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电网220kv变压器保护技术规范送审稿内容摘要:

35 ms,应具有抗 220V工频干扰电压的能力; c) 用于 三相变压器 的 非电量保护 装置的 输入量不少于 15路 ,其中用于跳闸的输入量不少于 8路。 非电量应有一路经非电量保护装置延时出口,其余跳闸型非电量保护和失灵联跳采用直跳。 220kV断路器辅助保护技术要求 失灵启动技术要求 a) 失灵电流判别元件采用相电流、 零序电流和负序电流 按 “ 或 ” 逻辑构成 ; b) 外部保护跳闸接点动作,且失灵电流判别元件动作,启动失灵; c) 失灵启动出口设两时限,一时限动作 于启动失灵和解除复合电压闭锁 ,二时限动作 于失灵联跳三侧(仅用于独立 220kV断路器失灵屏不能按间隔区分失灵的情况)。 三相不一致保护技术要求 a) 当断路器某相断开,出现非 全相运行时,经设定的延时跳开三相; b) 三相不一致 由断路器位置 组合 接点启动 ,并经独立的、可整定的零序、负序电流元件闭锁。 零序和负序电流按“或”逻辑组成闭锁元件。 c) 三相不一致保护动作不起动失灵保护。 对操作箱的相关技术要求如下 两组操作电源的直流空气开关应设在操作箱所在屏(柜)内,不设两组操作电源切换回路。 操作箱应设有断路器合闸位置、跳闸位置和电源指示灯。 操作箱的防跳功能应方便利用端子接线取消。 合闸回路与跳闸位置监视的连接应便于断开,端子按合闸回路与跳闸位置监视依次排列;跳闸回路与合闸位置监视应固 定连接,端子按跳闸回路与合闸位置监视依次排列。 Q/CSG— 8 操作箱串接在跳、合闸回路中的断路器机构压力接点前后应引上端子,方便取消。 应具有合后接点和手跳接点提供给备自投装置。 出口继电器 TJR(启动失灵不启动重合)、 TJQ(启动失灵启动重合)、 TJF(不启动失灵不启动重合)、 STJ(手跳)及 SHJ(手合)的起动电压不宜低于直流额定电压的 55%,不高于 70%,启动功率不小于 5W。 启动 TJR、 TJQ、 TJF的跳闸回路不应启动 STJ。 位置继电器监视分合闸回路,满足分合闸线圈正常运行时端电压不大于额定值的 5%。 断路器跳(合)闸线圈的出口触点控制回路,必须设有串连自保持的继电器回路,保证跳(合)闸出口继电器的触点不断弧及断路器可靠跳、合闸。 对于单出口继电器,可以在出口继电器跳(合)闸触点回路串入电流自保持线圈,并满足如下要求: a) 自保持电流不应大于额定跳(合)闸电流的 50%左右,线圈压降小于额定值的 5%; b) 出口继电器的电压起动线圈与电流自保持线圈的相互极性关系正确 ; c) 电流与电压线圈间的耐压水平不低于交流 1000V、 1min的试验标准(出厂试验应为交流 2020V、1min) ; d) 电流自保持线圈 接 在出口触点与断路器 控制回路之间。 操作箱应具备以下回路: a) 与测控配合; b) 手合、手跳; c) 至合闸线圈; (当用于分相操作断路器时为分相 至合闸线圈 ) d) 至第一组跳闸线圈; (当用于分相操作断路器时为分相 至第一组跳闸线圈 ) e) 至第二组跳闸线圈; (当用于分相操作断路器时为分相 至第 二 组跳闸线圈 ) f) 跳闸位置监视回路( 1组); (当用于分相操作断路器时为 分相跳闸位置监视回路 ) g) 合 闸位置监视回路( 2组) (当用于分相操作断路器时为 分相 合 闸位置监视回路 ) h) 保护三相跳闸输入( 2组:启动失灵 TJR); i) 保护三相跳闸输入( 2组:不启动失灵 TJF); j) 压力闭锁回路; k) 防跳回路; l) 保护三跳启动失灵 接点 输出(配出口压板) ; m) 与安全自动装置配合的 断路器位置 接点; n) 手跳、三跳( TJR、 TJF) 至故障录波接点; o) 手跳至安全自动装置接点; p) 合后至安全自动装置接点; q) 事故跳闸接点; r) 断路器三相位置不一致接点;(仅用于分相操作断路器) s) 跳合闸 位置接点 ; t) 一、二组 控制回路断线 信号; u) 一、二组 电源消失 信号; v) 直流电源监视 ; w) 备用中间继电器 ; x) 电压切换回路。 (可选) 对电压切换装置的技术要 求 Q/CSG— 9 电压切换回路采用保持继电器的接点。 切换继电器同时动作信号,应采用保持继电器 接点;切换继电器回路断线或直流消失信号,应采用 隔离开关 常开接点启动的不保持继电器接点。 电压切换回路应有运行方式指示灯。 电压切换箱应具有以下回路: a) 隔离开关位置开入; b) 切换继电器同时动作信号; c) 切换继电器回路断线信号。 7 二次回路要求 双重化配置的两套保护,每套完整、独立的保护装置应能处理可能发生的所有类型的故障。 两套保护之间不应有任何电气联系,充分考虑到运行和检修时的安全性,当一套保护退出时不应影响另一套保护的运行。 