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智能化工程监理细则内容摘要:

ISO、 ATM 论坛和国际公认的其他协议标准。 ( 3)网络规划 网络设备安装前,应做好网络规划,包括网络拓扑结构图,网络设备安装位置图、网络地址分配表、路由设置表等。 ( 4)交换机的物理安装 交换机可以根据设计要求安装在标准 19″ 机柜中或独立放置,设备应水平放置,螺钉安装应紧固,并应预留足够大的维护空间。 机柜或交换机接地应符合相关标准的接地要求。 233 ( 5)交换机的系统配置 按各生产厂家提供的安装手册和要求,规范地编写或填写相关配置表格,填写的表格同时应符合网络系统 的设计要求;按照配置表格,通过控制台或仿真终端对交换机进行配置,保存配置结果。 ( 6)交换机制测试 自检测试:交换机上电后会进行自检测试,通过观察交换机上的指示灯,确认交换机上的模块、端口等组成部分正常工作。 连通性测试:从接到交换机的 ATM 端口或太网端口的站点上 Ping 交换机的 IP 地址,检查网络端口的连通性,确认所有端口均应正常连通,非 TCP/IP 局域网系统可参照此方法进行。 系统配置的测试:确认交换机的系统配置符合设计要求。 ( 7)广域网接入设备、路由器的安装 物理安装:可以根据设计要求安装在标准 19″ 机柜中或独立放置,设备应水平放置,螺钉安装应紧固,并应预留足够大的维护空间。 机柜或接入设备、路由器接地应符合相关标准的接地要求。 系统配置:按各生产厂家提供的安装手册和要求,规范地编写或填写相关配置表格,如类型( PPP,Frame— relay, ),端口地址,路由协议,路由议的作用范围等,填写的表格同时应符合网络系统的设计要求。 按照配置表格,通过控制台或仿真终端对路由器进行配置,通过路由器对广域网接入设备进行配置,保存配置结果。 ( 8)广域网接入设备、路由器的测试 自检测试:广域网接入设备、路由器上 电后进行自检测试,通过观察广域网接入设备上的指示灯,确认广域网接入设备正常工作,通过观察路由器上的指示灯,确认路由器的模块,端口等组成部分正常工作。 连通性测试:连接相关的广域网接入线路(如 DDN, Frame— relay, ISDN, 等),观察广域网接入设备的指示灯,确认广域网的 IP 地址,确认路由器与广域网接入设备正常连接和路由器基本配置正确。 系统配置的测试:确认路由器的系统配置符合设计要求,特别是检查路由表(用 SHOW IP Route 命令或类似的命令)。 ( 9)网络通信设备(交换机 /集线器)的安 装物理安装: 交换机 /集线器可以根据设计要求安装在标准 19″ 机柜中或独立放置,设备应水平放置,螺钉安装应紧固,并应预留足够大的维护空间。 机柜或集线器接地应符合相关标准的接地要求。 ( 10)网络集线器的测试 1)自检测试:网络集线器上电后会进行自检测试,通过观察网络集线器的指示灯,确认网络集线器的端口等组成部分正常工作。 2)连通性测试:从接在网络集线器端口的站点上 Ping 接在另一端口站点的 IP 地址,检查网络集线器端口的连通性,确认所有的端口均应正常连通。 ( 11)网络管理软件的安装和配置 按照网络管理软件的 安装手册和随机文档,安装网络管理软件。 根据网络系统的设计要求,配置网络管理软件。 ( 12)网络管理软件的测试: 网络管理软件功能测试,应符合设计或合同规定; 确认网络管理软件能够监测所需管理的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 PC机等)的状态和动态显示网络流量,并据此设置这些设备的属性,使网络系统得到优化。 ( 13)服务器测试: 执行上电开机程序,应正常完成系统自测试和系统初始化; 执行服务器的检查程序,包括对 CPU、内存、硬盘、 I/O 设备、各类通信接口的测试,该检查程序正常运行结束,并给出正常运行结束的报 告; 执行主要性能的测试,给出服务器的主要性能(主频、内存容量、硬盘容量等)指标的报告。 ( 14)服务器网络接口卡及数据库软件的安装和测试应符合设计及产品技术文件规定。 234 ( 15)客户机和外围设备的安装和测试应符合设计及产品技术文件规定。 ( 16)应用软件的安装验证及系统测试应符合有关软件工程规范的要求进行。 5)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安装工程 ( 1)水管型温度传感器、蒸汽压力传感器、水管压力传感器、水流开关、水管流量计不宜安装在管道焊缝及其边缘上开孔焊接。 ( 2)风管型温、湿度传感器、室内温度传感器、风管压力传感 器、空气质量传感器应避开蒸汽放空口及出风口处。 ( 3)管型温度传感器、水管型压力传感器、蒸汽压力传感器、水流开关的安装应在工艺管道安装同时进行。 ( 4)风管压力、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空气速度、压差开关的安装应在风管保温完成之后。 ( 5)水管型压力、压差、蒸汽压力传感器、水流开关、水管流量计的开孔与焊接工作,必须在工艺管道的防腐、衬里、吹扫和压力试验前进行。 ( 6)室内外温、湿度传感器不应安装在阳光直射,受其它辐射热影响的位置和远离有高振动或电磁场干扰的区域;室外温、湿度传感器不应安装在环境潮湿的位置。 ( 7)并列安装的温、湿度传感器距地面高度应一致,高度允许偏差为 177。 1mm,同一区域内安装的温、湿度传感器高度允许偏差为 177。 5mm。 ( 8)室内温、湿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宜远离墙面出风口,如无法避开,则间距不应小于 2m。 ( 9)墙面安装附近有其他开关传感器时,距地高度应与之一致,其高度允许偏差为 177。 5mm,传感器外形尺寸与其他开关不一样时,以底边高度为准。 ( 10)检查传感器到 DDC 之间的连接线的规格(线径截面)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对于镍传感器的接线总电阻应小于 3Ω, 1KΩ铂传感器的接线总电阻应小于 1Ω。 ( 11)风管型 温、湿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风管的直管段,如不能安装在直管段,则应避开风管内通死角的位置安装。 ( 12)水管型温度传感器的开孔与焊接工作,必须在工艺管道的防腐、衬里、吹扫和压力试验前进行; 水管型温度传感器的感温段大于管道口径的 1/2 时可安装在管道顶部,如感温段小于管道口径的 1/2时应安装在管道的侧面或底部;水管型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应选在水流温度变化灵敏和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不宜选在阀门等阻力部件的附近、水流束呈死角处以及振动较大的地方。 ( 13)风管型压力传感器应安装在气流流束稳定和管道的上半部位置;风管型压力传 感器应安装在风管的直管段,如不能安装在直管段,则应避开风管内通风死角的位置。 ( 14)风管型压力传感器应安装在温、湿度传感器的上游侧; 高压风管其压力传感器应装在送风口,低压风管其压力传感器应装在回风口。 ( 15)水管型压力与压差传感器的取压段大于管道口径的 2/3 时可安装在管道顶部,如取压段小于管道口径的 2/3 时应安装在管道的侧面或底部; 水管型压力与压差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应选在水流流束稳定的地方,不宜选在阀门等阻力部件的附近和水流束呈死角处以及振动较大的地方。 ( 16)水管型压力与压差传感器应安装在温、湿度 传感器的上游侧; 高压水管其压力传感器应装在进水管侧,低压水管其压力传感器应装在回水管侧。 ( 17)蒸汽压力传感器应安装在管道顶部或下半部与工艺管道水平中心线成 450 夹角的范围内; 蒸汽压力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应选在蒸汽压力稳定的地方,不宜选在阀门等阻力部件的附近和蒸汽流动呈死角处以及振动较大的地方; 蒸汽压力传感器应安装在温湿度传感器的上游侧。 ( 18)风压压差开关安装离地高度不应小于 ; 风压压差开关引出管的安装不应影响空调器本体的密封性; 风压压差开关的线路应通过软管与压差开关连接; 风压压差开关应避开蒸汽放空口; 空气压差开关内的薄膜应处于垂直平面位置。 ( 19)水流开关上标识的箭头方向应与水流方向一致; 235 水流开关应安装在水平管段上,不应安装在垂直管段上。 ( 20)水管流量传感器的取样段大于管道口径的 1/2 时可安装在管道顶部,如取样段小于管道口径的1/2 时应安装在管道的侧面或底部。 ( 21)水管流量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应选在水流流束稳定的地方,不宜选在阀门等阻力部件的附近和水流束呈死角处以及振动较大的地方; 水管流量传感器应安装在直管段上,距弯头距离应不小于 6 倍的管道内径。 ( 22)电磁流 量计应安装在避免有较强的交直流磁场或有剧烈振动的场所。 ( 23)流量计、被测介质及工艺管道三者之间应该连成等电位,并应接地。 ( 24)电磁流量计应设置在流量调节阀的上游,流量计的上游应有直管段,长度 L 为 10D( D— 管径),下游段应有 4~5 倍管径的直管段。 ( 25)在垂直的工艺管道安装时,液体流向自下而上, 以保证导管内充满被测液体或不致产生气泡,水平安装时必须使电极处在水平方向,以保证测量精度。 ( 26)涡轮式流量传感器安装时要水平,流体的流动方向必须与传感器壳体上所示的流向标志一致; 如果没有标志,可按下 列方向判断流向: 流体的进口端导流器比较尖,中间有圆孔; 流体的出口端导流器不尖,中间没有圆孔。 ( 27)当可能产生逆流时,流量变送器后面装设止逆阀,流量变送器应装在测压点上游并距测压点~ 倍管径的位置,测温应设置在下游侧,距流量传感器 6~8 倍管径的位置。 ( 28)流量传感器需要装在一定长度的直管上,以确保管道内流速平稳。 流量传感器上游应留有 10倍管径的直管,下游有 5 倍管径长度的直管。 若传感器前后的管道中安装有阀门,管道缩径、弯管等影响流量平稳的设备,则直管段的长度还需相应增加。 流量传感器信号的 传输线宜采用屏蔽和带有绝缘护套的电缆。 ( 29)严防电压传感器输入端短路和电流传感器输入端开路。 ( 30)电量传感器裸导体相互之间或者与其他裸导体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 4mm,当无法满足时,相互间必须绝缘。 ( 31)空气质量传感器应安装在回风通道内。 ( 32)空气质量传感器应安装在风管的直管段,如不能安装在直管段,则应避开风管内通风死角的位置。 ( 33)探测气体比重轻的空气质量传感器应安装在风管或房间的上部,沉没气体比重重的空气质量传感器应安装在风管或房间的下部。 ( 34)温控开关与其他开关并列安装时,距地面高 度应一致,高度允许偏差为 177。 1mm,与其他开关安装于同一室内时,高度允许偏差为 177。 5mm,温控开关外形尺寸与其他开关不一样时,以底边高度为准; ( 35)电动阀阀体上箭头的指向应与水流方向一致。 ( 36)风机盘管电动阀应安装于风机盘管的回水管上。 ( 37)四管制风机盘管的冷热水管电动阀共用线应为零线。 ( 38)空气速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风管的直管段,如不能安装在直管段,则应避开风管内通风死角的位置。 ( 39)风阀控制器上的开闭箭头的指向应与风门开闭方向一致; 风阀控制器与风阀门轴的连接应固定牢固; 风阀的机械 机构开闭应灵活,无松动或卡现象; 风阀控制器安装后,风阀控制器的开闭指示位应与风阀实际状况一致,风阀控制器宜面向便于观察的位置; 风阀控制器应与风阀门轴垂直安装,垂直角度不小于 850; 风阀控制器安装前应按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检查线圈、阀体间的绝缘电阻、供电电压、控制输入等应符合设计和产品说明书的要求; 风阀控制器在安装前宜进行模拟动作; 236 风阀控制器的输出力矩必须与风阀所需的力距相匹配并符合设计要求; 当风阀控制器不能直接与风门挡板轴相连接时,则可通过附件与挡板轴相连时,其附件装置必须保证风阀控制器旋转角度 的调整范围。 ( 40)电动阀阀体上箭头的指向应与水流方向一致; 与空气处理机、新风机等设备相连的电动阀一般应装有旁通管路。 ( 41)电动阀的口径与管道通径不一致时,应采用渐缩管件,同时电动阀口径一般不应低于管道口径两个档次,并应经计算确定满足设计要求。 ( 42)电动阀执行机构应固定牢固,阀门整体应处于便于操作的位置,手动操作机构面向外操作。 ( 43)电动阀应垂直安装于水平管道上,尤其对大口径电动阀不能有倾斜; 有阀位指示装置的电动阀,阀位指示装置应面向便于观察的位置; 安装于室外的电动阀应有适当的防晒、防雨 措施。 ( 44)电动阀在安装前宜进行模拟动作和试压试验; 电动阀一般安装在回水管上; 电动阀在管道冲洗前,应完全打开,清除污物; 检查电动阀门的驱动器,其行程、压力和最大关闭力(关阀的压力)必须满足设计和产品说明书的要求; 检查电动调节阀的、型号、材质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其阀体强度、阀芯泄漏试验必须满足产品说明书有关规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