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支模及砼浇筑施工方案内容摘要:

梁,如下图,根据结构力学计算结果,本层荷载传至 梁端 荷载: R= 3/8 q l( l为计算跨度 l= ) R= 3/8 = KN 后浇带边缘 L88 考虑由 KL3 L KL4 L70及 ○17轴挡土墙共同承受 后浇带支模及砼浇筑施工方案 9 则 KL14受到 L88集中荷载为: P= 25 P= KN 因 本层为 地下二层屋面 ,上层传至荷载 R’ =0 则 独立支撑承受 荷载 N = R+ P = + = KN 该处支撑点设 两 个 C 型 槽钢 [16a 格构式支撑,该支撑允许荷载为 40~ 60KN,允许高度为 2800~ 4500mm。 该处梁底距地面为 ,高度满足要求。 N< 120KN 支撑体系安全 二、 对 L70 分析 : 板厚 h=180, L70 梁 b=300, h=650,计算跨度l=。 同理, 将该范围井字梁转化为板厚: (此将 L70 已转化为板厚) h= + +( - ) /( ) h= 则: 楼板荷载计算 :板 自重 25= 楼板 传至 L70荷载 (该处取板计算跨度为 ) : 后浇带支模及砼浇筑施工方案 10 = L70 自重 q=25( - ) = KN/m 施工 人员及设备等动荷载 : 2KN/m2 L70上 均布 线 荷载 q=板、梁恒载 +动荷载 q=++ 2 q= KN/m 则 L70均布 线 荷载 q= KN/m 本计算将 L70 看作一端固定,另一端简支的承受均布荷载的单跨梁,如下图,根据结构力学计算结果,本层荷载传至 梁端 荷载: R= 3/8 q l( l为 L70的计算跨度 l= ) R= 3/8 R= KN 后浇带边缘 L88考虑由 KL1 L70及 ○17轴挡土墙共同承受 则 L70受到 L88集中荷载为: P= 25 P= KN 因 本层为 地下二层屋面 ,上层传至荷载 R’ =0 后浇带支模及砼浇筑施工方案 11 则 独立支撑承受 荷载 N=R+P=+= 该处支撑点设一个 G型可调钢管定型竖向支撑(允许荷载 45KN,允许高度 4500mm)。 该处梁底距地面为 ,高度满足要求。 = 在支撑体系安全系数 范围内,支撑安全。 三 、 ○15轴 KL2作分析, ○15右侧 板厚 h=180, ○15左侧 板厚 h=120,KL2 b=350, h=700, KL35 b=500, h=950, 计算跨度 ll=。 计算假定: 1) ○15轴 左板标高为- , ○15轴右板标高为- , KL KL35合并为一个整体支撑加固,取其组合梁 b=500, h=(结构计算偏与安全) , 井字梁截面 ○15轴左为 250 450, ○15轴右为 300 650,将该范围井字梁转化为板厚: 则 ○15轴左 侧板厚 后浇带支模及砼浇筑施工方案 12 h= + + 2 ( - ) /( ) h= 则 ○15轴 右 侧板厚 h= + + 2( - ) /( ) h= 则: ○15轴 左 侧 楼板荷载计算 :板 自重 25= ○15轴 右 侧 楼板荷载计算 :板 自重 25= ○15轴 左 侧 楼板 传至 组合梁 荷载 (计算至左侧跨度 1/3 部位) : = ○15轴 右 侧 楼板 传至 组合梁 荷载 (计算至右侧跨度 1/3 部位) : = 组合梁 自重 q=25= KN/m 施工人员及设备等动荷载 : 2KN/m2 KL14上 均布 线 荷载 q=板、梁恒载 +动荷载 q=+ + +2( + ) q=则 组合梁 均布 线 荷载 q= KN/m 本计算将 KL14 看作一端固定, 设有两个 简支的承受均布荷载的单跨梁,如下图,根据结构力学计算结果,本层荷载传至 梁端 荷载: 后浇带支模及砼浇筑施工方案 13 R2= 3/8 q l( l为计算跨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