双重化配置的两套保护的电流回路、电压回路、直流电源和跳闸回路相互独立。 双重 化配置的每套保护电压应分别取自电压互感器的不同绕组。 对于双母线接线的两套保护还应分别使用各自的电压切换回路。 对于电压互感器绕组不满足的情况,两套保护共用同一绕组时,仍应分别使用各自的电压切换回路。 双重化配置的每套保护电流应分别取自电流互感器的不同绕组。 双重化配置的每套保护应分别动作于断路器的一组跳闸线圈。 非双重化配置的保护出口跳闸应同时作用于断路器的两组跳闸线圈。 每套电气量保护跳闸启动高压侧失灵出口宜对应启动一套断路器失灵保护。 对于非三相机械联动的断路器,操作箱应采用分相合闸出口分别接入 断路器机构的各相合闸回路。 操作箱跳闸位置状态的监视,应串联断路器辅助动断触点后接入合闸回路,监视其完整性。 当断路器操动机构本体配置了相应的压力闭锁回路时,应取消串接在操作箱跳合闸控制回路中的压力接点。 优先使用断路器机构本体的防跳回路。 对于装置间不经附加判据直接启动跳闸的开入量,应经抗干扰继电器重动后开入;抗干扰继电器的启动功率应大于 5W,动作电压在额定直流电源电压的 55%~ 70%范围内,额定直流电源电压下动作时间为 20ms~ 35ms,应具有抗 220 V 工频电压干扰的能力。 8 对相关设备及回路 的要求 对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的要求 对电流互感器的要求 保护用电流互感器的配置及二次绕组的分配应避免出现保护死区,同时又要尽可能减轻电流互感器本身故障时所产生的影响。 220kV变压器保护宜采用 5P级电流互感器。 对电压互感器的要求。 新建或改造电压互感器时,应为双重化配置的两套保护提供不同的二次绕组。 对断路器的要求 220kV断路器应具备双跳闸线圈。 Q/CSG— 10 新建变电站采用敞开式配电装置时,主变 220kV进线、母联、分段应选用三相机械联动的断路器。 非机械联动断路器本体三相不一致保护动作时间应 在 ~ 范围内可整定;三相不一致保护动作信号应自保持,并引至端子排;三相不一致保护动作后应由不同继电器的接点分别跳断路器的两个跳闸线圈。 断路器本体应配置防跳回路。 合闸回路采用第一路直流电源。 断路器跳、合闸压力异常闭锁功能由断路器本体机构实现,应提供两套完整独立的压力低闭锁跳闸回路,其电源、继电器和二次回路应完全分开,且两组压力闭锁回路直流电源应分别与对应跳闸回路共用一组操作电源;应提供一套完整的压力低禁止合闸回路,应与合闸回路共同采用第一路直流电源。 断路器辅助触点与主触头的动作时 间差不大于 10ms。 9 屏柜设计 组屏原则 两套电气量保护各组一面屏(柜),非电气量组一面屏(柜)。 变压器保护组屏方案( A、 B、 C柜): a) 变压器保护 A屏:主、后一体化变压器保护 1+高、中压侧电压切换箱 1+中压侧操 作箱+打印机 1。 b) 变压器保护 B屏:主、后一体化变压器保护 2+高、中压侧电压切换箱 2+旁路电压切换(可选)+低压侧操作箱+打印机 2。 c) 变压器保护 C屏:非电量保护+ 高压侧断路器辅助保护(可选项) +高压侧操作箱+打印机。 变压器保护屏各装置在屏上的安装位置从上至下依次为: 电气量保护( A屏) a) 高压侧电压 切换箱( 17n)( 右 );中压侧电压切换箱( 27n)( 左 ); ( 电压切换箱采用合箱时,装置编号采用 7n,高、中压侧编号仍分别采用 17D、 27D) b) 中压侧操作箱( 24n) c) 主后一体变压器保护( 1n)。 d) 打印机 1 台。 电气量保护( B屏) a) 高压侧电压切换箱( 17n)( 右 );高压侧旁路电压切换箱( 17pn)( 左 ); b) 中压侧电压切换箱( 27n)( 右 );中压侧旁路电压切换箱( 27pn)( 左 ); c) 低压侧分支 1 操作箱( 34n)(右);低压侧分支 2 操作箱( 44n)(左)(分支 2 可选); d) 主后一体变压器保 护( 1n); e) 打印机 1 台。 注: 电压切换箱采用合箱时,装置编号采用 7n,高、中压侧编号仍分别采用 17D、 17PD、 27D、 27PD。 非电气量保护( C屏) a) 高压侧操作箱 14n; b) 变压器非电量保护装置 5n; c) 高压侧断路器辅助保护装置 8n(可选); d) 打印机。 编号原则 保护装置编号以同屏内保护装置编号不重复为原则,其定义见表 1。 Q/CSG— 11 表 1 220kV 主变保护装置编号原则 序号 装置类型 装置编号 屏端子编号 1 电气量保护 1n 1 D 2 操作箱 4n 4 D 3 高压侧操作箱 14n 14 D 4 中压侧操作箱 24n 24 D 5 低压侧 1 分支操作箱 34n 34 D 6 低压侧 2 分支操作箱 44n 44 D 7。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