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输送工艺课程设计报告内容摘要:

/( CmW  d —— 管内径, m ; iD —— 第 i 层的外径, m ; id —— 第 i 层的内径, m ; wD —— 最外层的管外径, m ; D —— 管径, m;若 21   , D 取外径;若 21  , D取算数平均值;若 21  , D 取内径。 管道最外层至周围介质的放热系数 [1]为: 管道输送工艺课程设计 12 ]1)2(2ln [222wtwtwtDhDhD ( 48) 式中 t —— 土壤导热系数, )/( CmW  ; th —— 管中心埋深, m; wD —— 最外层的管外径, m。 管道总传热系数为: LKK D ( 49) 式中 K —— 管道总传热系数, )/( CmW  ; LK —— 单位长度的总传热系数, )/( 2 CmW  ; D —— 管道 外 径, m。 下面以采油一厂到油流汇合点管段总传热系数计算为例: 采油一厂到油流汇合点管段: 由公式( 48)得: 2222222l n 12 2 2 ) l n 1 ) ) / ( )tttwWwhhDDDW m C    (( ( 假设油品流态为紊流区 : 在紊流情况下, 1 对总传热系数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 由公式 ( 47) 得: 12211 1 1ln211 21 9. 1 1 25 4. 1 1l n l n2 3. 14 48 21 2. 9 2 3. 14 0. 04 21 9. 1 2. 8 3. 14 0. 21 91 0 .0 35 )0. 96 / ( )Lii i wKDd d DW m C             ( 由公式( 49)得: 管道输送工艺课程设计 13 0 . 9 6 1 . 2 / ( )3 . 1 4 0 . 2 1 9 1 0 . 0 3 5 )LKK W m CD   ( 由以上算法可分别得出: 采油二厂到油流汇合点管段: / ( )K W m C 采油三厂到油流汇合点管段: / ( )K W m C 油流汇合点到炼油厂管段: / ( )K W m C 比热容的确定 原油的比热容为: 31541 (1 .6 8 7 3 .3 9 1 0 )cTd    ( 410) 式中 154d —— 15C 时原油的相对密度; c —— 比热容, )/( CkgkJ  ; T —— 原油温度, C。 原油和石油产品的比热容通常在 ~ / ( )kJ kg C之间,本次设计计算取原油比热容为 / ( )kJ kg C。 加热站 布置 热油管道 原油的最高加热温度不应超过其初馏点;对重油,考虑其含水多,其最高加热温度不超过 100℃。 输油生产中,进站温度 ZT 一般控制在所输油品 凝点 以上 3~ 5℃。 本次设计管道允许最高、最低输油温度分别为 60℃和 35℃,并维持进站油温 35ZTC 不变。 由 设计资料,可得管道埋深处平均地温: 0 3 4 4 . 5 5 6 . 5 8 9 1 1 1 0 8 6 . 5 6 . 5 6 . 7 5 ( )12           加热站间距为: 00ln TT TTDKGcLzRR   ( 411) 式中 G —— 原油质量流量, skg/ ; K —— 油流至周围介质的 总传热系数, )/( CmW  ; D —— 管道 外 径, m ; RT —— 加热站的出站温度, C ; 0T —— 管道周围的自然温度, C ; 管道输送工艺课程设计 14 ZT —— 加热站的进站温度, C ; RL —— 加热站间距, m ; c —— 原油的 比热容, /( )J kg C。 加热站数: RLLn ( 412) 式中 n—— 加热站数,个; L—— 输油管道总长, km; RL —— 加热站间距, km。 每个加 热站热负荷:  TGc△Q ( 413) 式中 Q —— 加热站的热负荷, W ; T△ —— 加热站的进 、出 站温度 之差 , C ;  —— 加热炉 的效率; 热效率取 80%。 G —— 原油质量流量, skg/ ; c —— 比热容, )/( CkgJ  采油一厂到油流汇合点管段: 加热站间距 由公式( 411)得 : 731 2 1 1 0 2 . 1 1 0 6 0 6 . 7 5l n 8 7 ( ) 8 1 . 3 6 ( )8 4 0 0 3 6 0 0 3 . 1 4 0 . 2 1 9 1 0 . 0 3 5 ) 1 . 2 3 5 6 . 7 5RL k m k m          ( 热负荷 由公式( 413)得 : 731 2 1 1 0 2 . 1 1 0 ( 6 0 3 5 )Q = 2 6 2 5 . 8 6 8 ( )8 4 0 0 3 6 0 0 8 0 % KW      同理:可计算出: 采油二厂到油流汇合点管段: 加热站间距: 731 5 6 1 0 2 . 1 1 0 6 0 6 . 7 5l n 8 3 ( ) 8 0 . 7 ( )8 4 0 0 3 6 0 0 3 . 1 4 0 . 2 7 3 1 0 . 0 3 5 ) 1 . 1 6 3 5 6 . 7 5RL k m k m          ( 热负荷由公式( 413)得: 731 5 6 1 0 2 . 