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精品课程申报表(点击下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内容摘要:
分析,建筑结构学报, 3. FEA of shear wall with frame column at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of the main factory building of a largescale plant,建筑结构学报, 4.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seismic behavior for the energy dissipation braced structures with the lead extrusion dampers,建筑结构学报, 5. 铁磁材料相对磁导率变化与应力关系的磁力学模型,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6. Study on seismic behavior for the energy dissipation braced frame structures with lead extrusion dampers , JSSI 10th Anniversary Symposium, 7. The research on the seismic behavior for the energydissipation braced frame structures with the lead extrusion dampers, Proc. of Third CJUS Symposium on SHM, 8. The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of isolation structure with shape memory alloy recentring dampers, Proc. of Third CJUS Symposium on SHM, 9. Research on damp capacity of passive isolation device based on shape memory alloy recentring dampers, the ISSEYE8, 10. The research on the initial permeability and stress of ferromagic materials, the ISSEYE8, 3)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 /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13 1. 2020 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理论研究 ”,排名第一名 2. 2020 年陕西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理论研究 ”,排名第一名 3. 2020 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 “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理论研究 ”,排名第一名 4. 2020 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 “形状记忆合金的力学特性及恢复力模型研究 ”,排名第一名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⑶ 2⑶ 1 基本 信息 姓 名 李晓文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59 年 11 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教授 电 话 02982202981 学 位 工学硕士 职 务 传 真 02982205684 所在院系 土木工程学院 Email 通信地址(邮编)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路 13 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 710055) 研究方向 钢筋混凝土结构及抗震、高层建筑结构 14 2⑶ 2 教学 情况 近五 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 /奖励(不超过五项) 1)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1.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 学科基础课, 4 学时 /周, 3 届, 240 人 2. 混凝土结构设计 . 专业课, 4 学时 /周, 3 届, 300 人 3. 砌体结构 . 专业课, 4 学时 /周, 3 届, 300 人 4.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 专业课, 6 学时 /周, 1 届, 60 人 2)近五年来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学生总人数); 1. 楼盖及砌体结构课程设计 . 7 届, 150 人 2. 单层厂房课程设计 . 5 届, 120 人 3. 毕业设计 . 5 届, 53 人 3)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 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1. 主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项目: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指导及考核方法研究, 2. 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混凝土结构原理与设计, 3. 参加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项目: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4. 参加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项目: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综合改革与实践, 5. 参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项目:土木工程学院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研究, 4)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 1. 李晓文,周铁钢.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若干问题探讨,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年专刊, 2020 年 11 月 2. 周铁钢,李晓文.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 年专刊, 2020 年 11 月 3. 周铁钢,李晓文.毕业设计结构图纸问题剖析,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 第 19 卷 4. 许淑芳,李晓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 将科研与设计相结合,河海大学学报, 2020 年专刊, 2020 年 5 月 15 5. 熊仲明,王社良,李晓文.抓精品课程建设,促教学质量提高,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第 19 卷 5)获得的教学表彰 /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不超过五项) 1. 李晓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师德标兵, 2. 李晓文,周铁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学成果奖, 3. 许淑芳,李晓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优秀教学成果, 4. 叶飞,周铁钢,李晓文,井敏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 ,, 2⑶ 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 /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1)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 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一)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的项目 1. 