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总结]庐山实习报告内容摘要:

应地质构造,与地层走向一致,谷底宽浅,其间多发育一、二级谷阶或平台,形态保存较好,谷地里普遍覆盖第四纪堆积物,属于庐山抬升前的老谷地。 西谷、东谷、大校场谷地、仰天坪以及七里冲 青莲寺谷地均属于宽谷。 宽谷主要是在地势比较低缓、地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形成 的。 因此,在宽谷形成之时 庐山比现在低矮。 B、 谷中谷 :这是第四纪抬升山体中河谷常有的地貌形态。 其地貌空间形态是宽谷中发育有 V 型谷地,河床底部纵剖面上两者相接处便是溯源侵蚀的旋回裂点,代表了山体第一次抬升后河谷溯源侵蚀切割山体的最高、最内部位;在裂点下的河谷横剖面上,两者的交汇处便形成谷肩。 如大校场谷地出口处的谷中谷、王家坡一带的谷中谷、东谷庐山大厦一带的谷中谷等等。 C、 峡谷 :第四纪地壳上升,河流强烈下 切,溯源侵蚀的产物。 谷地庐山实习报告 17 深切,谷地陡峭,有的呈阶梯状。 发育多级瀑布和裂点,显示幼年河谷的特征。 如庐山垅谷地、石门涧谷地、三叠泉谷地。 D、 旋回裂点 :是庐山第四纪山体上升,山麓河流的基准面相对下降,山间河流复活溯源侵蚀河床下切形成。 间歇性的地壳抬升可形成不同期次的裂点,统一期的轮回裂点在山体谷地中发育高度大致相当,如代表庐山最早胎生的最早裂点像东谷裂点、大校场裂点等的海拔高度都是 1000 米左右,代表了庐山这一带的抬升高度。 E、 构造裂点 :是河谷下切中遇到横截河谷的断裂或节理密集带造成的裂点,由于此种裂点 波折落差大常形成瀑布叠水,如乌龙潭瀑布、三叠泉瀑布、王家坡双瀑等。 王家坡碧龙潭在王家坡向斜北西翼,宽 27m,高差 13m,为节理密集带,河流下切剥蚀,因在裂点上下方侵蚀速度不同,下部较快形成陡坎。 量得地层产状为 135∠ 25,一组节理产状为 30∠ 80。 黄龙潭和乌龙潭处发育垂直于河床方向 的横向张节理, 陡坎下部节理密集,上部稀疏,下部比上部侵蚀迅速。 陡坎落差 23m。 构造回旋示 意图 上述河谷特征说明: ,主要是在地势比较低缓,地壳相对稳定庐山实习报告 18 的条件下形成的。 表明宽谷形成时,庐 山比目前低矮。 ,是地壳强烈上升引起的河流侵蚀而形成的。 它表明在宽谷发育之后,庐山曾发生强烈抬升。 ,反映庐山山体上升量向东北方向变小。 ⑫、 下面来看一下具体的 实 例 : A、 西谷谷地地貌 西谷分为上、中、下游, 上有是源头至芦林大坝;中游是芦林大坝至发电站大坝;下游是发电站大坝至石门涧。 ⑪特点:上游:谷底宽广平坦,有大片人家和田地分布 ⑫成因:庐山曾在第四纪更新世发生过三次巨大的抬升运动,庐山在抬升以前,河流就已经塑造了较宽广的谷底,后来由 于山体强烈抬升,河流急剧下切溯源侵蚀。 第一次强烈的抬升 发生在早更新世, 鄱阳湖水溯源侵蚀 直到 芦林大坝,在芦林大坝处形成一裂点,造成芦林大坝两侧地形的差异;第一次强烈的地势抬升作用,鄱阳湖水系继续向上溯源侵蚀直到发电站大坝,在发电站大坝处形成一裂点 ;第三次强烈的地势抬升作用使鄱阳湖水系溯源侵蚀到石门涧,在此处形成峡谷。 三次强烈的抬升运动,其时间发生的先后,使整个山谷呈现出上游宽广,下游狭窄陡峭的地形,谷地形成年龄上游老,下游新。 B、黄龙潭 庐山实习报告 19 ⑪、特点:岩层呈水平状 ,层层叠叠,垂直节理明显 ⑫、原因:黄龙潭沟谷 发生在虎背岭的轴(核)部,底层接近水平,岩性软弱,被流水侵蚀过后,岩性变化大的地方形成陡砍,岩性较软的部分被外力侵蚀殆尽。 当然在形成初期也有垂直方向的节理,但由于长期流水垂直向下侵蚀,把垂直岩层侵蚀完了。 C、乌龙潭 ⑪特征:没有水平的岩层 ⑫成因:横切虎背岭,与黄龙潭方向斜交,所以看不到水平地层。 ⑬之所以会形成潭,主要是由于河流的下蚀作用。 D、锦绣谷 锦绣谷 位于虎背岭的轴部, 岩性软弱,河流沿轴部常年侵蚀,形成锦绣谷,也就是西谷的上游。 庐山实习报告 20 锦绣谷两翼岩层为水平状,两边有宝塔状地形,垂直节理发育,主要是 由于外力的侵蚀,保留了原有的岩性较坚硬的砂岩。 E、 锦绣谷天桥 河流沿锦绣谷轴部侵蚀时,下部岩层先被侵蚀掉,加之垂直节理发育形成了天桥。 天桥本连接在一起,后因雷电天气,被劈断。 冰川地貌 庐山及其外围地区是否发生过冰期作用,目前还存在着分歧。 现在据李四光教授在庐山地区研究所提出来的第四纪冰川和冰川地貌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据冰川作用遗迹,李四光确定庐山在第四纪曾发生过三次冰川作用,并划分为三次冰期:即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和庐山冰期。 鄱阳湖冰期 :时间最早 Q1,冰川到达山下,冰川作用遗迹因受长期破坏而保留无几。 