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总结内容摘要:
转变是由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造成的,也是由其爱国的立场决定的。 农民阶级: ① 洪秀全引进基督教思想创立拜上帝教,力主以绝对平均主义改造中国社会,推翻清朝统治。 其思想的转变与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影响有关,也受到其小农地位的影响。 ② 洪仁玕主张在中国全面学习西方并发展资本主义。 其思想的转变是鸦片战争后西学传入影响的结 果,也受到其个人经历的影响。 单元八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860- 1901) 一、阶段特征 (1)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对中国侵略进入了新的阶段:在军事上造成中国边疆地区的普遍危机,如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等;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基本完成,经济上大规模向中国输出资本,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随着《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中国各阶层为 “ 救亡 ” 进行了抗争和探索发展到新的高度: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机器大工业,一定程度抵制了外资侵略,但终究破产;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由于自身软弱和顽固派反扑失败,但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农民阶级发动了义和团运动分裂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 但这些抗争探索都没有能够挽救灾难深重的中国, ( 3)中国社会向近代化方向迈进:在此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 资产 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起了戊戌变法推动了政治近代化和思想解放。 二、 洋务运动的重大历史作用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性质:洋务运动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但客观上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作用:( 1)引进了近代大工业和近代生产方式,这是洋务运动最大的贡献;( 2)举办的民工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资,刺激了本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军工和海防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实力;( 4)培育了一批近代的科技人才和知识分子影响深远;( 5)大规模引进西学,促进先进思想传播;( 6)孕育了维新派和维 新思想。 (引,抵,刺,防,人,学,孕。 ) 总之:洋务运动作为地主阶级的探索,在近代化历程中有里程碑意义,它开启了军事,经济,科技,教育等多方面的近代化,当然,由于其阶级局限,未能将近代化推进到改变封建制度层面,这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三、 19 世纪中叶到六七十年代在中国出现的三种近代企业和作用: 外国在华企业:掠夺中国原料,占领中国市场,阻碍中国经济健康发展;但也传入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式,瓦解了然经济,刺激民资产生,促进无产阶级产生。 洋务派企业 : 开 启了中国近代化,引进了西方大生产,培养了科技人才,稍许抵制外资侵略,诱导了民族资本产生,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但具有买办性封建性,为封建统治服务,有压制民资发展的方面。 知识整理 7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最进步经济形态。 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壮大无产阶级队伍,诞生民族资产阶级;为新的政治变革提供经济阶级基础。 四、戊戌变法在近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 承上启下。 是继洋务运动后对近代化的继续深入发展阶段。 ( 1)启动政治近代化:提出了学习西方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试图对旧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 ( 2)推动经济近代化:变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 3)深入推动思想近代化:介绍和宣传近代思想,批判封建思想,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 4)大大推动教育近代化:戊戌变法使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近代高等教育开始形成。 五、一种观点认为: “ 中国近代的历史,具有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近代化两个方面的内容,而 19 世纪 6090 年代,我国迈出了国家近代化的第一步。 ” ( 1)请简要说明当时我国 “ 近代化 ” 在经济、军事、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表现 , ( 2)这一轮 “ 近代化 ” 的结局如何 ?造成这一结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3)从上述近代化及其结局从中可得出什么结论 ? 表现:( 1)经济 洋务派开办了一批军事和一批民用工业引进了西方机器大生产,随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也在沿海出现,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了初步发展。 (2)军事-洋务派兴办了三之近代海军,新式军事技术应用。 (3)文化-洋务派派遣留学,开设新式学堂,并引进西方大量科技著作;维新派则介绍西方政治学说,第一次批判封建正统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维新派开设学堂, 办报;京师大学堂。 (4)总理衙门是政治近代的开端,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把政治近代化推向深入。 破产。 前者是因为不敢触动封建制度,后者则是资产阶级软弱性,两者共同原因是顽固派阻挠。 结论:在近代中国,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难以完成近代化任务;要实现近代化首先要取得民族独立。 