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合成氨变换工段工艺设计内容摘要:

( 19) 式中: yi——各组分的摩尔分数 r ——气体的逸度系数 Kp——CO 的平衡常数 由于小合成氨厂的变换反应多在压力 MPa,温度为 180~ 250 ℃ 条件下武汉工程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 3 进行的,其逸度系数接近于 1,即 : 2221CO H rCO H Orr krr ?? ( 110) 则式( 19)可简化为 : 2 2 2 222C O H C O HPC O H O C O H Oy y P PK y y P P?? ( 111) 式中 , Pi各组分的分压 由于变换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考虑平衡常数是温度的函数,且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平衡常数与温度关系的表达式很多,数值各不相同,这是由于恒压热容等基础热平衡数据不同所致。 本 设计可采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1]。 3 7 22185l g 0 . 1 1 0 2 1 l g 0 . 6 2 1 8 1 0 1 . 0 6 0 4 1 0 2 . 2 1 8PK T T TT ??? ? ? ? ? ? ? ( 112) 式中 , T——温度, K 3 7 25 0 2 5 . 1 6 3e x p ( 0 . 0 9 3 6 l n 1 . 4 5 5 5 1 0 2 . 4 8 8 7 1 0 5 . 2 8 9 4 )PK T T TT ??? ? ? ? ? ? ? ( 113) 在变换范围内,平衡常数也可用下面简化式计算 : 4757ln 4 .3 3PK T?? ( 114) 式( 114)在低温下计算出的 Kp 与式( 112)及( 113)相差较大,温度越高误 差越小。 CO 变换反应的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a. 温度 温度对变换反应的影响较大: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 从化学平衡来看,降低反应温度,增加蒸汽用量,有利于反应向生成氢气和二氧化碳的方向进行,可以提高 CO平衡转化率。 在变换反应的初期,反应物浓度高,提高反应温度,可加快正反应;在变换反应的后一阶段,二氧化碳和氢气的浓度增加,逆反应速度加快,因此,须设法降低反应温度,使逆反应速度减慢,这样可以得到较高的变换率。 但降低温度也减慢了反应速度,降低了催化剂的生产能力,应综合考虑。 对于一氧化碳含量较高的半水煤气,开始 反应时,为了加快反应速度,一般要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而在反应的后一阶段,为了使反应比较完全,就必须使温度武汉工程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 4 降低一些,工业上采取的两段中温变换就是根据这一概念设计确定的。 对于一氧化碳含量在 2%—4%的中温变换气体,只需要在 230 ℃ 左右,用低温变换催化剂进行低温变换。 此外,反应温度与催化剂的活性有很大的关系,一般工业用的变换催化剂低于某一温度反应便不能正常进行,而高于某一温度也会损坏催化剂,因此一氧化碳变换反应必须在催化剂的适用温度范围内选择合理的工艺条件。 b. 压力 一氧化碳变换反应前后气体的分子数相同,若 为理想气体,压力对于反应的平衡没有影响。 目前的工业操作条件下:压力 MPa气压下,温度为 200~ 500 ℃时,压力对于变换反应没有显著的影响。 但是在较高压力下, 反应物浓度增加,分子间的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可以加快变换反应速度,提高催化剂的生产能力。 且 各种气体与理想气体有一定的偏差,必须根据各气体组分的逸度计算 KP,因此压力对 CO的变换反应有一定的影响。 c. 蒸汽添加量 一氧化碳变换反应为可逆反应,增加蒸汽量可使反应向正方向移动。 因此,工业上一般均采用加入一定的过量水蒸气的方法来提高一氧化碳的变换率。 实际上,当使用半水煤气为原料,使用中温铁铬催化剂的工艺流程中,一般采用 H2O(汽) /CO(气) =(3~ 4)/1;在使用铁镁催化剂的工艺流程中,一般采用 H2O(汽) /CO(气) =(3~ 5)/1。 d. 二氧化碳浓度 从一氧化碳变换反应的方程式来看,如果出去生成的二氧化碳,有利于反应向正方向进行,并使变换反应接近于完成。 除去二氧化碳可以采用良种方式: ( 1)利用碱性氧化物与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碳酸盐,例如: 23C a O C O C a C O? ( 115) 或利用碱性氧化物作为催化剂的的一种组分来吸收二氧化碳。 