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内容摘要:

义。 新三民主义 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大会同意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意义: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 国共合作的形成 北伐战争的经过和大革命的结果 • ( 1)北伐战争: • 背景:国共合作后,全国范围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五卅运动);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建立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 • 经过: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1926年 7月北伐战争开始。 北伐直接打击的目标是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势力。 革命势力迅速发展, 1927年广州国民政府迁往武汉。 武汉、九江人民举行反帝斗争,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 ( 2)大革命的结果: • 1927年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大革命最后失败。 • 大革命失败原因: •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陈独秀和共产国际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蒋介石 四、国共十年对峙 ——武装起义、土地革命、长征 • 思 考 • 中共是如何进行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的。 • 红军实行战略转移的原因、经过、结果如何。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 ( 1)南昌起义: 1927年 8月 1日,周恩来、贺龙等在南昌发动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 ( 2)创建革命根据地: 1927年 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 3)形成“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毛泽东在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使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 在粉碎敌人三次“围剿”后, 1931年冬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前敌委员会书记 —— 周恩来 起义代总指挥 —— 贺龙 南昌起义的领导人 南昌起义的领导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