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细胞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复习内容摘要:

时,视野中被相连的 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 若物镜转换为 40 后,则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为 ( ) 答案: B 2//8/dd2100d S 64400 1 4S 1 1664 16 42解 析 : 显 微 镜 的 放 大 倍 数 = 目 镜 倍 数 物 镜 倍 数。 在 放 大倍 时 , 设 视 野 直 径 为 , 则 面 积 = , 此 时 视 野 中 有个 细 胞 ; 当 放 大 到 倍 时 , 其 直 径 相 当 于 原 来 的 , 则 圆面 积 = , 即 为 原 来 的 , 故 看 到 的 细 胞 数 目 为= 个。 方法技巧: ,视野变小,细胞数目减少,反之则增多。 ,而非像的面积。 ,则计算时只考虑长度或宽度;若视野中充满多个细胞,计算时应考虑面积的变化。 如该题 64个细胞若排成一行,则换 40 物镜后,视野中应为 16个细胞。 例析 4- 2(2020上海生物, 19)用测微尺测量某个洋葱表皮细胞的长度时,下列目镜和物镜的组合中,视野内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最小的是 ( ) ① 目镜 10 ②物镜 10 ③目镜 16 ④物镜 40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视野内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最小,意味着放大倍数最大,故选放大倍数最大的组合③④。 答案: D 互动探究 4- 1:用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 4个不同倍数的物镜组合起来观察血细胞涂片。 当成像清晰时,每一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如图所示。 如果载玻片位置不变,用哪一物镜在一个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最多 ( ) 解析:显微镜视野中细胞数目的多少取决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少,反之,视野中的细胞数目多。 要想清楚地看清载玻片上的物体,显微镜的物镜与载玻片之间要有适当的距离,放大倍数越小,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大,反之则越小。 考查显微镜的使用及常识。 答案: D 互动探究 4- 2:下列关于高倍物镜的叙述,正确的是 ( ) ,在高倍镜下容易找到,所以可以直接使用高倍物镜观察 ,即可换上高倍物镜 ,必须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像最清晰 ,可使用最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 答案: D 解析:用显微镜观察材料,必须用低倍镜先找到适合的部位,将其移到视野中央后,再换上高倍物镜,这时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调焦。 由于换上高倍镜后视野变暗,为得到适宜的亮度,可调节光圈及反光镜。 笑对高考 第三关:技巧关研究生物学的常用方法 “观察、假说和实验”是最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1)观察:是从自然界获得原始一手材料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生物学研究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观察手段也在不断更新。 早期的观察只能依靠人的感觉器官,后来有了放大镜、光学显微镜,并且认识了细胞。 随着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人们的观察能力深入到超显微镜领域,进而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 科学的结论必须能客观地反映所观察的现象,并且具有可重复性。 (2)假说:实验不仅意味着某种精确的操作,而且是一种积极地思维方法。 要进行实验,首先必须对研究对象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提出某种可能的解释,即提出某种设想或假说,然后围绕“假说”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个设想或假说。 (3)实验: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说后,还需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一“假说”的正确性。 如果实验设计得科学合理、实验过程规范无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假说相符,则假说正确,那这个假说就不再是假说,而成为定律或学说了。 由此可知,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客观规律,要求根据已有的事实 (来自观察或来自实验 )提出假说,再根据假说推导出一个可以用实验加以检验的预测,然后实施这个实验加以验证。 典 ,例科学的研究离不开观察。 观察可以是在自然条件下观察,也可以是在人为干预和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观察,后者的观察称为实验。 在研究过程中,一般首先根据观察或实验所得到的现象或事实提出一个结论,然后根据已有知识对此结论进行解释,这种解释便称为假说,然后再设计实验来验证所提出的假说是否正确。 如果实验证明假说是正确的,那么,这个假说不再是假说,而成为一个新的学说。 下面以疟疾发病因素的研究为例来体会这种方法的研究过程。 ① 19世纪,疟疾非常猖獗。 研究人员根据疟疾的发病及分布情况得出如下结论:低洼多水、气温较高地带容易使人得疟疾。 ②为什么这样的地带容易流行疟疾呢。 如何解释。 研究人员设想:污水是导致疟疾的因素。 如果这种设想是正确的,即污水果真能导致疟疾,那么清除污水可减少疟疾的发病率。 于是人们开始清理污水,结果疟疾的发病率果然大大降低,说明研究人员的设想是正确的,从而得到污水引发疟疾的正确结论。 ③ 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究:污水是如何引发疟疾的呢。 污水是否是引发疟疾的直接因素呢。 在研究过程中,人们直接饮用污水,结果并未引发疟疾。 ④后来,研究人员经过无数次的研究,最终得出“疟疾是由蚊子传播的”。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描述以上材料揭示的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观察 ——假说 ——实验 ——学说 (2)仔细分析②,写出科学研究不同阶段对应的具体内容。 假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说:污水是导致疟疾的因素 实验:清除污水能降低疟疾的发病率 学说:污水确实能引发疟疾 (3)材料③中“污水是引发疟疾的直接因素”的假说能称为一种学说吗。 ,如何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能 因为直接饮用污水后并未引发疟疾,所以不能称为解释疟疾发病因素的一种学说 (4)对于以上疟疾致病因素的研究,最科学的学说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污水中蚊子是导致疟疾的致病因素 思维导析:考查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 通过观察现象,提出假说,通过实验验证假说,再根据实验结果提出相关的学说(这里所说的“假说”就是高中实验题中的“假设”,“学说”就是实验中的“结论” 应 用 拓 展 (2020新创题 )在生物学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只在于接受知识,还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以下是关于“蝙蝠的导航系统”的研究过程,请同学们感受一下科学研究历程。 ① 蝙蝠在星星之夜也能飞行自如。 ②在暗室中布满小铃,放入蝙蝠后,飞行自如,无铃声出现。 ③在布满小铃的暗室中,蒙上蝙蝠的眼睛,仍能飞行自如,无铃声出现。 ④经过科学研究发现,蝙蝠飞行中发出超声波,靠耳朵回收声波来进行导航。 ⑤不蒙眼睛,但堵住耳朵后,暗室传出了铃声。 ⑥蝙蝠的定位是靠耳朵。 ⑦蝙蝠的定位不是靠眼睛。 请根据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为线索,填写下表。 解析:本例中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否定蝙蝠靠眼睛定位,二是探索定位器官。 在实验中应注意区分对照组(未经变量处理)和实验组(经变量处理),及实验中“单一变量”的应用。 答案: 点评:本例还可以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