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日本明治维新内容摘要:

政治 破旧立新 组建御亲兵, 废藩置县 废封建身份制度,士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 派遣使节团学习资义制度 5个“了” 1871年日本使节赴欧美进行了为期 1年10个月的考察 政府扶植和保护大资本家 是日本资义发展的一大特点 经济: 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 (资本积累) 殖产兴业 ( 引进西技,发展资义 ) 日本资义薄弱( 原因 ) ‖ 官营企业-模范工厂-劝业政策 ‖ 处理官营企业和大力扶持,保护私人资义 ( 优惠转让大资本家 ) 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纺纱厂 军事 富国强兵 实行义务兵役制,强化武士道 (侵略扩张) 培养军事人才,设立军事大学 改革军事机构 扶植军事工业 建立近代警察制度 摆脱了民族危机,实现了民族独立 近代日本海军 1872年日本政府发布告谕, “ 苟有国则有兵备,有兵备则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 ” 这最能说明 A.日本实行征兵制 B.日本实行募兵制 C.日本以武士道精神来教育熏染军队 D.日本积极准备对外扩张 A 思想 文化 文明开化 用西方文化改造封建文化 A、教育改革 (整顿机构,颁布法令,建立近代学校体制,培养人才,推行军国主义教育) B、成立团体,传播启蒙思想 (明六社) C、生活习俗提倡西化 明治维新时期学校教学情景 4、明治维新的意义 ( 如何评价 ) 性质: 天皇为首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积极: 走上资义道路,亚洲强国 摆脱了民族危机 局限: 封建残余 (如天皇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军国主义 ——侵略扩张 1868年 4月 6日,明治天皇在 《 御笔信 》 中郑重宣布:“经营天下,安抚汝等亿兆,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 日本从 1890年就拿出 60%的国家财政 ,建立和发展近代化的海陆军。 1892年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宫廷经费中拨出 30万日元 ,再从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 ,补充造船费用。 ———摘自 《 中国近代史 》 以上思考: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1889年的 《 大日本帝国宪法 》规定 :“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天皇“可发敕令代替法律”,“任命文武官员”。 “天皇行宣战、讲和及缔结各种条约”。 所有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在战时或国家发生事变情况下,不得妨碍天皇施行大权”。 —— 《 大日本帝国宪法 》 选摘 思考:这些条款说明了什么问题。 【 重难点分析 】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 方法 】 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要四看: ⑴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 ⑵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⑶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 ⑷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此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还要看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迅速壮大,倒幕派掌握较大的实力,终于推翻了腐朽的幕府统治 历史潮流 力量对比 政策措施 改革者素质 国际环境 倒幕派建立新政权后,大刀阔斧地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使日本发展资义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19C中,日本资义有了相当的发展 1、明治政府成立之初,殖产兴业的重点是 A、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 B、发展交通运输业 C、创办国营企业 D、推动民间企业的发展 A 2、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 A.改革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B.资产阶级是改革的领导者 C.改革废除了封建身份制度 D.改革发展了资本主义工商业 D 3、日本明治维新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 A.天皇权力至高无上,支持革新力量进行改革 B.倒幕派掌握政权,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