先期冰碛现在在姑塘镇东北湖滨残存,该期冰碛物为坚硬的 绛色泥砾,湿热化程度很深。 大姑冰期 :时间 Q2,也到达山麓,形成冰汛。 此期的冰碛物为结实的赭色湿热化程度较前者浅,李四光认为,目前山下的冰碛物主要为大姑时期的产物。 庐山冰期 :时间为 Q3,这次冰川活动范围较小,仅限于东北山上数处,在王家坡谷地留有前碛 三、四道,裁缝岭侧碛、大坳冰斗等。 此期冰碛物为橙色,疏松,其上覆以黄褐色土。 ⑪ 、 冰蚀地貌 庐山冰蚀地貌 分布在山上,集中在山北,主要有大坳冰斗、五乳 冰斗;庐山实习报告 21 王家坡 U 谷、大校场 U 谷及七里冲 U 谷;窖洼、东谷、西谷等储水的冰窖;另外还有白石嘴一带的羊背石等。 下面看一些具体的实例: A、 王家坡 U 形谷 以李四光为代表 的学者认为,在第四纪冰川,有大块冰川下滑,占据以前河谷,由于冰川对河谷不断地拔蚀和磨蚀,使谷底呈现 U 字型。 证据:在王家坡对面有大坳冰斗,四壁陡峭,形式威仪 ;在王家坡谷底发现大片鹅卵石,为冰碛物,另外有中碛垅、侧碛垅、中碛堤等地貌。 B、 芦林湖(冰窖) 冰窖,由冰斗发育而来,三面环山,窖口初期由于冰渍物的堆积形成冰坎,拦截上游来水,后来会被侵蚀掉。 李四光先生 考证芦林湖就是一个冰窖,以前的冰坎处修建了坝体。 另外典型冰窖还有 东谷、西谷、天花井、窑洼。 C、 如琴湖( U 形谷) 在山地区域,当 冰川 占据以前的河谷或山谷后,由于冰川对底床和谷壁不断进行拨蚀和磨蚀,同时两岸山坡岩石经寒冻 风化 作用不断破碎,并崩落后退,使原来的谷地 被改造成横剖面呈 抛物线 形状,这样更有效地排泄冰体。 D、 含鄱口 刃脊,冰斗后壁不断被雪侵蚀,向后逐渐退缩,当两个相邻的冰斗都向后发育,就会在它们的同一侧的山体不断变窄,形成如刀背的庐山实习报告 22 山脊。 含鄱口处的刃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⑫ 、 冰碛地貌 广泛分布于山下,主要有大姑冰期冰川堆积而成,庐山冰期冰碛地貌限于山上。 分类:前碛和侧碛 实例: A、 飞来石(冰桌,含砾石英砂岩) a 特征: 一块巨石置于另一块之 上,巨石棱角分明,成分非所在地所有,形似飞来。 b、 成因: ①冰川作用说:流水搬运能力有限,形成石块棱角不分明,而冰川搬运能力大、高、远。 ②反冰川说观点: ,冰川发育规模小,搬运能力小。 U 形谷。 、扰动作用不明显。 、冻融作用形成。 e、飞来石所在地下层有深厚的网纹红土,如果是冰川作用,下层网纹红土应该被刨蚀殆尽。 庐山水系及其演变 庐山实习报告 23 ⑪ 、 水系的形态 在构造和地质作用等其他原因共同影响下,河流流向与构造走向一致,两者相互平行,为北 东 — 南西向,少数河流流向与构造垂直,作南东 — 北西向。 ⑫ 、 河流袭夺 A、 锦绣谷袭夺西谷 :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南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附近被向西流的锦绣谷袭夺。 证据是: :风口段河谷是西谷自然延伸部分,谷内堆积物又与西谷相似,保持着棕红色 — 棕黄色砂砾层及棕红色网纹红土风化壳。 :在裂点 (天桥 )以上为宽谷 (西谷 ),以下为峡谷(锦绣谷 )。 袭夺时代为晚更新世之后。 理由是:第一,裂点上溯不远;第二,西谷内由晚更新统棕黄色堆积物所覆盖的谷底未受明显的破坏。 B、 河流袭夺原因分析: 庐山 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已发育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庐山实习报告 24 软弱岩层发育和沿岩层走向 (作北东向或南西向 )流动。 当山体上升后,新出现的东西向或南东向河流溯源侵蚀,由于它的流程短和纵比降大,所以不论下切或溯源侵蚀的速度均大于老河流,因此袭夺了东北流或西南流向的古老河流。 ㈢、 庐山的土壤概况 土壤 的类型与分布规律 庐山地区受到湿润的东亚季风控制,具有山地垂直性地带气候特征,同时在生物、地形、母质、时间与人为活动的共同作用之下,庐山土壤的分布也呈现出 垂直地带性 的特点。 庐山土壤垂直分带示意图 红壤 广泛分布于山麓地带。 水分较好的地形情况下发育黄壤。 随海拔增高,气温降低,降水增多,湿度增大,在常绿阔叶林下发育为 山地黄壤。 在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发育为 山地黄棕壤。 在落叶阔叶林下发育为 山地棕壤。 在一些山峰(如大汉阳峰、五老峰)的顶部,因风速过大或人为破坏,植被为茂盛的草类,发育着 山地草甸土。 个别地方(如仰天坪)地势平缓,局部排水不成,尚有一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