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的八大财务难题与破解之道(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弊端三,新旧账目难以衔接。 假如把企业已经向税务部门报出的账目称为旧账,整理以后的账目称为新账,新账整理出来后一般与旧账是不一致的,存在着一些差异,如何调整这些差异。 仅仅从账目处理上讲,应该不存在问题,但是企业向税务部门报账以后,税务部门是留有记录的,整理后的新账必须要与税务部门的记录相衔接。 这就不是简单的账目调整问题了,很可能涉及多缴或者少缴税款的问题。 这样一来,新旧账目的衔接就变得比较复杂和困难了。 二、账前消化四部曲 (一)目标控制做账法 传统的做账方法的最大弊端是事后算账,而事后算账导致了企业一系列财务问题的产生。 那么,我们能不能由被动到主动、变事后算账为事前算账呢。 我们在总结和提炼长期工作心得的基础上,早在 1999年就提出了目标控制做账法。 目标控制做账法是指根据企业整体战略确定财务战略目标,变事后被动做账为事前主动消化,在遵循国家各项法律法规、不违背会计原则的基础上,做到既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同时又能实现企业财 务目标的一种账务处理方法 第 11节:账前消化 (4) 目标控制做账法与传统做账法的区别是,传统做账法的做账过程是:业务 ——开票 ——核算,没有账前消化的过程,是事后算账。 目标控制做账法的过程是:账前消化 ——合同控制 ——开票管理 ——财务核算,既有账前消化,又有对业务的合同控制,更有对财务票据的管理,最后才是财务核算,是对算账的全过程的控制。 目标控制做账法的主要特点是事前算账 ,关键点是账前消化。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讲,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子系统,而账务处理又是财务管理的子系统。 从账 务处理角度看,在企业管理大系统当中,所有账务处理之前的因素我们可以把它称为账前环境。 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正是账前环境与账务处理系统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影响甚至决定着账务处理系统。 账务处理处于企业管理环节的最后一环,账前环境中所有的问题、矛盾最终都会归结到账务上,因此企业的财务部门往往成为矛盾的焦点和中心。 这些矛盾当中,有些是财务部本身的问题,有些则是企业其他矛盾转化、积淀而成的。 要解决这些矛盾,就不能就事论事,仅从财务部门找原因,要变事后为事前寻找矛盾形成的根源,在账前环境中寻找原因,从财务问题形 成的过程中找原因,将矛盾尽可能消化在账前,为账务处理创造良好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必须事前算账、账前消化。 (二)账前消化四部曲 账前消化什么。 在账前环境中,企业战略、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的合同、企业的票据取得等因素是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和核算产生直接影响的重要因素,因此,首先应该消化的是企业战略,是企业整体战略决定其财务战略,财务战略为企业战略服务;第二是企业的管理模式,它决定了财务的管理框架和核算框架;第三是企业合同的签订,合同的签订影响企业的财务处理;第四是票据的取得。 那么账前怎么消 化呢。 从会计的思维角度来看,账前消化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首先,财务部门要学会先行一步,要预先考虑企业的票据问题,考虑前面的票据开立和后面的做账是否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能不能满足企业的账目需求。 第二步,票据的来源在哪。 票据是根据什么产生的。 票据是根据企业合同产生的,合同决定了怎么开票、什么时候开票、开多大金额的票。 企业跟客户或者是供应商之间的合同决定了票据开立的内容、节奏、方式和时间。 会计第一步考虑票据的时候,就是要确定票据什么时候进账合适。 由于票据是由合同决定的,所以财 务部门要介入到合同的签订当中,从财务的角度,就合同的签订时间给公司提意见。 第 12节:账前消化 (5) 比如说,公司接了一单 100万的业务,财务部门就要考虑这 100万什么时候进账比较合适。 这就是说,财务部门必须把考虑问题的范围从票据再往前走一步,要介入到合同的签订中,否则的话,合同签完了,财务也就没有办法消化了。 第三步,公司签订这份合同与企业整体的管理目标之间是什么关系。 财务的管理如何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提供依据。 第四步,财务部如何配合企业的整体战略。 如何形成财务战略。 可见,财务部门考虑问题的顺序是票据→合同→管理框架→企业的战略目标。 