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数字地图测量技术规程内容摘要:

图驱动程序,绘制地形图。 电子平板测量的数据处理及地形图绘制 数据处理 a) 图根导线平差:利用软件中的“导线平差软件” 对观测数据进行平差,平差结果存放在控制点成果文件中 (控制成果文件格式见附录六 )。 b) 图形文件的生成: 根据原始记录数据和控制点成果文件及图形符号库自动生成图形文件。 c) 数字地面模型处理 1) 生成数模等高线时,应先 检查图廓的定义、高程点的密度、地性线的连接、坡坎类的合并及断裂编码的输入、统一地物的方向; 2) 确定等高线文件名、比例尺、搜索网距、等高距、拟合参数。 3) 通过增删三角形、牵拉、裁剪等方法,使等高线更加合理、光滑。 d) 输出坐标数据:为了防止数据的损坏、丢失,应经常输出坐标数据文件做为备份。 e) 区域内点输出:当测区内数据较多时,显示及刷新的速度较慢,影响测图工作;进行多组作业时,需要进行局部的拼接;进行修测和补测工作时,应利用“区域内点输出”功能此时应注意选定的区域不能切割 地物,使其产生一个数据文件存贮在硬盘上。 绘制地形图 a) 每天测图后,应尽可能地利用该软件所提供的图形编辑工具按图式和规范的要求及时地“编辑”,消除图面不合理之处。 b) 出图:绘制最后成果图,须在全部测量、检查完毕后,设置好图廓,以及注记、接图表,驱动绘制仪出图。 6 航测数据采集 一般规定 本章规定适用于广州市 1:500、 1:1000、 1:2020 航测数字化成图,其成果要求能转入“广州市城市勘测信息系统”。 航测成图的地形类别、基本等高距、精度要求、测绘内容及 取舍、图式符号的运用、野外象片控制点的联测以及图幅的质量检查等,均按第 5 章规定执行,同时还要符合本章有关规定。 航测成图的精度要求: 1) 野外象片控制点的精度要求与图根点相同。 2) 内业加密点和地物点,对最近野外控制点的图上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表 的规定。 内业加密点和地物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 表 点位中误差 地形类别 点别 城市建筑区、平地、丘陵地 山地、高山地 加密点( mm) 地物点( mm) (  ) (  ) 12 注:括号中的数字为地物点间距中误差 3) 内业加密点和等高线插求点对最近野外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 表。 内业加密点和等高线插求点 的高程中误差 表 比例尺 1:500 1:1000 1:2020 地形 类别 平 地 丘陵地 山 地 高山地 平地 丘 陵 地 山地 高 山 地 平 地 丘陵地 山地 高山地 基本等 高距 (m) 高程中误差 加密点 (m) — 177。 177。 177。 177。 — 177。 177。 177。 177。 177。 — 177。 177。 177。 177。 等高线插求点 (等高距 ) 1/3 1/2 2/3 2/3 1 1/3 1/2 1/2 2/3 1 1 1/3 1/3 1/2 2/3 1 注: 1:500 地形图平地、丘陵地采用平高全野外控制布点; 1:1000、 1:2020 地形图平地采用高程全野外控制布点。 4) 建筑区与 等高距的的平坦地区高程注记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  m。 5) 困难地区 (如阴影、摄影死角、森林隐蔽等 )的地 物点点位中误差和等高线插求点。 高程中误差可按表 、表 的规定放宽 50 %。 航测成图方法 1) 航测成图一般采用数字化测图方法,以保证测图后能提供数字地图。 2) 航测成图所用的野外象控点、纠正点, 其平面位置均可采用平高区域网加密 (或 平面区域网加密 );地物点的平面位置,可由内业用上述方法测定。 3) 建筑区和 等高距平坦地区,一般须由外业测绘高程注记点和等高线;其余地 区高程注记点和等高线均可采用平高区域网加密,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中测绘,由外业进行检测和补测。 各工 序作业前,应根据测区综合设计书的要求,对原始资料和上工序成果进行详细分析,然后制定单项技术设计或作业规定。 对航测内业使用的各种仪器,必须按规定时间、项目和限差进行认真的检验与校正。 航摄资料应符合《 1:500、 1:1000、 1:2020 比例尺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 GB 6962。 航摄比例尺应根据仪器装备、成图方法、成图精度要求和航摄质量等情况合理选择,一般平地、丘陵地象片比例尺分母与成图比例尺分母之比值 K 以 4 倍为宜,山地、高山地 K值以 5~6 倍为宜。 当急需用图, K 值大于 6 倍以上直至 8 倍时,要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确保成图精度符合本规范的要求。 航片扫描采用专业影像扫描仪,航片扫描分辨率不宜大于 25m。 航测成图的数字地图要求符合《广州市城市勘测信息系统技术规程》(基础地图部分)的有关标准。 野外象控点的布设 野外象控点是航测内业加密控制点和测图的依据,分别为平面控制点、高程控制点、平高控制点三种。 布设的象控点应满足下列象片条件: 1) 一般布设在航向及旁向六片或五片重叠范围内,使布设的控制点尽量公用。 2) 控制 点距象片边缘不小于 1cm(18 18 象幅 )或 cm(23 23 象幅 )。 3) 控制点距象片的各类标志不小于 1mm。 4) 控制点应选在旁向重叠中心附近, 离开方位线的距离应大于 3cm(18 18 象幅 )或 cm(23 23 象幅 )。 