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内容摘要:
义。 新三民主义 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大会同意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意义: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 国共合作的形成 北伐战争的经过和大革命的结果 • ( 1)北伐战争: • 背景:国共合作后,全国范围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五卅运动);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建立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 • 经过: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1926年 7月北伐战争开始。 北伐直接打击的目标是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势力。 革命势力迅速发展, 1927年广州国民政府迁往武汉。 武汉、九江人民举行反帝斗争,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 ( 2)大革命的结果: • 1927年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大革命最后失败。 • 大革命失败原因: •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陈独秀和共产国际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蒋介石 四、国共十年对峙 ——武装起义、土地革命、长征 • 思 考 • 中共是如何进行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的。 • 红军实行战略转移的原因、经过、结果如何。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 ( 1)南昌起义: 1927年 8月 1日,周恩来、贺龙等在南昌发动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 ( 2)创建革命根据地: 1927年 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 3)形成“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毛泽东在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使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 在粉碎敌人三次“围剿”后, 1931年冬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前敌委员会书记 —— 周恩来 起义代总指挥 —— 贺龙 南昌起义的领导人 南昌起义的领导人。高三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
相关推荐
,美蒋“守江谋和”的图谋终成泡影。 4.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4月 21日,人民解放军 百万雄师分中、东、西三路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23日占领南京,统治中国 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了。 此后,人民解放军继续向东南、中南、西北、西南进军,追歼残敌。 到 9月底,除台湾与沿海岛屿和西南以及广东、广西部分地区外,全国绝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考点
中,崇拜孔孟者有 218人,占三分之二强,颜渊、王阳明、朱熹、程颐等儒家人物也都有人崇拜。 古代知名的谋士也有诸葛亮、苏秦、张仪、张良、萧何等上榜。 材料二 1924年,北京大学校庆 25周年纪念的一份民意测验中,题为“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位。 ”结果如下: 姓名 票数 姓名 票数 姓名 票数 姓名 票数 姓名 票数 姓名 票数 孙文 473 陈独秀 173 蔡元培 153 段祺瑞
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⑴ 工业化 斯大林指出:“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 发展重工业 (燃料、金属等等 ),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 造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④ 特点 : 帝国主义的包围;重工业基础相对薄弱 ① 背景: ② 过程: 工业发展的需要;粮食供应的困难;斯大林的决策 逐步集体化 → 全盘集体化 → 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 ⑵ 农业全盘集体化
法古 ” 三 .富国 .强兵 .集权:商鞅变法的内容 领域 措施 (内容 ) 经济 (以农求富 ) 军事 .政治 (强兵 .集权 ) 思想文化 社会风俗 ⑴ 废除 井田制 ,承认土地私有 ,允许土地买卖⑵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 ⑶统一度量衡 ⑴ 奖励军功 ,实行二十等爵制 ,严禁私斗 ⑵废除世卿世禄制 ,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⑶建立户籍制度 ,制定连坐法 ⑷普遍推行县制 ,国君直接任命县令
绍彼 得格勒武装起义的简 单情况。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列宁指挥起义 工兵攻打冬宫 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内容和意义如何。 内容 《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