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复习概貌内容摘要:
风格之外的创作。 细读序言和注释。 诗歌 32 A.描写了什么 形象 B.构成了什么 意境 C.抒发了什么 情感 D.表现了什么 人格 ④ 鉴赏思想内容的步骤 旅夜抒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 星 垂 平野阔 ,月 涌 大江流 .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 三、四句写远景,用星垂原野、大地苍茫、月涌江流的雄浑壮阔的夜色美景与一二句形成强烈的比照,衬托出诗人无比深重的孤寂凄苦的愁绪。 前四句明写景,实抒情,在美妙壮丽的景色中暗寓着诗人难以名状的愁苦。 诗歌 34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 萧萧 下,不尽长江 滚滚 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 “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诗歌 35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 自 春色,隔叶黄鹂 空 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三、四句写祠堂内的所见所闻,用“自”、“空”道出了祠堂的满目荒凉和寂寞,抒发了作者睹物思人、感怀身世的深深情怀。 诗歌 36 四、诗歌意境: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如陶渊明 《 归园田居 》 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种生活的场景中。 这种蕴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 再如朱熹的 《 观书有感 》 ,描写了由于有 “ 源头活水 ” 不断注入,所以才有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且清的 “ 方塘 ” ,但诗中的 “ 方塘 ” ,不仅仅是自然的方塘,它还包孕着作者读书的心得,从而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既给读者美的享受,又给读者哲理的启迪。 诗歌 37 五、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高考和平时的模拟卷中也经常涉及。 如果让你对所给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鉴赏,一般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入手 : ① 从炼字角度 :着重分析该字词的表达效果,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如 2020年高考,要求对《 过香积寺 》 一诗的诗眼进行赏析。 ② 从名句角度 :着重分析该句的情感哲理所在,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诗歌 38 ③ 从修辞的角度。 该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这样一些: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反问、设问、借代、双关、互文(如王昌龄 《 出塞 》 “秦时明月汉时关 ” 、白居易 《 琵琶行 》 “主人下马客在船 ” )等。 ④ 从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⑤ 从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想象联想、烘托或对比衬托(动静相衬、以有声衬无声等)、托物言志、化用典故、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虚实相生、比兴寄托、比喻象征等。 ⑥ 从音韵的角度 :如长短句间杂的,读起来错落有致,好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多用叠词的,讲究押韵的,则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性。 诗歌 39 下面着重谈谈古代诗词中常用的几种艺术表现手法: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提倡客观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如 《 诗经 》 中的 “ 国风 ” ,杜甫、白居易的诗 等。 浪漫主义 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如 屈原、李白、李贺的 诗歌就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诗歌 40 借景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 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 松竹梅兰、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大漠古道、长亭短亭 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如柳永的 “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 ,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 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最典型的如 《 诗经 采薇 》 中: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 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诗歌 41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 《 爱莲说 》 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荷花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 清代龚自珍的 《 病梅馆记 》 ,借梅议政,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茅盾的 《 白杨礼赞 》 ,借中原地区常见的白杨树来表现解放区广大军民不屈不挠、力求上进的精神。 古诗中,象骆宾王的 《 狱中咏蝉 》 就是通过刻画餐风饮露的秋蝉的形象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 陈子昂的许多感遇诗也往往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或借助香兰杜若、或借助珍禽翡翠来抒写心中的怀才不遇之慨。 诗歌 42 对比烘托 对比烘托 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 以人烘托人 ,如 《 秦罗敷 》 中借 “ 行者 ”“ 少年 ”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 以物烘托物 ,如 “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 、 “ 僧敲月下门 ”“ 月出惊山鸟 ” 等 以动衬静 ;更多的是 以景物烘托人物 ,如 《 琵琶行 》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古诗中常见的一些 “ 艺术辩证 ” 的手法,也要注意。 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 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比映衬,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诗歌 43 化用典故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诗歌专题复习概貌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诚信在你我身边(苏教版)
大火后的芝加哥 芝加哥大火 美国著名城市芝加哥曾经发生了世界上罕见的大火,成千上万的商人在这次大火中失去了所有的财富,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穷光蛋,有的还背上了巨额的债务。 可是 他们中的很多人很快就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有的甚至比遭受火灾之前更富有。 因为他们的诚实信用就是他们的银行账户。 在多年的商业往来中,他们从不拖欠银行的贷款,有很好的声誉,许多银行都主动借钱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