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工程技术专业规范内容摘要:

写报告单。 实训六、粘土系统分析( 6学时) :掌握粘土系统分析方法;掌握高温熔样(银坩埚 +氢氧化钠)方法(注意温度和时 间)。 掌握银坩埚使 用和维护方法。 :粘土系统分析。 完成测定结果计算。 填写报告单。 实训七、萤石中氟化钙的快速测定( 4学时) :掌握萤石中氟化钙的快速测定方法,特别是含氟成分测定的要领;掌握高温熔样(银 15 坩埚 +氢氧化钠)方法(注意温度和时间)。 :萤石中氟化钙的快速测定。 完成测定结果计算。 填写报告单。 实训八、水泥生料系统分析( 6学时 ) :掌握生料系统分析方法;掌握高温熔样(银坩埚 +氢氧化钠)方法(注意温度和时 间)。 掌握银坩埚使用和维护方法。 :生料系统分析。 完成测 定结果计算。 填写报告单。 实训九、水泥熟料系统分析( 6学时) :掌握熟料系统分析方法;掌握高温熔样(银坩埚 +氢氧化钠)方法(注意温度和时 间)。 掌握银坩埚使用和维护方法。 :熟料系统分析。 完成测定结果计算。 填写报告单。 实训十、硫酸钡重量法测定水泥中三氧化硫( 8学时) :掌握硫酸钡重量法测定水泥中三氧化硫的方法和操作要领。 正确使用高温炉、干燥 器等设备。 :硫酸钡重量法测定水泥中三氧化硫,完成测定结果计算。 填写报告单。 实训十一、 X荧光分析仪测定物料中的多种元 素( 4学时) :掌握 X荧光分析仪测定物料中的多种元素的方法。 学会 X荧光多元素分 析仪的调试和使用,能分析测定中的误差来源。 :使用 X荧光分析仪测定物料中的多种元素。 各模块内容学时分配表 课程内容 理论学时 实训学时 合计 模块一 质量管理概述 4 模块二 水泥生产质量管理与控制 16 模块三 水泥物理性能检测实训 46 模块四 水泥化学成分分析实训 54 机动 6 总计 120 第四部分 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学建议 : 式: 16 理论内容采用课堂教学形式,实践训练内容结合生产任务采用现场教学形式和到企业顶岗等组织形式。 理论内容使用课堂多媒体教学,实训项目采用边讲边练、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方法。 二、评价建议 :采用过程考核、模块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参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水泥制造工中、高级操作工 “应知+应会 ”的内容,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标准,分模块进行训练考核。 : 模块考核:综合模块各项目进行考核,采用 “应知+应会 ”考核方式,其中“应知”部分实行集中理论考核,占 40%;“应会” 部分采用现场水泥理化性能检测考核,占 60%。 最终考核:建议评定标准为:平时学习纪 律、职业道德占 30%,各模块考核占 70%。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校内外实训基地 校外:建设稳定的 4 个以上校外实训基地。 校内:无机非金属材料化学分析实训室、无机非金属材料物理性能检测实训室。 音像资料:教学课件和教学光盘视频资料,辅助教学。 网络资源: 图书资源:学院图书馆和系资料室大量水泥理化性能检测方法与技术方面图书资料 四 、 教材、 教学参考书及 网站 教材名称:水泥生产工艺技术,化工出版社, 2020。 水泥工艺学,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0。 参考资料:《建材生产质量管理与控制》化工出版社, 2020 《硅酸盐材料理化性能检测》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0 《建材物理检验》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0 《水泥质量及化验技术》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1997 《水泥生产质量控制检测新技术实用手册》当代中国音像出版社 , 2020 17 《水泥工艺技术》课程标准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水泥方向)适用, 90学时) 第一部分 前言 制订本课程标准主要是在课程定位、课程任务、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 机制等方面,推动《 水泥工艺技术 》的课程建设工作。 促进教学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教材建设等方面的改革。 一、课程定位 《 水泥工艺技术 》 课程是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水泥方向) 必修的核心主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技能课程, 整个教学内容将结合学生的就业, 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水泥生产的国家标准和原料要求,物料的均化和配料方案的设计,熟料煅烧原理和水泥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检测,特种水泥,水泥的性能及应用等内容和技能。 