当旁向重叠过大而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分别布点。 因旁向重叠过小使相邻 13 航线的点不能公 用时,可分别布点,此时控制范围所裂开的垂直距离应小于 1cm,困难时应不大于 2 cm。 采用数字化测图方法成图时,要求每个立体象对内全野外布设四个平高控制点。 区域网布点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区域网内不应包括有象片重叠不合要求的航线和象对,并且不应包括有大片云影、阴影等影响内业加密建网连接的象对。 2) 无论是平面网或平高网,其航线跨度、控制点间基线数一般不超过表 规定。 区域网航线、基线要求 表 比例尺 1:500 1:1000 1:2020 航线数(条) 4~5 4~5 5~6 平高控制点间基线数(条) 4~6 6~7 6~10 高程控制点间基线数(条) 2~4 2~4 4~6 3) 当区域网用于加密平高控制点时,沿周边布设 6 个或 8个平高点。 高程控制点的跨度:1:2020 成图时,航线方向间隔 4~6条基线; 1:500、 1:1000成图的定向点高程最好采用全野外布点,若采用内业加密时,其跨度为 2~4 条基线。 4) 平面区域 网可沿周边布设 6 或 8 个平高点。 5) 不 规则区域网除按上述要求布点外,区域凸出处应加布平高点,端边加布高程点。 野外象控点选刺与测量 为保证电算加密精度,航摄前宜布设地面标志 (尽可能利用已有等级控制点 )及时联测。 标志规格见附表七。 野外选刺象控点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平面控制点必须选在影象清晰的明显地物点、接近正交的线状地物交点、地物拐角点或固定的点状地物上。 实地辩认误差应小于图上 mm。 弧形地物与阴影处不得作为刺点目标。 2) 高 程控制点应刺在局部高程变化很小的地方,狭沟、尖山顶和高程变化大的斜坡等不得选作刺点目标。 3) 平高控制点的选刺应同时满足平面和高程控制点对点位目标的要求。 4) 野 外象控点在各张相邻象片上均应清晰可见,应选择影象最清晰的一张象片作为刺点片,刺点误差和刺孔直径不得大于 mm,不得有双孔,刺偏时应换片重刺。 5) 选 刺目标时必须认真判读象片,以满足刺点目标要求为主,同时考虑满足野外象控点布设的点位要求和兼顾联测的方便,选定后打桩 (或埋石 ),并立即进行统一编号和实地绘制略图。 桩位、说明、略图和刺孔位置必须一致和确切无误。 象片正反面整饰格式见附录八。 在等级点、 标志点密度不足的地区可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布设测角中误差为 5〃的导线或导线网以及四等水准。 野外象控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角 交会点不宜作为下次发展图形 (不包括引点 )的起算点,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规定。 测角交会象控点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 交会边长 ( m) 测 角中误差 ( ″ ) 测回数 DJ6 交会点两组计算坐标较差 (图上 mm) ≤  15 2 注: M 为成图比例尺分母。 14 2) 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 表 规定。 联测象控点的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 成图比例尺 附合导线长 度 (km) 平均边长 (km) 边数 测距要求 测 角 中误差 (″ ) 方 位 角 闭合差 (″ ) 导线相对 闭合差 1:500 2 7 II 级单程 一测回 177。 15 177。 30n 1/8000 1:1000 4 8 1:2020 7 9 注: 1) n 为测站数 2)当光电测距短于上表规定的 1/3 时,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图上 mm。 象控点的平面测量 1) 为了保证加密点精度,区域网平面点以一、二、三级导线或结点网施测,导线点全区统一编号。 2) 平高全野外测图区域的平面点,以图根以上等级导线施测,图 根导线必须定向。 3) 导线设计时优先选用高等级导线,在施测时尽量使导线经过象控点。 因地形限制,导线无法附合时,可布设不多于四条边的支导线,应直接从导线上施测。 象 控点的高程测量一般应以四等以上水准点为基础,以等外水准跨线直接施测到位。 也可采用 GPS 高程拟合的方法进行施测。 数字空中三角测量是以数字影像为基础,通过计算机进行影像匹配、自动相关或人工干预等方法来完成同名像点的识别、内定向、相对定向、模型连接、控制点量测,最后由平差软件解算出像点的大地坐标。 自动数 字空中三角测量系统作业流程见图 1所示。 精度要求: 1) 、相对定向精度: 标准点残余上下视差 q 检查点残余上下视差 q 2) 、模型连接较差: 平面位置较差 s m 103 高程较差 z m f/b 103 式中: m—— 像片比例尺分母 f—— 摄影仪焦距, mm。 b—— 像片基线长度, mm。 3) 绝对定向精度: 分 类 平面位置限差 高程限差 定 向 点 0. 5m 0. 2m 检 查 点 0. 9m 0. 3m 公 共 点 1. 4m 0. 48m 15 数据准备工作 人工框标量测 自动框标量测 框标内定向 否 是 内定向精度 10UM。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