单元九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 ( 1901- 1918) 一、阶段特征: 本单元讲述 19011918 的历史。 主要内容包括辛亥革命、袁世凯的反 动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三部分内容。 辛亥革命是旧民主革命的最高潮 反对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独裁的斗争是辛亥革命的延续,同时也说明旧民主革命山穷水尽 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则为旧民主革命向新民主革命转变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1列强侵华继续深化:( 1)列强在此段侵华的总特点是以华治华,扶植其侵略工具来继续加深对中国的侵略,扶植的对象经历清政府-袁世凯 ―― 各派军阀,频繁更换侵略工具人也说明其统治不再稳定。 ( 2)列强之间在中国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日美在中国的侵华势力迅速膨胀,逐渐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尤其是日本在一战期间通过21条暂时取得了在华优势。 (3)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在客观上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宝贵的发展机遇。 反动统治不断更替:(1)清政府玩弄新政和预备立宪,激化矛盾,加速了革命的爆发,但客观也有积极意义。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对内独裁复辟帝制,对外卖国,被历史进步潮流冲垮。 ( 3)北洋军阀各派互相混战争夺,中国进入事实上的半分裂状态。 抗战探索大发展:( 1)辛亥革命是旧民主革命的高潮,这场革命有完备的纲领,正规的政党,经过了长期准备,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 2020 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普及了民主共和的观念,也沉重打击了列强在华统治秩序。 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 2)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维护民主共和的果实,和袁世凯,北洋军阀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这些斗争基本上归于失败,说明旧民主革命逐渐走到山穷水尽地步。 近代化里程碑:( 1)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在政治近代化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 2)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了 显著的发展,为中国历史的进步提供了基础;( 3)思想: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实业救国的思潮蔚然成风。 西方先进思想进一步传播,新文化运动是近代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思想解放。 二、辛亥革命是近代化的历程碑 理论:近代化是指中国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向。 在近代历史上近代化在经济上主要是工业化,在政治上是民主化,在思想是思想解放。 其实质是模仿西方的资本主义化。 1949 后多用现代化一词,其特点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里程碑: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重 要里程碑:(1)政治近代化历程碑:结束了 2020 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在国家政治形态,政权形式上实现了近代化的突破 — 由封建专制政体转化为形式上的民主共和政体。 (2)经济近代化里程碑: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多种条件,实业救国蔚然成风,民族资本主义在此后获得一次显著发展。 ( 3)思想文化上:普及了民主共和观念,思想解放继续深入,追求民主共和成为思想主流。 三、北洋军阀统治期间政治斗争焦点 ,表现 ,结局 ,认识 . ( 1)焦点 : 民主共和和专制独裁的较量 ,实质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辛 亥革命果实和帝国主 知识整理 8 义封建主义 daili 人北洋军阀的斗争 ,是辛亥革命的延续 . ( 2)表现 : 袁世凯独裁和复辟帝制 ,北洋军阀破坏约法。 革命派的议会斗争 ,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 ( 3)结局 : 一方面民主共和制度难以真正实现。 一方面反动统治秩序也难以稳定 . ( 4)认识 : 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革命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地步 ,历史呼唤新的革命曙光 . 四、民资工业的产生 ,两次发展及影响 . ( 1)产生 : 19 世纪 6070 年代 ,沿海地区 ,资本主义 萌芽的作用 ,外来资本主义侵略瓦解自然经济的刺激 ,洋务运动开办企业的诱导下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 2)两次发展和影响 :一 . 19 世纪末甲午战争后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输出的刺激和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 这次发展促进了资产阶级壮大 ,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兴起准备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二 .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 ,群众爱国运动推动 ,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加之帝国主义在一战期间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次显著发展 ,这次发展 促进无产阶级壮大 ,为旧民主革命向新主义革命转变 ,中共的成立体供了经济阶级基础 . 五、一战期间历史发展新的曙光 : 分析 :新的曙光是指中国革命由旧民主革命向新民主革命转变 .要从经济 ,阶级 ,政治 ,思想 ,外部多方面分析这种转变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和史实 . 参考 : (1)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了显著发展 ,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为革命转变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 (2)政治上 : 资产阶级为维护民主共和与北洋军阀进行了反复斗争 ,为革命准备继续发展条件。 (3)思想上 :民主共和思 想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后期新文化运动宣传马列主义 ,为革命转变准备了思想条件。 (4)外部 :一战后期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为中国革命转变指明了新的方向 . 单元十 革命新曙光和国民革命( 1919- 1927) 一、阶段特征: 本单元讲述 19151927 年的历史。 主要内容包括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民大革命共四部分内容。 其中前三点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的思想基础,开端标志,领导和纲领。 第四点是新民主革命的第一个高潮。 其一、新文化运动是历 史上空前彻底的一次思想解放,沉重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是民主科学思想的一次洗礼,同时也为五四和中共成立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基础; 其二,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开端的标志,这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空前彻底的反帝反封爱国群众运动,无产阶级在运动中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开始担当革命领导,为中共的成立直接奠定了思想组织干部基础; 其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中共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名了方向,是近代史上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 其四、国民大革命是国共两党合作共同发起的 —— 国共合作是革命的前提,新三民主义是合作的基础,党内合作是合作的形式 —— 国民会议运动,五卅罢工,黄埔军校,广东革命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为国民发展准备了条件 —— 北伐战争是革命的高潮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工农运动和汉口九江租界收回是重大成果 —— 革命的失败源于帝封勾结,老蒋叛变和中共幼稚;教训十分深刻但为独立开辟新的革命道路准备新起点。 基本阶段特征: 1列强侵华继续深化:( 1)列强在此段继续以华制华,由扶植北洋军阀到扶植蒋介石,更换 代理 人;( 2)频繁破坏中国革命是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重要内容,从破坏辛亥革命到五四,五卅一直到国民革命。 其破坏手段具有类似性。 (3)日美在中国争夺十分激烈,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日本对华独占局面。 反动统治不断更替:(1)袁世凯独裁卖卖国,倒行逆施,做茧自毙;(2)北洋军阀对外卖国,对内镇压革命运动,彼此间混战不休,政治异常黑暗。 抗战探索由旧到新:( 1)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过渡:民资春天是经济基础,无产阶级壮大是阶级基础,新文化和马列主义是思想基础;五四运 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共成立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是民主革命开天辟地的大事;( 3)国民大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一次高潮,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革命的新发展准备了新的起点。 (4)这一时期,各个阶级的抗争探索形成大联合趋势。高中历史总结
相关推荐
轴线角点斜向往 ○b 交 ○16 轴线角点进行,两立面方向搭设同时进行。 搭设高度每 6 米为一施工段和验收段,每段搭设完成后在其架子顶面满铺脚手板,作为上层架子搭设的平台,搭设完后在将平台脚手板卸下。 、立杆间距、水平杆步距搭设尺寸:报告厅、音乐厅钢筋混凝土桁架结构梁底布置两根、间距为 300mm,主台部分井字梁底两立杆间距为 200mm,梁底两立杆外侧托梁立杆间距为 600mm
分析,建筑结构学报, 3. FEA of shear wall with frame column at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of the main factory building of a largescale plant,建筑结构学报, 4.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seismic behavior for the energy
5)土钉钢筋宜为Ⅱ级以上变形钢筋,钢筋直径在 16~32mm 之间,常用25mm;钻孔直径一般为 70~120mm,常用 100mm。 ( 6)注浆材料宜用 1: 水泥浆,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M10,可加入各种外加剂。 ( 7)喷射混凝土面层厚度一般为 80~200mm,常用 100mm,喷射混凝土强度不宜小于 C15。 面层中宜配置直径 6~10mm的钢筋网,间距宜为 150~300mm。 (
室的研究人员近期对青霉素发酵罐的接种工艺进行了改进,打破了种罐种子液接种控制在 1O%~ 15%的传统,接入 2O%的种罐种子液和 10%的发酵至 6O 小 时的前期发酵凌,使总接种量达到 3O%,大幅提高了青霉素的生产效率。 研究表明,混合接种两种种源,其中种罐种子液的接种量为 2O%,60 小时左右的前期发酵液的接种量为 10%,总接种量为 30%;优化发酵前期工艺,调整起始补糖率为 %
,促进现代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二次腾飞”。 —— 坚持创新发展,深化改革开放。 把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推进科技创 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在战略 性 新兴产业和蓝色经济发展上取得突破。 全面实施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 城市示范区。 —— 坚持生态理念,实现低碳发展。 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1)为确保工程的顺利施工,在施工前应根据现场及实际情况制定直接指导施工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作业指导书,并按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程序文件”规定的要求进行编制、审核及发放。 制定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作业指导书后,提交业主及监理审批,经审批合格后方可施工。 2)编制详 细的实施性技术指导文件,关键工序编制作业指导书,组织各专业施工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