1 1 0 ( 6 0 3 5 )Q = 3 3 8 5 . 4 1 7 ( )8 4 0 0 3 6 0 0 8 0 % KW      采油三厂到油流汇合点管段: 管道输送工艺课程设计 15 加热站间距: 731 0 7 1 0 2 . 1 1 0 6 0 6 . 7 5l n 1 2 1 ( ) 5 5 . 8 9 ( )8 4 0 0 3 6 0 0 3 . 1 4 0 . 2 1 9 1 0 . 0 3 5 ) 1 . 2 3 5 6 . 7 5RL k m k m          ( 热负荷由公式( 413)得: 731 0 7 1 0 2 . 1 1 0 ( 6 0 3 5 )Q = 2 3 2 2 . 0 4 9 ( )8 4 0 0 3 6 0 0 8 0 % KW      以上三个管段,加热间距都大于管道实际长度,所以无需在管线上设 置加热站,只在采油一厂、二厂、三厂分别设置一个加热站就能保证原油 顺利输送 到油流汇合处。 油流汇合点到炼油厂的干线管段( ): 加热站间距: 733 8 4 1 0 2 . 1 1 0 6 0 6 . 7 5l n 9 7 ( )8 4 0 0 3 6 0 0 3 . 1 4 0 . 4 0 6 4 0 . 0 3 5 ) 1 . 0 2 3 5 6 . 7 5RL k m        ( 加热站数 : 3 4 8 .6 4 3 .6 ( )97n  个 取 4个加热站 则加热站间距为 : 3 4 8 .6 4 8 7 .1 6 ( )4R LL kmn   由公式( 413)得: 733 8 4 1 0 2 . 1 1 0 ( 6 0 3 5 ) 8 3 3 3 . 3 3 3 ( )8 4 0 0 3 6 0 0 0 . 8Q K W     出站温度计算 : GCDLKZR eTTTT )( 00  ( 414) 式中 G —— 原油质量流量, skg/ ; ZT —— 加热站的进站温度, C ; RT —— 加热站的出站温度, C ; c —— 比热容, /( )J kg C ; L —— 加热站间距, m; K —— 管道总传热系数, )/( CmW  ; D —— 管道外 径, m; 0T —— 管道周围的自然温度, C。 管道输送工艺课程设计 16 3731 . 0 2 3 . 1 4 0 . 4 4 1 4 8 7 . 1 6 1 0 8 4 0 0 3 6 0 03 8 4 1 0 2 . 1 1 06 . 7 5 ( 3 5 6 . 7 5 ) 7 5 . 7 1RTe            ℃60℃ 则热站的热负荷较大,超出最高输送温度,故需增加热站数,取 n=5 个加热站。 则热站间距为: 3 4 8 .6 4 6 9 .7 3 ( )5R LL kmn   由公式 ( 414) 得: 3731 . 0 2 3 . 1 4 0 . 4 4 1 4 6 9 . 7 3 1 0 8 4 0 0 3 6 0 03 8 4 1 0 2 . 1 1 06 . 7 5 ( 3 5 6 . 7 5 ) 6 4 . 4RTe            ℃60℃ 热负荷依然过大,应选择 6 个加热站,则 热站间距为: 3 4 8 .6 4 5 8 .1 1 ( )6R LL kmn   由公式 ( 414) 得: 3731 . 0 2 3 . 1 4 0 . 4 4 1 4 5 8 . 1 1 1 0 8 4 0 0 3 6 0 03 8 4 1 0 2 . 1 1 06 . 7 5 ( 3 5 6 . 7 5 ) 5 8RTe            ℃60℃ ,满足设计要求。 每个加热站热负荷 为 : 733 8 4 1 0 2 . 1 1 0 ( 5 8 3 5 ) 7 6 6 6 . 6 6 7 ( )8 4 0 0 3 6 0 0 0 . 8Q K W     因此,油流汇合点到炼油厂的干线管段( )应布置六个加热站,站间距为 ,出站温度为 58RT  ℃ ,进站温度为 35ZT  ℃。 水力计算 输油平均温度下的原油运动粘度 输送 油品平均温度 : ZRpj TTT 3231  ( 415) 式中 pjT —— 油品 平均温度, C ; ZRTT, —— 加热站的起点、终点温度, C。 则由公式 ( 415) 得: 125 8 3 5 4 3 ( )33pjTC     粘度转换: 管道输送工艺课程设计 17 v ( 416) v —— 运动粘度, sm/2 ;  —— 动力粘度, Pa s;  —— 油品密度, 3/mkg。 由公式( 416)得: 50℃时, 采油一厂原油运动粘度: 3 621 1 . 1 1 0 1 3 . 0 1 5 1 0 / )8 5 2 . 8 1v m s    ( 50℃时, 采油二厂原油运动粘度: 3 621 2 . 1 1 0 1 4 . 1 3 8 1 0 / )8 5 5 . 8 1v m s    ( 50℃时, 采油三厂 原油运动粘度: 3 621 0 . 6 1 0 1 2 . 5 1 7 1 0 / )8 4 6 . 8 1v m s    ( 混油粘度计算: 6 6 611l g l g ( 1 0 0 . 8 9 ) l g l g ( 1 0 0 . 8 9 ) l g l g ( 1 0 0 . 8 9 )22ABv v v     ( 417) 式中 Av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