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总结报告内容摘要:

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社会工作专业以职业核心技能和职业素质为主线,以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为辅线,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与相关街道社区、社会福利机构、社会服务组织的专家一起,对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习实训进行了系统设计与改革,制定了 09 版教学计划,构建了 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以满足社会职业岗位和学生职业发展需要为目标,摒弃了过去以知识点的层次递进为体系的传统教学设计,代之以具有范例性的工作任务为内容,以一系列来自实际应用中的典型仿真工作案例为基础的教学体系,既考虑到实用性,又兼顾到知识的逻辑性,实现了“以学习情境覆盖知识面,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教学布局”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现实工作的实际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在该课程体系内,社会工作专业按社会工作者岗位能力要求确定了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即小组工作实务、社区工作实务、老年 社会工作、社会调查方法、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 其中,社区工作实务、社会调查方法两门课程开始进行课程开发,制定课程标准。 ( 2)从工作岗位实际出发,以范例性工作任务为载体,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了教学做的一体化。 社会工作专业在调研和实践的基础上, 为了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所有主干课程都能根据职业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并根据不同工作任务的行动领域确定相应的学习领域,同时,主干课程为了培养和训练专业技能以及基础能力和社会能力,一般包括掌握基础知识、训练单项技能、训练某类技能和训练综合技能四个环节。 在具体的 教 6 学内容设计上,一般采用“六步”教学法,包括情境呈现、明确任务、知识导入、案例解析、方法传授、实训检验,对应的具体做法是:呈现案主情形、提出任务、讲解相关知识、提供他人解决办法、传授方法和技巧、完成实务模拟。 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相适应,在考试考核方法上,考虑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评价更注重能力考查,社会工作专业一直积极推进考核方式的改革,通过案例分析、实务模拟等形式, 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 一般课程的考核方式由任务考核和师生共同评价组成,其中,单项技能个人成绩,占总成绩的30%,评价由任课教师完成,综合技能个人成绩,占总成绩的 40%,评价由学生小组完成,综合技能小组成绩,占总成绩的 30%,评价由学生小组和任课教师完成。 与职业资格鉴定相对应的课程,都已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模式接轨。 另外,社会工作专业部分课程还尝试引入多方评价标准,由实习单位工作人员及服务对象的评价,由机构督导根据学生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 ( 3)在优质核心课程与专业主干 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突出成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