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标准上海某单位内容摘要:

静力触探分层参数表》及《静力触探测试成果图表》(附后)。 (四)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 ( 1)浅层孔隙潜水 浅层孔隙潜水主要赋存在①层杂填土( 素填土 )、 ②层粘性土、 ③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夹薄层粉砂中。 勘察期间测得场地内初见地下水埋深 ~ m,相当于标高 ~ m;静止地下水埋深 ~ m,相当于标高 ~ m,具体见下表 5。 表 5 孔号 初见水位埋深 ( m) 初见水位标高 ( m) 静止水位埋深 ( m) 静止水位标高 ( m) 地下水位变化主要受大气降水、地面蒸发及地表迳流控制。 上海潜水水位埋深,一般离地表面约 ~ ,受降雨、潮汛、地表水的影响有所变化,年平均水位埋深一般为 ~ (外省市加:地下水 13 位变化幅度为 ~ )。 设计时 浅层孔隙潜水 地下水位埋深建议按不利因素考虑, 可取 或。 ( 2)深层孔隙承压水 深层孔隙承压水主要赋存在( ④ ⑤ ⑦、⑨ )层砂质粉土、粉砂中。 本次勘察对 层进行承压水位进行了分层止水观测。 经承压水位观测孔(孔)观测,其观测结果如下表 6: 表 6 层号 孔号 观测位置( m) 承压水位埋深 ( m) 承压水位标高 ( m) 基坑围护设计时, 层承压水位埋深 建议 可按 m(实测值)计。 注:对于一、二级基坑,尚应评价承压水对基坑的影响(如未实测承压水头高度,可根据规范按高水位 3m 预估)。 土层渗透性 土层渗透系 数 表 7 层号 室内渗透系数 注水试验渗透系数 渗透系数 建议值 KV cm/s Kh cm/s K cm/s K cm/s 地下水、地基土对混凝土的腐蚀性 据调查场地周围无污染源,根据上海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08372020 第 ,( 或 根据场地地下水水质分析报告 )本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或 水质分析报告要提供对钢结构的腐蚀性)。 本场地地下水位较高,地基土在地下水之下基本呈饱和状态,场地及周 14 围无地下水污染源,根据上海市类似工程经验,当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时,地基土对混凝土也无腐蚀性。 (五)不良地质现象 经勘察本场 地无暗浜等不良地质现象。 或 (明)暗浜位于 ,呈 走向,(明)暗浜约宽 ~ m,深约 ~ m,(明)暗浜底标高 ~ m(涉及的拟建物及影响范围大小)。 (明) 暗浜具体分布状况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及有关《工程地质剖面图》 (明、暗浜多时,宜列表说明)。 (六)场地地震效应 场地抗震设计基本条件 对位于远郊低丘陵地区少数基岩或浅埋处的场地,宜布置波速测试工作以确定场地类别 根据本次勘察地层资料,按上海市《建筑抗震设计规程》( DGJ0892020)和国家标准《建 筑抗震设计规程》( GB500112020)的有关条文判别,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 7度( 或 崇明、金山为 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 或 崇明、金山为 ),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基土属软弱土,场地类别为Ⅳ类。 液化判别 经本次勘察,场地浅层 15(20)m范围未发现成层饱和砂质粉土和砂土,不存在液化土层,可不考虑地基土液化问题。 或 经勘察揭露,拟建场地浅层 15(20)m深度范围内存在第② 3(③ ④ ⑤ 2)层饱和砂质粉土(粉砂),及③ 2(④ ⑤ 2)层饱和砂质粉土(粉砂),按 15 上海市工程建 设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DGJ08372020)的有关规定,采用标准贯入试验标贯击数 (静力触探试验比贯入阻力) 单孔判别,本场地在抗震设防烈度为 7度时,第② 3(③ ④ ⑤ 2)层饱和砂质粉土 (粉砂) 和③ 2(④ ⑤ 2)层饱和砂质粉土 (粉砂) 为不液化土层,综合判别本场地为不液化场地,所以可不考虑地基土液化问题,液化判别结果见表 ~表 或 经勘察揭露,拟建场地浅层 15(20)m深度范围内存在第② 3(③ ④ ⑤ 2)层饱和砂质粉土 (粉砂) ,及③ 2(④ ⑤ 2)层饱和砂质粉土 (粉砂) ,按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DGJ08372020)的有关规定,采用标准贯入试验标贯击数 (静力触探试验比贯入阻力) 单孔判别,本场地在抗震设防烈度为 7度时,第② 3(③ ④ ⑤ 2)层饱和砂质粉土 (粉砂) 和③ 2(④ ⑤ 2)层饱和砂质粉土 (粉砂) 为 液化土层,液化深度 ~ m,液化指数 Ile= ~ ,平均 ;液化强度比 Fle= ~ ,平均 ,综合判别本场地 平均液化等级为 液化等级。 液化判别结果见表 ~表 : (注:对于液化土层,尚应分析主要液化段,以便为抗液化处理提供依据) ( 1)天然地基(基础埋深 5m)为 15m。 ( 2)桩基、沉降控制复合桩基及天然地基(基础埋深 5m)时,当深度 20m 初判有液化土层时,液化判别深度加深到 20m。 