由于( 115)为一放热反应,要对生成的热量采取一定的措施。 更重要的是这一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后要进行更换催化剂,增加了生产操作的复杂性,因此在实际中很少应用。 ( 2)在两段变换催化剂之间或中变和低变之间,将气体送往脱除二氧化碳装置,然后再进行第二次变换。 这种方法相互干扰较少,比较容易实现,但增加了武汉工程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 5 换热和脱除二氧化碳的设备,流程要复杂一些。 CO 低温变换催化剂 低变催化剂的发展 随着脱硫技术的进展 ,烃类蒸汽转化镍催化剂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以及纯净合成气的制造,特别是在 60 年代初,透平压缩机在合成氨工业上的出现,大系列化合成氨工艺对原先脱除少量一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的铜碱洗工序,已显的很复杂,气体精制度不能达到现代化工厂的要求( CO+CO210 mL?m3) ,因此从1963 年开始,世界各国对低温变换催化剂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铜是合适的一氧化碳催化剂,能在较低温度( 200~ 250 ℃ )下进行变换反应,一氧化碳平衡转换率可达到 99%左右。 但是纯铜金属催化剂在加热到具有足够反应速度的温度时,会因烧结而损 害表面结构,使催化剂活性剧减,因此必须放入适当的结构性助催化剂,作为分散状铜晶粒的间隔体。 工业上采用的结构性助催化剂有高熔点、难还原的氧化铬、氧化铝、氧化锰、氧化钡等,它们的存在,可增加催化剂抗烧结的作用,延长催化剂使用寿命,增长催化剂的成型性能和机械强度。 目前,中小型氮肥厂的低变催化剂均采用 CoMo系催化剂。 CoMo系变换催化剂是以 Co, Mo为有效组份,以 Al2O3为骨架,碱金属或稀土金属的氧化物为辅助催化剂。 CoMo系变换催化剂使用前必须先进行硫化,生成 CoS, MoS2才能获得高的活性。 硫 化反应为: 22C oO H S C oS H O Q? ? ? ( 116) 3 2 2 2Mo O 2 H S Mo S 3 H O Q? ? ? ( 117) 低变催化剂的主要成分 ( 1)钴钼系宽温变换催化剂 CoMo 系宽温变换催化剂是近 10 年来国内研制的一种新型催化剂,它的特点是活性温度低,耐硫性强,使用温度范围宽,因此它能广泛的应用与煤、油为武汉工程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 6 原料的小氮肥厂,并实现中变直接串低变的工艺流程。 也可以用它取代 中变催化剂,实现 CoMo 宽温变换流程,还可望用于三催化剂工艺流程,以取代目前三催化剂流程中的 CuZn 系低变催化剂。 CoMo 系宽温变换催化剂的化学物理性质包括堆积密度、抗压强度、形状及尺寸等。 CoMo 系宽温变换催化剂的加工工艺有混碾法及浸渍法两种,大多数 CoMo系低变催化剂采用浸渍法工艺,如 B302Q、 B303Q、 SB3 等。 浸渍法是以球形23Al O?? 为载体,将催化剂浸渍到载体内,由于载体本身强度高、相对密度小,故采用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催化剂具有密度小, 耐压强度大,阻力小等优点。 CoMo 系宽温变换催化剂不同于 CuZn 系低变催化剂在于它的耐硫性特别强,正常生产中对气体中的硫含量没有上限要求,不论多高都可以直接进入。 但对气体最低含硫量却有限制,即在一定反应温度及蒸汽含量下,要求气体中的含硫量不低于一定值,否则引起催化剂放硫而导致失活。 CoMo 系宽温变换催化剂的另一特点是可用于低温变换,也可以用于中温变换,可在 160~ 270 ℃ (低变用), 160~ 460 ℃ (中变用)的宽广范围内使用。 ( 2)铜锌系低变催化剂 金属铜对一氧化碳的低温变换具有高活性,因此 国内外都把铜作为催化剂的主活性相。 但已知纯金属铜当加热到足够反应的温度时,会因烧结而使表面积缩小,从而失去活性。 因此必须加入一组分或多组分的结构性助催化剂。 铜基催化剂的助催化剂组分有 ZnO、 Cr2O Al2O MgO、 CuO、 TiOMnO2 等。 ZnO 用的最广泛,最先出现的低温变换催化剂,就是由 ZnO 和 CuO两个组分组成。 ZnO 有促进催化剂活性的作用,并能起改进铜微晶长大的稳定和分散作用。 但是铜 锌二组分催化剂的热稳定性和寿命不够理想,后来相继出现CuOZnOCr2O3 和 CuOZnOAl2O3 催化剂。 结构性助催化剂的加入不但和组分有关,而且和加入方法更为密切。 用机械混合的方法,往 CuOZnOCr2O3 催化剂中加入 K2O、 CaO、 MgO、 A。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