作为财务部门,要主动去帮助老板处理好财务与票据的取得、合同的签订、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按照账前消化四部曲,事前逐一消化这四大因素的影响。 虽然这不是财务的业务处理范畴,但是却往往决定着财务工作的最终结果。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老板与会计人员所处的地位和思维角度不同,这就给账前消化的顺利实施制造了一定的困难。 比如,从思维顺序来看,老板和财务人员的思维过程往往是相反的,老板考虑问题遵循的是从企业顶层战略目标到管理 框架再到合同和票据的逻辑顺序;从思考的内容来看,老板考虑更多的是业务问题。 为避免这种矛盾的发生,老板们就要改变思路,不能只从业务着眼,还要在考虑上述四个问题时兼顾财务的需要。 在账前消化过程中,老板应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地调整策略,没有适用于所有企业的现成的解决方案。 老板在账前消化过程中有三个原则是必须遵循的: 第一,合法是底线,账前消化必须在合法的框架内进行,离开了这一点,账前消化就失去了意义。 第二,要注意 “80/20法则 ”的运用,善于寻找和解决主要矛盾。 第三,要学 会 “弹钢琴 ”,善于综合兼顾其他财务矛盾。 三、企业常见问题的账前消化 (一)老板个人价值取向的消化 由于民营企业的特殊性,老板个人价值取向对企业的发展往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比如,有的老板满足于当个 “土皇帝 ”,办企业的主要目的是想挣点钱,因此他很可能只要求会计能够让企业的账目在工商和税务方面过得去就可以了。 而有的老板则想当 “总统 ”,希望企业上市,要把企业做大做强,因此他对企业财务的要求就必须在满足国家规定的基础之上,还必须符合上市公司的 “游戏规则 ”,增加企业的透明度,等等。 2?2为什么利润相同的公司个人可支配收入〖〗相差 7万元。 新兰公司和费兰公司是在 1999年初注册成立的两家公司,注册资本金都是 15万元。 新兰公司由李剑发起成立,是一家有限责任公司,而费兰公司则由李剑的弟弟李利发起成立,是一家个人独资企业。 当年两家公司都实现了 60万元的税前利润,但在年终结算的时候,李剑发现,如果他想从公司里取出资金用于个人消费,他还要额外缴纳一笔税款,而他的弟弟李利就不用了。 最终,两个人的可支配资金竟相差 7万多元 第 13节:账前消化 (6) 问题出在哪里呢。 按照税法的规 定,有限责任公司在有利润的情况下要缴纳企业所得税(税率有 18%、 27%和 33%三档),在将税后利润分配给企业投资人的时候,投资人还要根据分得的红利缴纳税率为 20%的个人所得税。 个人独资企业的出资人只缴纳个人所得税而不缴纳企业所得税(税率为 5档超额累进制),在将税后利润分配给企业投资人的时候,不必再缴纳个人所得税。 这就是有限公司与个人独资企业在法律责任上的差异。 请看下表: 表 2?1(单位:元) 〖〗新兰公司(有限公司)〖〗费兰公司(个人独资)税前利润〖〗 600000〖〗 600000缴纳企业所 得税〖〗198000( 60000 33%)〖〗 0缴纳个人所得税〖〗 0〖〗 203250(计算过程略)税后利润〖〗 4020xx〖〗 396750将企业的钱分配到个人手中缴纳个人所得税〖〗 80400( 4020xx 20%)〖〗 0个人可支配资金〖〗 321600〖〗396750 由表 2?1可以看出,两家公司的税前利润都是 60万元,新兰公司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为 19?8万元,税率为 33%;费兰公司因为是独资企业,这项税不用交。 在个人所得税上,新兰公司不用交,但是费兰公司要交 203250元。 税后利润,新兰公司是 40万元 多点,费兰公司是不足 40万,两者相差不多。 在将企业的利润分到个人手中的时候,新兰公司股东分红时还要交个人所得税。 假设 40万利润都分配的话,个人所得税税率为 20%,要缴纳 80400元。 而费兰公司由于是个人独资企业,在这个环节就不用再交税了。 这样下来,最后计算出的个人可支配资金,新兰公司是 321600元,费兰公司是 396750元,两者相差 75150元。 这两家公司是同时注册的,利润额相同,但是最后的个人可支配资金却相差 7万多。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 原因就是企业不同组织形式的选择。 选择了有限责任公司,就 要受到有限责任公司所得税法的控制。 个人独资企业是按照个人独资企业所得税体系来监管的,可见由于不同的公司组织形式,导致企业所承担的税负是不一样的。 老板们在设立企业的时候,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慎重选择注册的企业类型。 对有限责任公司来说,企业所得税税率是 33%(但是有两档优惠税率,一档是 27%,一档是 18%),个人独资企业交一次个人所得税就可以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在分红时还要交一次个人所得税。 