越南海防电厂 2 300MW 汽轮发电机组基础模型振动试验(西北电力设计院项目) 2。 多自由度拟动力联机实验系统研究与开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项目) 3. 青海桥头铝电股份有限公司高楼振动治理(贵阳铝镁设计院项目) (二)作为项目组成员参加承担的项目 1. 高烈度区型钢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筒体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国家基金委项目) 2. 通辽发电厂三期工程空气冷凝器支架结构大模型试验研究 (国家发改委项目) 3. 新疆抗震安居工程振动台试验(新疆建设厅项目) 4. 火 力发电厂空冷凝汽器系统支架结构体系国产化应用研究(陕西省教育厅项目) 2)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十项) ,康灵果,史宏伟,谢艳丽,白国良.引进汽轮发电机组基础动力特性理论分析,建筑结构学报第 27 卷增刊( 2), 2. BAI Guoliang, CHU Liusheng, LI Xiaowen, LI Hongxing, Jiao Jiagwei. Research on the earthquake displacement response of highrise hybrid structures in high seismic intensity regions ,建筑结构学报第 27 卷增刊( 1 ), 3. . Bai Guoliang, Cai Jianping , Li Xiaowen, Du Jike , Dong L252。 he. 3D Finite Element 16 Imitation Analysis of Steel Coal Silo, Steel Construction, , Supplement,Supplement, 2020 Guoliang, Cai Jianping, Li Xiaowen, Du Jike , and Dong L252。 he. Brief Talk about Seismic Characteristics of Several SubStructure Styles in Hybrid Structure, Steel Construction, , Supplement, 2020 5. Bai Guo liang, Su Wu, Li Xiao wen, Jiao Jiang wei. Structure Simulation Analysis on Prestressed Concrete Continuous RigidFrame Bridge Under Construction,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novation amp。 Sustainability of Structures in Civil EngineeringIncluding Seismic Engineering , 6. 白国良,洪彦,赵春莲,李晓文,冉颢.某电厂空冷支架结构动力特性脉动测试,建筑结构学报第 27 卷增刊( 2), 7. Lihua ZHU , Guoliang BAI, Chunlian ZHAO, Xiaowen LI, Hongxing LI. Experimental Study on Seismic Behavior of a Hybrid Structure for Supporting Air Cooled Condenser in Large Thermal Power Plants,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8. 梁兴文,李晓文.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中墙梁承载力的实用算法,建筑结构,2020 年第 4 期 3)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 /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1. 陕西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 ”,2020 年,第四完成人 2. 陕西省教 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 ”,2020 年,第四完成人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项目 “框支连续墙梁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 ”, 2020 年,第 2 完成人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⑷ 17 2⑷ 1 基本 信息 姓 名 马乐为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71 年 1 月 最终学历 博士研究生 职 称 副教授 电 话 02982205436 学 位 博士 职 务 传 真 02982205684 所在院系 土木工程学院 Email 通信地址(邮编)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路 13 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 高层建筑结构、结构抗震 2⑷ 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 /奖励(不超过五项) 1)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1. 抗震结构设计 . 专业课, 4 学时 /周, 5 届, 300 人 2. 混凝土设计原理 . 学科基础课, 6 学时 /周, 2 届, 60 人 3.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 专。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精品课程申报表(点击下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相关推荐
5)土钉钢筋宜为Ⅱ级以上变形钢筋,钢筋直径在 16~32mm 之间,常用25mm;钻孔直径一般为 70~120mm,常用 100mm。 ( 6)注浆材料宜用 1: 水泥浆,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M10,可加入各种外加剂。 ( 7)喷射混凝土面层厚度一般为 80~200mm,常用 100mm,喷射混凝土强度不宜小于 C15。 面层中宜配置直径 6~10mm的钢筋网,间距宜为 150~300mm。 (
结构中应用最早且较为普通的一种施工方法。 具有结构整体性好、抗震能力强、用钢量较少等优点。 ① 钢筋工程全现浇框架结构的钢筋工程施工 是混凝土工程中重要的施工过程。 除采用一般传统的搭接绑扎和手工电弧焊的方法以外,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竖向大直径的钢筋连接必须采用更好的方式方法以满足需要。 目前已推广应用电渣压力焊、气压焊以及钢筋机械连接等新技术方法。 ② 混凝土工程高层建筑混凝土的施工
整个风光 互补发电系统按环节可划分为能量产生环节、能量存储环节、能量消耗环节等三部分。 能量产生环节由风力发电机组和太阳能光伏阵列组成,负责将风能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能量存储环节为蓄电池,它将风机和太阳能产生的电能储存在其中,起到稳定供电的作用;能量消耗环节指系统的负载,其中包括直流负载和交流负载。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1)和独立的风电系统相比,可以提高用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轴线角点斜向往 ○b 交 ○16 轴线角点进行,两立面方向搭设同时进行。 搭设高度每 6 米为一施工段和验收段,每段搭设完成后在其架子顶面满铺脚手板,作为上层架子搭设的平台,搭设完后在将平台脚手板卸下。 、立杆间距、水平杆步距搭设尺寸:报告厅、音乐厅钢筋混凝土桁架结构梁底布置两根、间距为 300mm,主台部分井字梁底两立杆间距为 200mm,梁底两立杆外侧托梁立杆间距为 600mm
室的研究人员近期对青霉素发酵罐的接种工艺进行了改进,打破了种罐种子液接种控制在 1O%~ 15%的传统,接入 2O%的种罐种子液和 10%的发酵至 6O 小 时的前期发酵凌,使总接种量达到 3O%,大幅提高了青霉素的生产效率。 研究表明,混合接种两种种源,其中种罐种子液的接种量为 2O%,60 小时左右的前期发酵液的接种量为 10%,总接种量为 30%;优化发酵前期工艺,调整起始补糖率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