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十五项核心制度内容摘要:

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 特殊病人或需跨科协同抢救的病人应及时报请医务处、护理部和业务副院长,以便组织有关科室共同进行抢救工作。 (二)对危重病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迟抢救,必须全力以赴,分秒必争,并做到严肃、认真、细致、准确,各种记录及时全面。 涉及法律纠纷的,要报告有关部门。 (三)参加危重病人抢救的医护人员必须明确分工,紧密合作,各司其职,要无条件服从主持抢救工作者的医嘱,但对抢救病人有益的建议,可提请主持抢救人员认定后用于 抢救病人。 (四)参加抢救工作的护理人员应在护士长领导下,执行主持抢救工作者的医嘱,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将医嘱执行情况和病情变化报告主持抢救者。 执行口头医嘱时应复诵一遍,并与医师核对药品后执行,防止发生差错事故。 (五)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日夜应有专人负责,对病情抢救经过及各种用药要详细交待,所用药品的空安瓿经二人核对方可弃去。 各种抢救物品、器械用后应及时清理、消毒、补充、物归原处,以备再用。 抢救房间要进行终末消毒。 (六)安排有权威的专门人员及时向病员家属或单位讲明病情及预后,并及时办理各种 签字手续,以期取得家属或单位的配合。 (七)需跨科抢救的重危病人,原则上由医务处或业务副院长领导抢救工作,并指定主持抢救工作者。 参加跨科抢救病人的各科医师应运用本科特长致力于病人的抢救工作。 (八)不参加抢救工作的医护人员不得进入抢救现场,但须做好抢救的后勤工作。 (九)抢救工作期间,药房、检验、放射或其他特检科室,应满足临床抢救工作的需要,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拒绝或推迟,后勤保障科室应保证水、电、气等供应。 手术分级分类管理审批制度 (一)一、二类手术由分管的主治医师审批(主治医师不在时,由指定高年资住院医 师审批)决定安排手术人员。 (二)三、四类手术由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审批并安排参加手术人员。 (三)使用植入介入医疗器械需所在科室主任审批签字。 (四)毁损性手术、重大特类以及新开展的手术应由科主任签署意见,报医务处登记、审查,业务院长批准。 医疗查对制度 查对制度是保证病人安全,防止差错事故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 医院工作者在工作中必须具备严肃认真的态度,思想集中,业务熟练,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无论直接或间接用于病人的各种治疗、检查 物品(如药物、敷料、器械、压缩气体,及治疗、急救和监护设备等),必须具备品名正规,标记清楚,有国家正式批准文号、出厂标记、日期、保存期限,物品外观表现符合安全要求。 凡字迹不清楚、不全面、标记不明确以及有疑问的,应禁止使用。 在使用过程中病人如有不适等反应,必须立即停用,再次进行查对工作,包括应用的一切物品,直至找出原因。 (一)手术病人查对制度 手术室接病人时,应查对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名称及部位(左右)及其标志。 手术人员手术前再次核对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 、诊断、手术部位、麻醉方法及用药。 有关人员要查无菌包内灭菌指标,手术器械是否齐全,各种用品类别、规格、质量是否合乎要求。 凡体腔或深部组织手术,要在缝合前由器械护士和巡诊护士严格核对大纱垫、纱布、线卷、器械数目是否与术前数目相符,核对无误后,方可通知手术医师关闭手术切口,严防将异物遗留体腔内。 (二)有关科室查对制度 检验科查对制度 ( 1)采取标本时,查对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检查目的。 ( 2)收集标本时,查对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联号、标本数量和质量。 ( 3)检验时 ,查对检验项目、化验单与标本是否相符。 ( 4)检验后,复核结果。 ( 5)发报告,查对科别、病房。 血库查对制度 ( 1)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两人工作时要 “ 双查双签 ” ,一人工作时要重做一次。 ( 2)发血时,要与取血人共同查对科别、病房、床号、住院号、姓名、血型、交叉试验结果、血袋号、采血日期、血液质量。 ( 3)发血后,受血者血液标本保留 24 小时,以备必要查对。 病理科查对制度 ( 1)收集标本时,查对单位、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联号、标本、固定液。 ( 2)制片时,查对编号、标本种类、临床诊断、病理 诊断。 ( 3)发报告时,复核检查项目、结果、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 放射线科查对制度 ( 1)检查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片号、部位及目的。 ( 2)发报告时,查对检查项目诊断、患者姓名、科室。 理疗科及针灸室查对制度 ( 1)各种治疗时,查对科别、病房、住院号、姓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