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复习小结内容摘要:

化工原理复习小结 1流体流动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一、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 )(2112或 、应用条件:静止的连通着的同一种连续的流体。 2、压强的表示方法:绝压大气压=表压 表压常由压强表来测量;大气压绝压=真空度 真空度常由真空表来测量。 3、压强单位的换算:160用:水平管路上两点间压强差与 U 型管压差计读数 R 的关系:1处于同一水平面的液体,维持等压面的条件必须时静止、连续和同一种液体。 二、定态流动系统的连续性方程式物料衡算式 常 数常 数 21, 常 数常 数 21121/, 管 中 流 动常 数三、定态流动的柏努利方程式能量衡算式1体: J/212讨论点:1、流体的流动满足连续性假设。 2、理想流体,无外功输入时,机械能守恒式:3、可压缩流体,当 p/ 01 0 馏塔中第 n,n+1 块实际板,x n*板式塔设计不合理或操作不当,可能产生液泛、漏液、及雾沫夹带等不正常现象,使塔无法正常工作。 负荷性能图有五条线,分别是雾沫夹带、液泛、漏液、液相负荷上限和液相负荷下限。 14吸 收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利用各组分溶解度不同而分离气体混合物的单元操作称为吸收。 混合气体中能够溶解的组分称为吸收质或溶质(A ) ;不被吸收的组分称为惰性组分或载体(B) ;吸收操作所用的溶剂称为吸收剂(S) ;吸收所得溶液为吸收液(S+A) ;吸收塔排出的气体为吸收尾气。 当气相中溶质的的实际分压高于与液相成平衡的溶质分压时,溶质从气相向液相转移,发生吸收过程;反之当气相中溶质的的实际分压低于与液相成平衡的溶质分压时,溶质从液相向气相转移,发生脱吸(解吸)过程。 一、气液相平衡传质方向与传质极限平衡状态下气相中溶质分压称为平衡分压或饱和分压,液相中的溶质浓度称为平衡浓度或饱和浓度溶解度。 对于同一种溶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加压和降温对吸收操作有利,升温和减压有利于脱吸操作。 亨利定律: p*=E 为亨利系数,单位为压强单位, 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难溶气体(稀溶液) E 很大,易溶气体 E 很小。 对理想溶液 E 为吸收质的饱和蒸气压。 p*=c/HH 为溶解度系数,单位:kN·m),H=/(EM s),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难溶气体 H 很小,易溶气体 H 很大。 y*=m 相平衡常数,无因次,m=E/P,m 值愈大,气体溶解度愈小;m 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随压力增加而减小。 Y*=当溶液浓度很低时大多采用该式计算。 X=x/(1 Y=y/(1 x, y摩尔分率, X,Y摩尔比浓度二、传质理论传质速率分子扩散凭借流体分子无规则热运动传递物质的现象。 推动力为浓度差,由菲克定律描述: 扩散通量,m 2·s) 扩散系数涡流扩散凭借流体质点的湍动和旋涡传递物质的现象。 等分子反向扩散传质速率:气相内 液相内 相扩散传质速率: 15气相内 ()液相内 中 P/1 为漂流因数,反映总体流动对传质速率的影响。 一般而言,双组分等分子反向扩散体现在精馏单元操作中,而一组分通过另一组分的单相扩散体现在吸收单元操作中。 气相中,温度升高物质的扩散系数增大,压强升高则扩散系数降低;液相中粘度增加扩散系数降低。 在传质理论中有代表性的三个模型分别为双膜理论、溶质渗透理论和表面更新理论。 传质速率方程传质速率=传质推动力/传质阻力 ()()()*传质系数与推动力的范围一致,传质系数的单位与推动力的单位一致。 吸收系数之间的关系: 很大,传质阻力绝大部分存在于气膜之中,液膜阻力可以忽略,此时 KG种情况称为 “气膜控制”;反之,对于难溶气体 ,H 很小,传质阻力绝大部分存在于液膜之中,气膜阻力可以忽略,此时 KL种情况称为“液膜控制”。 三、物料衡算操作线方程与液气比全塔物料衡算: 逆流操作1212()()吸收操作线方程: 1塔底,2塔顶吸收操作时塔内任一截面上溶质在气相中的实际分压总是高于与其接触的液相平衡分16压,所以吸收操作线总是位于平衡线的上方。 最小液气比: 液气比即操作线的斜率12)若平衡关系符合亨利定律,则 12溶剂改性改变平衡关系 降低温度增加传质推动力 提高压力提高吸收效率的途径 增加液气比减小传质阻力 采用新型填料改变操作条件增加吸收剂用量,操作线斜率增大,操作线向远离平衡线的方向偏移,吸收过程推动力增大,设备费用减少。 四、填料层高度计算气液相平衡、传质速率和物料衡算相结合取微元物料衡算求得填料层高度。 填料层高度=传质单元高度× 传质单元数即 气相总传质单元数(气体流经一段填料后其组成变化等于该段填料的总的平均推动力则为一个传质单元)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一个传质单元所对应的填料高度)1 平均推动力法(适合平衡线为直线): 12对数平均推动力 122 脱吸因数法(平衡线为直线):*12)1S脱吸因数,平衡线与操作线斜率之比(m V/L) ,反映吸收推动力的大小。 S 增大,液气比减小,吸收推动力变小,N 大气体吸收中,表示设备(填料)效能高低的一个量是传质单元高度,表示传质任务难易程度的一个量是传质单元数。 17干 燥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同一物料,如恒速段的干燥速率增加,则临界含水量增大,物料平衡水分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不饱和湿空气当温度升高时,湿球温度升高,绝对湿度不变,相对湿度降低,露点不变,比容增大,焓增大。 区除可除水分与不可除水分的分界点是平衡湿含量。 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速率曲线一般包括恒速干燥阶段(包括预热段)和降速干燥阶段,其中两干燥阶段的交点对应的物料含水量称为临界含水量。 恒速干燥阶段也称为表面汽化控制阶段,降速阶段也称为内部迁移控制阶段。 不饱和空气:t>t t=t as=w,t 可由湿焓图查得其它参数。 物料中总水分可分为非结合水分与结合水分,也可分为自由水分和平衡水分。 物料中水分超过平衡水分的部分水分为自由水分,可用干燥方法除去;水分大于 与 =100%湿空气接触时的平衡水分)部分为非结合水,小于 分为 结合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