表 8 孔 号 层号 试验点深度 (m) 粘粒 含量 ρ c(%) 实测标贯击数 N(击 ) 临界标贯击数 Ncr(击 ) 液化否 液化 强度比 Flei 计算 厚度 di(m) 权函数 Wi (1/m) 液化 指数 Ilei Fle= ∑ Ilei= 注: 1 按单孔标贯击数 N值判别 2 地下水位埋深 dw: (m) 16 表 9 孔号 层号 实测深度 (m) 比贯入阻力Ps(MPa) 粘粒 含量ρ c(%) 临界 Pscr (MPa) 液化否 液化 强度比Flei 计算厚度di(m) 权函数 Wi(1/m) 液化指数 Ilei Fle= ∑ Ilei= 注: 1 按单孔静探 比贯入阻力 Ps值判别 2 地下水位埋深 dw: (m) 3 粘粒含量ρ c取相应深度段内场地平均ρ c值 (或邻近取土标贯孔相应深度段内ρ c值) 抗震有利、不利地段划分 经本次勘察,浅部分布的小范围明浜、暗浜经地基处理消除其不利影响后,一般不会影响工程建设,上海地区 20 m 以内浅部土层一般等效剪切波速 Vse> 90m/s,在抗震设防烈度为 6度区,不会产生震陷,故本场地为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 或经本次勘察,拟建场地无液化土层分布,其浅部分布的小范围 (明浜、)暗浜经地基处理消除其不利影响后,一般不会影响工程建设,上海地区 20 m以内浅部土层一般等效剪切波速 Vse> 90m/s,在抗震设防烈度为 7度区,不会产生震陷,故本场地为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 或 经勘察本场地有大面积(明浜、)暗浜(液化土层、河道岸坡)分布,拟建场地为抗震不利地段。 三、地基土分析与评价 (一)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据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本场地属稳定场地,适宜建造本工程各类建(构)筑物。 (二)天然地基 天然地基持力层的选择 17 ( 1)第① 1层杂填土 和① 2层浜填土 , 呈 松散 或流塑状态 ,土质差,不得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 ( 2)第② 1层褐黄色粉质粘土, 塑, 压缩性,一般厚度 ~ m,平均 m,层底标高 + ~ + m,天然含水量 ~ %,平均 %,孔隙比 ~ ,平均 ,静探 Ps值 ~ MPa,平均 MPa,该层一般可作为本工程小型辅助建筑的天然地基持力层。 该层具有上硬下软的特点,随深度增加逐渐变软,因此建议基础尽量浅埋,根据第② 1层层顶平均埋深 m,建议 基础砌置深度 m,相当于标高 m,若遇浜土或较深填土,须进行换垫法处理。 ( 3)第② 2层灰黄色粉质粘土, 塑, 压缩性,一般厚度 ~ m,平均 m,层底标高 + ~ + m,天然含水量 ~ %,平均 %,孔隙比 ~ ,平均 ,静探 Ps 值 ~ MPa,平均 MPa,为本工程小型辅助建筑的天然地基下卧层,主要压缩层。 ( 4)第③层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与第④层灰色淤泥质粘土为天然地基软弱下卧层,主要压缩层。 说明:对建筑规模大(主体建筑为天然地基)、且持力层层面起伏较大的工程宜分区或按拟建物提供基础埋深(砌置标高)。 天然地基承载力 天然地基承载力设计值、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参见表 4 下表根据本工程土层条件提供基础埋深 m、不同基础 型式及不同基础尺寸的第②层天然地基承载力,未 (已) 考虑软弱下卧层强度影响,供设计参考见表 11: 表 11 基础型式 基础埋深( m) 基础尺寸( m) 地下水埋深 ( m) 基础 持力层 地基承载力 ( KPa) 备注 设计值 fd 特征值 fa 条形基础 ② 18 矩形基础 ② 在实际使用时,设计应根据 拟建物的不同基础型式、基础埋深及不同基础尺寸等因素并酌情考虑软弱下卧层强度影响自行计算,同时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要求。 天然地基沉降估算 ( 1)天然地基沉降估算参数 天然地基沉降估算时,可采用《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参数表》或《土层压缩曲线图表》(附后)表中 ~ ~。 ( 2)天然地基沉降估算 拟建物最终沉降量按上海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DGJ08372020) 式,假设拟建物每层荷重 KPa(或柱网间距 m),地下水埋深 米,结果见表 12: 表 12 拟建物类型 计算孔号 基础型式 基础长度(m) 基础宽度(m) 基础埋深(m) 面积系数(ω ) 附加 压力(kPa) 持力层 压缩层 厚度 (m) 沉降量 (mm) 经以上沉降估算,本工程 拟建物采用天然地基,沉降可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 或 经以上沉降估算,本工程 拟建物采用天然地基,沉降虽可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但沉降量偏大,如 对拟建物沉降要求较高时,建议采用沉降控制复合桩基 或 桩基。 或 经以上沉降估算,本工程 拟建物采用天然地基,沉降不能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建议采用沉降控制复合桩基 或 桩基。 地基处理 天然地基部分按需要可增写第 4 部分 ( 1)地基处理的必要性分析 19 ( 2)地基处理的方法、地基处理设计、施工及监测方案的建议 A、一般当暗浜深度大于 3m 时,宜建议采用桩基处理。 B、当暗浜深度小于 ,宜建议换垫。 C、一般不建议注浆法。 ( 3)地基处理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特性参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