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镇重点工作观摩总结会上的讲话内容摘要:

镇陈良甫、马山口镇王建平及时到县委群工部,对涉及本镇的信访问题,讲了调解情况及下步工作打算,我要求办公室对几位同志作了通报表扬。 为什么要通报表扬。 要通过这个通报表扬进一步提醒大家,信访工作大意不得,松懈不得。 抓紧了,抓具体了,群众的问题就 解决了,就不会日积月累;松懈了,大意了,问题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棘手,越来越不好解决了。 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利益矛盾问题不是在减少,而是越来越突出,各级负责同志要深入研究和把握新时期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升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改善民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第一需求。 群众也是我们的“考官”,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关系到我们的执政基础。 改革开放的制度设计是“共同富裕”,公共服务城乡差距较大,是一个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必须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我们各项工作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着力抓好。 民生不是一句空话,一定要明白该做啥,能做啥,每年都要为群众办一些实事和好事。 着力工作落实抓住了我们工作作风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一做胜过百句说”。 文山没搬走、会海没填平,有时间开会、无时间落实,说的多、做的差,这样的话,我们永远实现不了“弯道超车”、后发快进。 孟子《为学》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水滴可穿石,绳锯能断木,真做了,有些事不象我们想象的那么难;不做,再容易的事也很难。 希望在做的每一位同志,都要少说虚话,多干实事,务实重干,抓 铁有痕。 第二,关键要落实“三条指示”。 李文慧书记对内乡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提出了三条指示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一是争当南阳跨越发展的第一梯队,二是把县城建设成为宜居的山水文化名城,三是打造特色产业基地。 一是争当南阳跨越发展的第一梯队。 争当南阳跨越发展的第一梯队,是责任,是目标,是鼓励,是压力,是李书记对我们“三个三年”目标的肯定。 我们提出,在 20202020年已经基本完成三年决战出洼地的基础上,再利用三年的功夫,三年提速登台阶,冲进南阳市的第二方阵;然后再利用三年时间,即在“十二五”末,三 年决胜上水平,冲刺南阳市第一方阵。 李文慧书记要求我们争当南阳跨越发展的第一梯队,是要求我们为南阳跨越发展做出贡献。 李书记要求的标准比我们自己定的高,因为前提是南阳跨越发展态势下的第一梯队。 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志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二是建设宜居的山水文化名城。 我们原来宛西副中心城市的定位,是南阳城市发展整体规划中提出的,这次李书记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能否把县城打造成为宜居的山水文化名城,我们有基础,有差距,有潜力。 我们的基础是什么。 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有宝天曼为代表的良好生态屏障,县城靠山亲水的优势十分明 显;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很多人记得内乡是从内乡县衙开始的,卢展工书记也多次引用内乡县衙的几幅名联。 怎样认识差距。 一方面,城镇化的产业支撑能力弱。 内乡城镇化率为 %,南阳平均 %,河南平均 %,西峡 %,淅川 %。 西峡城镇化排西三县之首,因为其工业化水平是西三县之首。 另一方面,我们城镇基础设施不到位,供水、供电、环境维护都存在薄弱环节,需要我们逐步补上欠账。 怎样发挥潜力。 新城不是凭空建起来的,要靠产业。 潜力在湍东新区工业的快速发展。 一个地方的工业滑下去,只要三到五年时间;同样,一个地方工业崛起,三到五年也可以创造奇迹。 按近两年的速度,如果真的实现了三到五年内乡工业赶上淅川,肯定会带起一座新城。 新城也不是说出来的,需要我们的精雕细琢,只有这样,宜居的山水文化名城才可实现。 三是建设特色产业基地。 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要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必须在“特”字上做文章。 善于在把握全局中打造特色,在扬长避短中培育特色,在资源整合中形成特色,在差异发展中突出特色,发挥特色优势,打造特 色产品,培育特色品牌,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靠特色出彩,靠特色取胜。 工业发展要着力打造四个基地:全国有影响的汽车零部件基地、建筑装饰材料基地、林草浆纸印刷包装一体化基地、生猪研(科研)育(繁育)养(饲养)加工一体化基地。 通过发展基地型经济,实现工业经济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发展。 第三,关键要推进“三区建设”。 一是特色农业园区。 农业要提高效益,关键在特色,关键在规模化、标准化,关键在打造特色农业园区。 具体到我县来讲,一方面,要巩固提升一批,即:以十万亩油桃为核心的特色鲜果示范区、集约化规模化养猪示范区、 优质薄壳核桃示范区、优质烟叶示范区。 另一方面,要着力打造一批,即:粮食稳产高产示范区、节水灌溉示范区、以夏馆、七里坪、赤眉为中心的旱改水示范区。 每个乡镇都要对照特色农业园区的整体布局,找准自己的优势,明确自己的任务,把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争取项目资金,改善设施条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实现产业富乡,产业富村,产业富民。 二是产业集聚区。 “富民强县靠工业,工业强县靠产业,产业集聚靠企业,企业发展靠企业家。 ”产业集聚区建设是招商引资的平台,项目生成的摇篮,企业发展的沃土,新型工业化的桥头堡。 在产业和企业 发展上,要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培育 1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优势产业、一家年产值超 20 亿元的骨干企业、新增工业税收 1 亿元、每年新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 10 亿元、新增就业岗位 1 万个、新增城区常住人口 10 万人、年营业收入超 10 亿元的企业 10 家以上、再培育 1 至 2 家上市公司、创建 1 个中国名牌、取得 1项国家发明专利”的目标。 在产城互动建设上,路网建设,标准化厂房建设,学校等公益性工程建设步子较快,要继续完善投融资平台,加大投入,保持速度,提高水准。 另外,近期省里将对全省 180个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进行调整,发改委、产业集聚区办 公室要搞好衔接,做好调整。 三是农村新型社区。 每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