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技术贸易期末课程论文内容摘要:

从 1994年立项直到现在仍未签订合同,外方在涉及遵守我国税法等条款上不肯让步。 五. 进一步贯彻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针 项目所涉及的行业仍然多数集中在能源、电力、水利,农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以及电子、计算机软件、邮电、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在农业领域第一次出现较大规模的技术引进。 六. 民营企业开始步入技术引进的行列 “九五规划和 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 ”已经为我国跨世纪现代化建设描绘了蓝图,今年国家又出台了鼓励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的措施,使我国技术引进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 可以预期,我国技术引进工作必将有更大的发展,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 、我国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 1.重复引进现象严重。 我国的技术引进缺少总体规划,很多企业由于缺乏引进方面的经验,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引进的可行性研究,致使经常出现以下形式的重复引进:一是同种技术的多次引进,这主要发生在市场需求量急剧扩大或产品利润高的行业,如钢铁、汽车、电子电器等行业,虽然每次引进都有技术层次和水 平上的提高,但没有进一步更新,形成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二是同一水平层次的技术被国内不同地方的不同企业重复引进,很多实用而且利润高的行业就经常出现这种问题,带来了大量的浪费。 2.“重硬轻软”问题存在。 技术中的“软”是指以技术专利、工艺流程等为载体的技术引进方式,“硬”则是指以机械设备和生产线为载体的技术引进方式。 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我国长期以来都存在着“重硬轻软”的弊病,进入上个世纪 90年代以后,情况更为严重,多数企业抱着一种“偷懒”的情绪,热衷于购买“硬件”,不愿 购买“软件”,更忽视对软件”使用的培训。 这种不合理的“拿来主义”极大地减缓了引进高技术的国产化程度,对于国家经 济的发展极其不利。 3.融资环境不佳。 众所周知,引进技术需要巨额的资金,而我国的引进经费是远远不足的,甚至一些有名的大企业也很难筹措。 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只有在投资立项时企业能得到一定的拨款或贷款,整体融资环境不容乐观,这极大地抑制了企业日常生产中获取软件技术的能力,成为了引进高新技术的障碍。 4.技术引进中的人才问题被忽视。 人才是知识与技术的载体 ,可以说,技术的转移促使人才的流动又会反作用于技术转移,引导技术转移的方向。 我国目前虽然已充分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但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仍未制定出与美国硅谷相媲美的人才引进、留用的政策,特别是在一些老、少、边、山、穷地区,当地人才大量流失,急需的人才又引进不了,不得不再次掉入“重硬轻软”、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的怪圈中。 5.对技术的保护缺乏重视。 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已引进的技术缺乏保护意识,造成难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二是对技术市场的保护力度不够,缺乏公平竞争的机制。 据悉,国际名 牌公司用于全球保护知识产权的费用预算中,近 1/ 2的款项都用在中国,中国大陆的盗版、仿制行为每年给国内外知名企业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有资料表明,我国专门从事专利代理的人员极少,绝大多数企业根本从未设置相关部门统筹处理专利事务。 6.技术引进的市场开放不够,高技术引进受限制较大。 我国的技术来源国虽有 40多个,但市场的开放程度仍然不够,多数技术来源明显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少数西方发达国家。 这固然是我国技术进步所致,但却造成了过分依赖发达国家,而忽视了诸如印度这类在软件开发上居于全球领先地位 的发展中国家。 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长期受“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不愿意大量的高技术进入我国市场,使得我国在高技术引进中受到了较大的 限制。 (三) 、新经济时代我国技术引进的对策 1.正确制定高技术产业政策。 这是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