗风总貌 ——“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 ” ( 明 王世贞《艺苑卮言》 ) 体现在李白诗中的等诸方面。 ①艺术形象: ②抒情方式: ③诗歌语言: 雄伟壮阔的意象与强烈变形的手法 壮浪纵恣与婉曲绵远兼具的情感 较少律体但擅长飘逸空灵的七绝,偏爱纵横驰骋的古体尤其是七言歌行。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突如其来的 忧 陡然高扬的 壮 疏忽跌落的 愁 (大起大落,跌宕回旋)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他写有大量的乐府诗,几乎占全部诗歌的四分之一,是唐代写乐府诗最多的诗人。 他最擅长的七言歌行,其渊源本起自乐府;而用为唐代乐府的绝句也正是李白所运用自如的。 这一切都说明 李白的诗具有接近于歌谣的特点,实际上也就是使诗歌语言更多地从新鲜活泼的生活语言中得到充实和丰富,并加以提炼、升华。 乐府诗自初唐以来没有多大发展, 李白则融古朴森茂的汉魏乐府和清新明丽的六朝乐府为一炉,以其俊逸的才气创造了新鲜的诗歌语言。 ———章培恒 骆玉明 《 中国文学史 》 壮美与优美兼具的李白诗 李白诗抒情方式往往是喷发式的,想象变幻莫测,奇之又奇。 诗中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尤为倾心 ——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李白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 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 …… 但是,李白诗里亦 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 月的形象反复出现,用得最多的色彩字是“白”,喜欢明丽的色调,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 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摘自袁行霈 《 中国文学史 》 ) “沉郁顿挫‛杜甫诗 杜甫的价值:承盛唐开中唐 经历了“安史之乱”,盛唐气象中浓烈的浪漫飘逸色彩、高远追求之思开始消退,人间艰辛、生活情怀开始高扬,中年的理性与思虑送走了少年的热烈与豪放。 这从杜甫始。 盛唐诗人追求境界的浑然天成、圆融无间,对于字斟句酌并不很在意;中唐产生大规模真正有意识的字锤句炼,从盛唐诗人群落虽多而审美趣味整体较为单一发展为真正具有个性特征的诗歌流派纷呈,这自杜甫始。 中唐诗人在盛唐的艺术高峰面前,表现出拓展新的诗歌艺术领域的巨大努力,这是一个发生巨大转变的历史时期,杜甫就是衔接这个转变的伟大宗师。 “诗史”与“诗圣” “诗史 ”不单是因为用诗记录了社会史实,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 精神 ”: 诗情与史实融会,抒情建基于对“民生”的关注、思索。 杜甫第一个站在士大夫阶层大力刻画低层民生状况,大量刻画普通民众形象,以心感心,同呼吸共命运,从人道主义的角度为他们呐喊、呼号。 “诗圣”之“圣”,不仅是杜甫生死以之的忠君爱国,更在于“民生情怀”(“三吏”、“三别”、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 “诗史‛以作品言 ‚诗圣‛以人品言 诗史 诗圣 战争与和平 ——品读 《 兵车行 》 关于本诗体裁 本诗为乐府体,但与袭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