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国学课程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内容摘要:

在前期的研究中, 针对不同内容的古诗文,我们探索出了六种古诗文教学 的范式, 在后续的“ 少儿 国学” 课堂教学 中,我们 可以此为 切入点 , 鼓励教师 建构其他类型的国学经典 教学 范式 , 力求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角度设计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诵读方法指导和自学方法的指导,重视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应用能力、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提升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和能力。 我们探索 课型范式 ,但是又不拘泥于 范式 ,而是鼓励教师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能不断突破,不断创新,从而使 国学的课堂 呈现出 “灵动、开放”的勃勃 生机。 ( 2)变革教学方式 我们将逐步 形成具有龙小特征的 观课、评课标准, 加强 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的有机关联,推进交往互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 运用多种教学技术, 尤其要运用信息教学技术, 尝试“ e”学习,“翻转课堂”,建成“国学学习检测一体化的网络平台”。 ,形成创意活动体系 我们打通了课内课外的壁垒,以 四大“国学风情区”为阵地, 精心建构“国学”专题学习 与活动 , 形成创意活动体系, 注重精英培养与群体培养 双线的并重交叉进行。 ( 1)吟诵小课(必选)。 利用周一至周五的上午 10: 55— 11: 15 这段时间,专门安排经典文化吟诵小课,各班按照自编的 校本教材 ,利用吟、唱、画等多种手段 使之成为全校学生诵读、记忆、欣赏 国学经典 和 尝试 创 作 的主阵地。 ( 2)馨竹之声(必选)。 以“馨竹电视台”为舞台 阵地,在每周五中午的 12:3012:50,开展面向全校师生的互动式的国学特色课堂展示和学习,以月为时间单位系列策划: 第一周和第二周 —— 国学讲座 ,由语文教师轮流担纲,内容上将“三字经”“弟子规”等专著学习和“国学大家”“诗词流派”“创作指导”等国学常识结合,带着全校学生展开国学文化的探究之旅。 第三周 —— 古韵新唱, 由一位语文教师和一位音乐教师带着学生主持、学生演员指导全校师生吟唱国学经典篇章,含有吟咏、常州吟诵及谷建芬创作的古诗新唱因子,统领全校学生对这一星期学过的诗文进行集体的吟诵复习,吟唱结合,着力于吟诵技巧的真正落实和达到有感情背诵的目标。 小主持的诵读和吟唱是摇头晃脑,古韵十足,全校同学更是群情响应,一时间校园里,让学生在上下互动,诗声朗朗,乐声飘扬中感受经典文化的自然美、社会美 4 和艺术美。 第四周 —— 创作交流 , 这是孩子们“厚积薄发”的时刻。 大家围绕一个主题,用诗意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 低中年级的孩子年纪小,他们 就写儿童诗,高年级的同学写格律诗,让孩子们品尝实践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记录下他们一路成长的足迹。 ( 3)情趣社团(限选)。 亲近母语训练营 —— 在年级校本课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走班学习,深入领略国学文化的魅力 ; 馨竹诗联社 ——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满园春”继续加强我校“馨竹诗社”这一国学课程实施的一块主阵地建设。 加大以谢孝宠、陆士伟等市楹联专家、诗词名家的日常辅导频度,进一步加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国学知识的深度以及活动的丰富度, 激发社员学经典,用经典,创经典的热情,也带动全校同学学习的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