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20xx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公示内容内容摘要:

, L. Li, W. Liu, Z. Wan, L. Yang, P. Sun, L. L. Ren, M. Li, H. 10 Wu, J. F. Wang, L. Zhang, Conjugation of Biomolecules with Magic Protein Microspheres for the Assay of Early Biomarkers Associated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al Chem, 2020, 81: 62106217. 5. L. Wang, W. Liu, Y. Wang, . Wang, Q. Tu, R. Liu. J. Wang*. Construction of oxygen and chemical concentration gradients in a single microfluidic device for studying tumor cell–drug interactions in a dynamic hypoxia microenvironment. Lab Chip 2020, 13: 695–705. 6. W. Liu, L. Li, . Wang, Q. Tu, L. Re, L. Wang, J. Wang*. Dynamic trapping and highthroughput patterning of cells using pneumatic microstructures in an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device. Lab Chip 2020, 12: 1702–1709. 7. W. Liu, L. Li, X. Wang, L. Ren, X. Wang, J. C. Wang, Q. Tu, X. Huang, J. Wang,* An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system for studying cellmicroenvironmental interactions versatilely and dynamically. Lab Chip, 2020, 10: 17171724. 8. L. Ren, . Wang, W. Liu, Q. Tu, R. Liu, X. Wang, J. Xu, Y. Wang, Y. Zhang, L. Li, J. Wang*. An Enzymatic immunoassay microfluidics integrated with membrane valves for microaphere retention and reagent mixing. Biosens Bioelectron 2020, 35: 147–154. 9. X. Wang, F. Wei, A. Liu, L. Wang, . Wang, L. Ren, W. Liu, Q. Tu, L. Li, J. Wang*. Cancer stem cell labeling using poly(Llysine)modified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Biomaterials 2020, 33: 3719–3732. 10. Y. Zhang, L. Ren, Q. Tu, X. Wang, R. Liu, L. Li, . Wang, W. Liu, J. Xu, J. Wang,* Fabrication of Reversible Poly(dimethylsiloxane) Surfaces via Host Guest Chemistry and Their Repeated Utilization in Cardiac Biomarker Analysis. Anal Chem 2020, 83: 96519659. 11. Q. Tu, L. Li, Y. Zhang, J. Wang, R. Liu, M. Li, W. Liu, X. Wang, L. Ren, J. Wang,* The effect of acetylcholinelike biomimetic polymers on neuronal growth. Biomaterials 2020, 32: 32533264. 12. P. Sun, Y. Liu, J. Sha, Z. Zhang, Q. Tu, P. Chen, J. Wang,* Highthroughput microfluidic system for longterm bacterial colony monitoring and antibiotic testing in zeroflow environments. Biosens Bioelectron 2020, 26: 19931999. 13. X. Wang, L. Ren, Q. Tu, J. C. Wang, Y. Zhang, M. Li, R. Liu, J. Wang,* Magic protein microbeadaided indirect fluoroimmunoassay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canine virus specific antibodies. Biosens Bioelectron, 2020, 26: 33533360. 14. . Wang, W. Liu, Q. Tu, N. Song, Y. Zhang, N. Nie, J. Wang,* Folatedecorated hybrid polymeric nanoparticles for chemically and physically bined paclitaxel loading and targeted delivery. Biomacromolecules, 2020, 12: 228234. 15. Z. Zhang, . Wang, Q. Tu, N. Nie, J. Sha, W. Liu, R. Liu, Y. Zhang, J. Wang,*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PDMS by surfaceinitiated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of watersoluble dendronized PEG methacrylate, Colloids Surf B Biointerfaces, 2020, 88: 8592. 16. N. Song, W. Liu, Q. Tu, R. Liu, Y. Zhang, J. Wang,* Preparation and in vitro properties of redoxresponsive polymeric nanoparticles for paclitaxel delivery, Colloids Surf B Biointerfaces, 2020, 87: 454463. 17. J. Wang,* L. Ren, L. Li, W. Liu, J. Zhou, W. Yu, D. Tong, S. Chen, Microfluidics: A new cosset for neurobiology. Lab Chip, 2020, 9: 644652. 