如果只是希望赚取一定利润,并不想把企业做大做强,那么建议选择个人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的形式;如果希望实现企 业从弱到强、从小到大的发展,做出一番大事业,那么建议选择公司制组织形式。 第 14节:账前消化 (7) 当然,在选择公司形式时,也不能单单考虑税的问题,还要考虑到法律责任的问题。 有限责任公司以注册资本金为限承担法律责任,而个人独资企业是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 也就是说,对于公司的负债,有限责任公司是以注册资本金为限承担责任,个人独资企业如果公司的资本金不够还债的话,就要动用出资人的个人资产。 所以,创业者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企业组织形式。 (二)企业发展阶段的消化 从财务的角度看,可以把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归纳为四个阶段,同时,相应地把民企老板划分为四种类型。 民营企业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原始积累阶段、二次创业阶段、投资扩张阶段和资本运营阶段。 第一,原始积累阶段。 这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第一阶段,老板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企业生存问题。 老板操心的是如何扩大业务,占领市场,一切围着业务转,重视市场份额或利润,这个时候的老板可以称为业务型老板。 通俗地讲,老板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大业务员,带领三五个人、七八条枪闯市场。 在这个阶段,企业贯彻的是以业务为中心的财务思维。 按照马斯洛人的需求理论,生存是人的第一需求,企业也是一样。 老板在第一阶段把工作重点放在 (经营 )业务上是无可厚非的,甚至是最佳选择。 因为老板首先要过生存关,只有生存问题解决了,老板不再为能否保住自己的饭碗担心了,才有可能沿着 “金字塔 ”往上走,追求更高境界的成功。 第二,二次创业阶段。 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完成了原始积累之后,就进入了二次创业阶段。 能完成原始积累的老板在发展中是淘汰了一大批企业的,而二次创业又将有一大批企业被淘汰。 在这个阶段,随着企业业绩的不断攀升, 企业的成长速度会更快。 企业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业务上,在原始积累阶段粗放式经营所累积的问题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主要是由于管理滞后严重地阻碍企业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业务型老板已经不适应更加残酷的市场竞争了。 所以在关注业务的同时,老板逐步腾出手来加强企业管理体系尤其是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财务管理逐渐被老板们重视起来。 因为老板们看到了,财务手段确实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非常好的工具。 这个时候的老板称为管理型的老板。 但是,老板们往往由于缺乏财务最基本的知识而不能很好地运用财务手段为企业管理服务。 第三,投资扩张阶段。 民企老板在进行原始积累的时候,介入某个行业很可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在经过原始积累和二次创业、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经验后,将会有意识地选择更为赚钱的行业,企业进入投资扩张阶段。 这个阶段的老板我们称为投资型老板。 由于对外投资的需要,企业财务管理的重心就会转移到以筹集和使用资金为中心。 在这个阶段需要老板充分运用财务管理手段,保证对外投资资金的安全和赢利。 第 15节:账前消化 (8) 第四,资本运营阶段。 这是企业的赢利模式从产品利润转化到资本利润的阶段, 企业要做强做大一般都要经历这个阶段。 纵观世界五百强的企业,几乎很少不是上市公司。 这个阶段的老板称为领袖型老板。 此时老板所凭的不完全是管理上的技术和经验,更主要的是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哲学。 这是企业家比较高级的阶段,需要老板具备驾驭资本市场的财务管理能力。 在企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如何从业务型逐渐地向领袖型转变,包含了老板的三次自我超越,老板只有很好地完成这三次自我超越,不断提高自身的财务素养,才能够使老板与企业之间达到人、企匹配。 老板的第一次自我超越 ——由 “瘸 腿 ”走路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