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前修课程:硅酸盐热工设备、硅酸盐岩相学、分析化学析等专业课程。 后续课程:校外顶岗实习 二、课程任务 《 水泥工艺技术 》 课程分水泥 国家标准和原料 、生产工艺比较与物料均化及配料方案的制定,熟料组成及煅烧原理、质量控制与检测、特种水泥,水泥的性能及应用六个模块。 每个模块分为若干个单元。 每个模块、单元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包含了本专业核心能力中检测能力的主要要求,因此本课程对于专业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本课程的总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通过课程 的实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协作。 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得到全面发展,为其将来从事专业活动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课程内容以“ 理论知识适用 、 技能实用针对 ”突出高职教育特点,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制定的水泥物理检验中、高级操作工的要求内容为依据, 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具体目标 掌握水泥生产的工艺要求和水泥物理检验的操作方法,具备熟悉水泥国家标准,正确选择原料和制定配料方案的能力,具备熟知熟料组成与煅烧原理及分析影响熟料质量因素的能力,掌握质量控制的要求并能 独立进行物理性能检测的能力,评定检测结果,填写和签发检测报告能力;通过水泥的性能分析提出提高水泥质量提出处理意见的能力。 18 熟悉水泥国家标准,正确选择原料和制定配料方案,熟知熟料组成与煅烧原理及分析影响熟料质量的因素,掌握质量控制的要求及影响水泥性能的因素,熟知水泥的性能及混凝土知识。 独立思考,自主完成项目任务;善于总结经验,有创新意识;乐于合作,发挥集体力量,共同完成任务;坦诚相待,乐于助人,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 坚韧、诚信,遵守秩序。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本课程以具体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共安排七个模块。 《 水泥工艺技术》课时为 90学时。 七个模块是 水泥生产概述 和 熟料组成, 原料 及预均化,配料及生料制备,煅烧原理、生产质量管理与控制,水泥的性能及应用、通用水泥及特种水泥。 模块一: 水泥生产概述 和 熟料组成 ( 18学时) 一、教学要求与课时分配 掌握硅酸盐水泥的国家标准,掌握水泥安定性及水泥定义,了解水泥的分类,水泥工业的发展方向,掌握水泥原料的性质。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 4学时) ( 3学时) ( 6学时) ( 5学时) 模块二: 原料 及预均化 ( 12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原料的性能,掌握原料预均化原理和方式。 二、教学内容 ( 6学时) ( 2学时) ( 4学时) 模块三: 配料及生料制备( 1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配料方案的选择和配料计算方法,掌握生料均化原理和方式,了解生料制备工艺及特点。 二、教学内容 1.配料方案的选择 ( 4学时) 2.配料计算 ( 4学时) 3.生料均化 ( 4学时) 19 4.生料制备工艺及特点( 2学时) 模块四: 煅烧原理( 16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熟料煅烧过程的物理化学变化,掌握影响熟料煅烧的因素,了解熟料煅烧设备,了解熟料煅烧技术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 ( 8学时) 2.微量元素对煅烧的影响 ( 4学时) 3.熟料煅工艺及熟料煅烧技术的发展 ( 4学时) 模块五: 生产质量管理与控制( 6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水泥原料、生料、熟料、水泥的质量控制要求,掌握出厂水泥的质量要求,掌握生产质量控制图表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 、生料、熟料、水泥的质量控制要求( 4学时) 2.掌握生产质量控制图表( 2学时) 模块六: 水泥性能及应用( 12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水泥水化的原理,掌握水泥的性能,掌握混凝土的基本组成,了解混凝土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 ( 2时) 2.掌握水泥的物理性能 ( 6学时) 3.