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市规划原理自考重点工程造价管理内容摘要:

主要运输方式。 60. 连续运输效率高,节约用地,并可节约运输费用和时间,但建设投资高,灵活性小。 61. 为减少和避免工业对城市的污染,在城市中布置工业用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减少有害气体对城市的污染、防止废水污染、防止工业废渣污染、防止噪声干扰。 62. 工业协作的几个方面:产品、原料的相互协作;副产品及废渣回收利用的写作;生产技术的协作;厂外工程协作;动力设施的协作;备料车间及辅助设施的协作;地方工业部门的协作;厂前建筑的协作。 63. 工业区的组成:生产 厂房;仓库;动力及市政设施;维修与辅助企业;综合利用和加工工业;运输设施;厂区公共服务设施;科学实验中心;卫生防护带。 64. 工业的分类:按工业性质可分为冶金工业、电力工业、燃料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等。 65. 按环境污染可分为:隔离工业、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一般工业等。 66. 工业用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一般以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15%25%为宜;但拥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中小工矿城市,其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可大于 25%。 67. 工业在城市中位置 的一般原则:有足够的用地面积;用地基本符合工业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减少开扩费用,又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能解决给排水问题、职工的居住用地应分布在卫生条件较好的地段上,尽量靠近工业区,并有方便的交通联系、工业区和城市各部分,在各个发展阶段中,应保持紧凑集中,互不妨碍,并充分注意节约用地、相关企业之间应取得较好的联系,开展必要的协作,考虑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市内运输。 68. 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可以根据生产的卫生级别、货运量及用地规模,分为三种情况:布置在远离城区的工业、城市边缘的工业和布置在城市内和居住区内的工 业。 69. 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形式:布置在远离城市和与城市保持一定距离的工业;布置在城市边缘的工业区;布置在城市内和居住区内的工业。 7 70. 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位置,一般有三种布置形式:一是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平行布置,这种布置方式的优点是:工业区和居住区相应呈带型发展,互不干扰,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关系良好。 另一类是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垂直布置,这种布置方式的优点是:工人上下班不为工业区内铁路线索隔断;热电站、热加工车间及排出有害物质的车间离居住区远一些,不排出有害物质的车间可离居住区近一些,这样可以减少 防护带宽度,节省建设费用。 第三种是混合布置方式,它既有平行布置的优点,也具有垂直布置得长处,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形式。 71. 工业区在城市总体布局中有如下几种布置方式:工业区包围城市、工业区于其他用地成交叉布置、组团式布置、群体组合式布置。 72. 工业用地布局对城市用地形态的影响:工业地带、组合城市、多功能综合区和带形城市。 73. 旧城工业布局存在的问题:工厂用地面积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缺乏必要的运输条件;居住区与工程混杂;工程的仓库、堆场不足;工厂布局混乱,缺乏生产上的统一安排,形成小而全、大而全的局面;有些工厂的厂房利用一般民房或临时建筑,不合生产要求,影响生产和安全。 74. 旧城工业布局调整的原则:旧城工业布局调整涉及因素非常复杂,一般应注意:发展生产,充分利用与逐步改造相结合;专业化生产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工业改造必须减少生产对环境的污染;街道工厂的调整地点,要便于居民参加生产劳动,对外迁工厂的工人居住区和服务设施,必须妥善安排。 75. 旧城工业改造布局调整的一般措施:留:原有的工厂,厂房设备好,位于交通方便、市政设施齐全的地段,而且对周围的环境没有影响,可以保留,允许就地扩建;改:包括改变生产 性质、改革工艺和生产技术两方面;并:规模小、车间分散的工厂可适当合并,以改善技术设备,提高生产率。 迁:凡在生产过程中,对周围环境有严重污染,又不易治理,或有易燃、易爆的工厂,应尽可能前往远郊;厂区用地狭小、设备差、生产无发展余地,或厂房位置妨碍尘世重要工程建设的工厂应迁建;运输量大,在城区内无法修建必要的运输设施的工厂,亦可根据情况迁建。 76. 对具有一定基础的旧工业区的改建,一般考虑以下几个问题:适当扩大用地、改善运输条件、改善环境卫生,减少环境污染。 77. 公共用地按使用性质分类可分为八类:行政办公 类、商业金融业类、文化娱乐类、体育类、医疗卫生类、大专院校、科研设计类、文物古迹类、其他类。 78. 按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可分为三类:市级;居住区级;小区级。 79. 按照公共设施所属机构的性质及其服务范围,可以分为非地方性公共设施与地方性公共设施。 80. 确定公共设施指标的影响因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生活方式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的布局结构、社区建设与发展。 81. 城市公共设施指标确定的方法有以下三种:按照人口增减情况,通过计算来确定;根据各专业系统和有关部门的规定来确定;根据地方的特殊需要,通过调 研,按需确定。 82. 公共设施分布规划要考虑以下方面:公共设施项目要合理的配置、公共设施要按照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公共设施的分布要结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虑;根据公共设施本身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布置;公共设施布置要考虑城市景观组织的要求;公共设施的分布要考虑合理的建设顺序,并留有余地;公共设施的布置要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础。 83. 