18. J. Wang,* L. Ren, X. Wang, Q. Wang, Z. Wan, L. Li, W. Liu, M. Li, D. Tong, A. Liu, B. Shang, Superparamagic microsphereassisted fluoroimmunoassay for rapid assessment of acute 11 myocardial infarction. Biosens Bioelectron, 2020, 24: 30973102. 19. J. Wang,* Z. Wan, W. Liu, L. Li, L. Ren, X. Wang, P. Sun, H. Zhao, Q. Tu, Z. Zhang, N. Song, L. Zha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study of tumor cell membranes following treatment with anticancer drugs. Biosens Bioelectron, 2020, 25: 721727. 20. J. Wang,* Q. Wang, L. Ren, X. Wang, Z. Wan, W. Liu, L. Li, H. Zhao, M. Li, D. Tong, J. Xu, Carboxylated magic microbeadassisted fluoroimmunoassay for early biomarker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lloids Surf B Biointerfaces, 2020, 72: 112120. 七、 主要 完成人情况 姓 名 排名 行政 /技术职务 工作单位 /完成单位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王进义 1 无 /教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项目主持人,微流控芯片生物分析化学研究总体设计与执行 刘文明 2 无 /副教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参与微流控芯片生物分析化学研究设计与执行 涂 琴 3 无 /讲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参与微流控芯片生物分析化学研究设计与执行 李 立 4 无 /助理研究 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参与 微流控芯片生物分析化学研究设计与执行 王雪琴 5 无 /讲师 河南工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参与微流控芯片生物分析化学研究设计与执行 任 丽 6 无 /讲师 西安工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参与微流控芯片生物分析化学研究设计与执行 张艳荣 7 无 /副教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对该项目 ―发现、发明及创新点 ‖中所列第 1 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许 娟 8 无 /讲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对该项目 ―发现、发明及创新点 ‖中所列第 13 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李天保 9 无 /副 教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对该项目 ―发现、发明及创新点 ‖中所列第 23 项创新做出了贡献 王建春 10 无 /助理研究 研究 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对该项目 ―发现、发明及创新点 ‖中所列第 13 项创新做出了贡献 12 八、主要完成单位情况 单位名称 主要贡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 在本项目研究所需的实验室平台建设、设备、人员和工作时间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切实保障了整个研究的顺利进行。 2. 在项目申报与管理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组织、协调作用。 注: 技术发明、技术开发、技术推广和 社会公益类项目应公示推广应用情况; 基础研究类项目应公示科学意义和价值。 13 申报 2020 年度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 项目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 山杏种质资源 及综合 利用关键技术与 应用 二、 项目简介: 山杏 ( wild apricot)泛指在我国北方有广泛分布和栽植的 普通杏( P. armeniaca L)、西伯利亚杏( P. sibirica L.) 和 辽杏( P. mandshurica) ,是重要的生态和仁用杏树种。 其生产的苦杏仁 含 有 45% 50%油脂, 其中 96%以上 为不饱和脂肪酸。 苦杏仁油脂 具有良好的清除自由基和降 血压效果,还可 作为 精密仪器的润滑油、 高级 化妆品 和高级 涂料等 原料,经济价值很高。 目前,我国杏产业存在两大制约,一是缺乏良种,更由于早春低温对杏花和幼果的危害,导致苦杏仁的产量普遍低下;二是由于苦杏仁中含有剧毒物质氰化物,采用浸泡脱毒处理既破坏高附加值成分(如苦杏仁甙等),又造成环境污染。 本项目历时 10余年攻关研究,先后获得国家 林业局 国际 先进林业技术 引进 项目、林业 公益 性 行业 专项、 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 等 项目 ,以及河北承德露露股份有限公司 的资助。 在 山 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良种选育、苦杏仁成分地理差异 和苦杏仁 综 合利用关键技术等方面 取得系列成果。 研究揭示了中国 北方 山杏种质资源遗传进化 关系 ,选育出“山苦 2号”优良品种,研发出苦杏仁精油、脱毒苦杏仁油、杏壳木醋液等高附加值产品,突破了 制约我国仁用杏 产业 发展的 关键技术瓶颈。 成果已 在相关企业 实现了 转化 ,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主要突破与创新: ,在对我国北方西伯利亚杏种质资源调查的 基础上 ,采用 分子标记技术 分析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发现西伯利亚杏群体分化主要存在于群体内,群体间存在适度温和的基因流。 将西伯利亚杏划分为两个亚群。 证实异花授粉和自交不亲和的交 配体系、地理差异和基因交流等是造成目前西伯利亚遗传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 2. 以仁用、丰产、耐寒为主要选育目标,在西伯利亚杏种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根据选优标准,采用预选 初选 复选 区试决选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