掌握混凝土的基本组成,了解混凝土的发展( 4学时) 模块七:其他通用泥及特种水泥 ( 10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其他通用水泥的性能,了解特种水泥的性质,了解特种水泥的发展。 二、教学 内容 ( 6学时) ( 4时) 授课计划与学时分配一览表 课程内容 理论 合计 20 学时 模块一:水泥生产概述和熟料组成 4 3 6 5 18 模块二:原料及预均化 2.原料的准备 3.原料的预均化 6 2 4 12 模块三:配料及生料制备 1.配料方案的选择 2. 配料计算 3.生料均化 4. 生料制备工艺及特点 4 4 4 2 14 模块四:煅烧原理 1. 熟料煅烧过程物理化学变化 2.微量元素对煅烧的影响 3.熟料煅烧工艺及煅烧技术发展 8 4 4 16 模块五:生产质量管理与控制 1. 泥原料、生料、熟料、水泥的质量控制要求 2.掌握生产质量控制图表 4 2 6 模块六:水泥性能及应用 2.掌握水泥的物理性能 3.掌握混凝土的基本组成,了解混凝土的发展 2 6 4 12 模块七:其他通用泥及特种水泥 1.其他通用水泥的性能 2. 特种水泥的性质 6 4 10 机动 2 2 总计 90 90 第四部分 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学建议 : : 21 理论内容采用课堂教学形式,实践训练内容结合生产任务采用现场教学形式和到企业顶岗等组织形式。 理论内容使用多媒体教学,实训项目采用边讲边练、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方法。 二、评价建议 :采用模块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 : 模块考核:综合模块各项目进行考核,其中应包含水泥物理检验工(中、高级工)的 “应知”部分内容。 最终考核:建议评定标准为:平时学习纪律、职业道德 占 20%,各模块考核占 80%。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校内外实训基地 校外:建设稳定的 4 个以上校外实训基地。 音像资料:教学课件和教学光盘视频资料,辅助教学。 网络资源: 图书资源:学院图书馆和资料室大量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图书资料 四 、 教材、 教学参考书及 网站 《水泥工艺学》(第二版),武汉理工大出版社, 2020. 12 《建材物理检验》,化学工业出版社, 《水泥生产工艺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0. 《硅酸盐材料理化性能检测》,武汉理工大学出 版社, 2020. 22 《水泥热工设备》课程标准 (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适用 60 学时) 第一部分 前言 制订本课程标准主要是在课程定位、课程任务、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推动《水泥热工设备》的课程建设工作。 促进教学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教材建设等方面的改革。 一、课程定位 随着我国建材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水泥煅烧技术的提高,以节能、环保和高效率为主流的发展思想贯穿水泥生产工艺的新方向。 学习此类专业技术将带动学生思考和学习新的工业发展趋势,也 为未来水泥工业的发展培养新型专业技术人才打下一定基础。 《水泥热工设备》课程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必修的核心主干课程,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能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水泥生产热加工过程中的有关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操作要点等方面的知识,为适应现代技术的发展动向,重点突出新型干法窑,在体系上将预热器 — 分解炉 — 烧成(回转窑) — 冷却机诸过程与设备作为一个整体,在素材组织上力求应用热工基础知识对各类煅烧系统中设备结构、过程原理、组合匹配、操作控制和技术指标作较深入的阐述和探讨,以拓宽知识面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突出新型干法窑,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前修课程:工程制图、水泥工艺、热工基础等专业课程。 后续课程:校外顶岗实习 二、课程任务 通过课程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掌握水泥熟料煅烧过程的基本理论;掌握预热器、分解炉、回转窑、冷却机的构造工作原理;预分解窑系统的操作知识及调节控制原则,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水泥厂的技术指导、技术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本课程的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