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内容摘要:

有禁绝,当时只允许广州一地与外国贸易。 所以在复习中一定要把重要历史概念理解全面。 考向一 从丝绸之路和东亚文化圈等秦汉对外关系的角度命题 立意分析: 秦汉时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时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交往的两条重要通道。 秦汉时期也是东亚文化圈形成的时期。 所以丝绸之路和东亚文化圈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读下图: 请回答: ( 1)汉代西域包括哪些地方。 西域都护的设置有何意义。 ( 2)说出汉代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及汉代开 辟丝绸之路的有利条件。 答案 ( 1)西域包括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 以东,包括新疆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 西域都护的 设置使汉政权有效地对西域行使军事、政治管理职 能,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 2)路线:长安 —河西走廊 —新疆境内 —安息 —西 亚 —大秦。 有利条件:汉代丝织业的发展,张骞通 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 ,开 始走向世界。 举史实说明以上结论,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说明:政治方面,与朝、日往来密切,东汉光武帝还赐给日本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东汉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加强了与西亚的友好往来;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从海道来到中国,把象牙等礼物送给汉桓帝。 经济方面,中国的冶金等一些生产技术传到朝、日;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传到西亚、大秦,中西商贸发展起来。 文化方面,汉朝先进的科技文化远播西亚、欧洲,并对东方文化产生巨大影响。 原因: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科技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对外政策开明;张骞开辟中外交通新纪元。 考向二 从明清时期我国对外关系特点的角度命题 立意分析: 明清时期,对外关系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并出现了一些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如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闭关自守政策等。 命题角度应着眼于这些带有时代特色的历史现象方面。 3.( 1)明朝中期以前我国对外政策的最显著特征是 什么。 概述对外交往的主要内容。 ( 2)结合史实说明明清时期中外关系出现了哪些 新变化。 答案 ( 1)明朝中期以前我国对外政策的显著特 征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主要内容是以使节往来、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为主。 ( 2)明清时期中外关系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表现在:①欧洲殖民者对我国开始侵略活动。 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②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斗争。 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康熙帝组织自卫反击战,阻止了沙俄在黑龙江流域的扩张。 ③西学东渐。 西方传教士东来,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徐光启翻译了西方的科学著作,介绍欧洲先进的水利方法。 ④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发展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选择题 1.《 后汉 东夷传 》 载:辰韩“其名国为邦,弓为弧, 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为徒,有似秦语。 ”上 述材料表明 ( )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从文字材料中提取有效信 息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 从辰韩的语言称谓皆与 秦相似这一信息可判断辰韩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B ,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 华文明都可以传播到的地区是 ( ) 解析 秦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从长安 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最南端的一条 通往印度,其余两条通往安息、大秦和大宛、康 居。 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因此 B 项符合题意。 B 3.“舍生取义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的这 两句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 解析 注意题干材料中的 “ 唐风 ”“ 奈良 ” 等词,由此 判断此历史事件发生在唐朝,且与日本东京有 关,故选 C项。 C :“新罗号为君子国, 颇知书礼,有类中华,以卿学术,善以讲论,故选 使充此。 ”这反映出 ( ) ①新罗文化比较发达 ②新罗与唐朝关系密切 ③中国文化对其影响大 ④唐政府重视对外交往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不仅要明确材料的含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