全市性公共中心的主旨与布置应考虑以下方面:按照城市的性质与规模,组合功能于空间环境;组织中心地区的交通;城市公共中心的内容与建设标准要与城市的发展目标 相适应;慎重对待城市传统商业中心;创建优美的公共中心景观环境。 84. 从城市的卫生安全角度,仓库可按储存货物的性质及设备特征分为:一般性综合仓库;特种仓库。 85. 从城市使用的角度,可按仓库的职能分为:储备仓库;转运仓库;供应仓库;收购仓库。 86. 仓储用地布置的一般原则:满足仓储用地的一般技术要求;有利于交通运输;有利建设、有利经营使用;节约用地,但有一定发展余地;沿河布置仓库时,必须留出岸线,照顾城市居民生活、游憩利用河(海)岸线的需要;注意城市环境保护,防止污染,保证城市安全,应满足有关卫生、安 全方面的要求。 87. 影响仓库用地规模的因素:城市规模与发展战略;城市粗藏货物的特点、性质;国家经济力量与人8 民生活水平;仓库建筑在城市的布置与楼层比例。 88. 仓库用地规模的估算考虑的内容为: ; 的年周转次数,估算所需的仓容吨位; ,计算出仓库用地及堆场用地面积。 89. 城市绿地是用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的功能与用途的场地。 90. 城市绿地的功能与作用:提 高城市自然生态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包括防治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改善城市气候环境、减弱噪声强度);提高城市生活质量,调适环境心理;增加城市地景的美学效果;增加城市经济效益;有利于城市防灾。 91. 城市绿地就其所有权归属方面,基本可以分为:公共性绿地;专用性绿地;私有性绿地。 92. 较为长期沿用的是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共绿地;专用绿地;居住区绿地;街道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游览区绿地等六类。 93. 绿地分6大类,11中类和10小类。 94. 绿地大类用地主要是:公园;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居住绿地;附属绿 地;生态景观绿地。 95. 城市绿地的指标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三项指标。 96. 城市绿地规划布置的原则:城市的园林绿地是城市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城市绿地系统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本底系统;城市绿地的规划布置要构筑城乡一体,并连接区域的关联环境,进行各种功能绿地的合理分布,为城市多样的生活活动提供场所;城市绿地规划与布置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考虑绿地的功用要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城市绿地的规划形态,要结合城市用地自然条件的分析,因地制宜的使各项功能绿地的分布各得其所;城市绿地规划与布置要作为 城市尽管环境构筑的基本要素材、构件和手段,充分利用城市的山水林木等的自然基础,通过绿化、建筑和自然地理特征的有机结合,塑造具有美学价值的城市景观。 97. 城市绿地的规划布置:构筑城乡一体的生态大绿化环境;建构城市开敞空间系统;城市绿地系统构成;防护绿地与生态绿地。 98. 开敞空间:任何围合或是不围合的用地,其中没有建筑物,或者少于1/10的用地有建筑物,而剩余用地用作公园或娱乐场所,或者是堆放废弃物,或者不被利用的地域。 99.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城市地域内分布的不同功能、规模、形态和位置的绿化场地的 系统化组构。 100. 城市绿地系统的构成,包含: ; ; 构成。 101. 绿地形态要素主要有:点状绿地;带状绿地;楔形绿地;环状绿地。 102. 郊区的功能: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城市设施提供分布空间;为市区供应农副产品;作为市民的游谢基地;接纳市区疏解的人口;协同市区发展经济。 103. 郊区规划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确定郊区的范围与界限;安排事宜在郊区建设的城市设施和工程项目;副食品生产用地规划;乡镇工业区规划;郊区居民点规划;道路网规划。 104. 影响郊区范围确定的因素有:城市总体发展的要求;城市现状与自然条件的限制;城市性质、布局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副食品供应的需要。 第五章 城市发展战略 1. 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2. 国土规划:泛指有关国家土地的规划行为。 3. 土地用途分区和控制指标的确立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 4. 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用地规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 区域规划是根据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计划及设想,对一定地区范围内,在综合分析评价各种自然、技术 经济因素和条件的基础上,作出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综合安排,主要包括资源综合开发和区域发展方向,合理配置工业和城镇居民点,安排区域性交通、能源、水利、园林、9 休疗养、旅游、环境保护等各项区域服务性工程设施。 6. 区域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深化,空间布局、物质基础的落实。 7. 城镇体系的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 8. 全国、省、市都应研究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9.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般包括城市的基本状况、地位、优势、潜力和制约因素的分析,确立城市的发展目标,制定城市发展的规划 以及实现规划目标的主要对策和措施等。 10. 城市、经济发展主要的指标有: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城市的基础设施、环境指标;人均绿地面积等。 11. 城市总体规划应该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将其战略目标在城市物质空间上加以落实、具体化。 12. 规划纲要要经城市人民政府同意后,作为编制城市规划的依据。 主要内容有: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发展条件,原则确定成是发展目标;论证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 步意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