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饲养管理手册内容摘要:

次 /天 冬天 2—3次/天 避免 :饲料中连续使用抗生素 仔猪:尽早补料,减少母猪的负担 提前断奶:最理想是在 28—35日断奶 第四章 仔猪的饲养与管理 仔猪培育是搞好养猪生产的基础.这个阶段是猪一生中生长发育最迅速,物质代谢最旺盛.对营养不全最敏感的阶段。 仔猪培育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断奶育成率高低和断奶体重的大小,影响母猪年生产力和肥猪的出栏时间。 其目标就是尽量减少哺乳和断奶阶段的死亡率,提高育成率和断奶重,并使仔猪在断奶阶段平衡过渡。 第一节 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 哺乳仔猪培育的任务是获得最高的育成 率,最大的断奶重。 一、提高仔猪育成率的主要措施 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增加初生重和泌乳量,保证初生仔猪的营养。 加强妊娠后期母猪的饲养管理是获得较高初生重的关键。 可以在预产前十天至哺乳期,给母猪饲料中添加油脂 (如大豆磷脂 )可提高仔猪初生重,使母猪在断奶后尽早发情。 影响初生重的还有品种、杂交及胎次。 故应选择母性好,产仔多,泌乳力高的母猪。 随着母猪的老龄化,产仔数减少,死亡率增加,研究表明 6胎以上所产仔的初生重有减少的趋势。 加强分娩护理,减少分娩死亡 分娩每损失一头猪,就相当于损失 63公斤饲料。 母猪的分娩时间大部分可在 5小时内完成,分娩时间越长,发生死亡的比率就越高。 故母猪分娩时应尽量避免惊扰,如分娩间距在 30分钟就必须助产了。 断牙齿,编耳号,断尾及注射铁钴针可以在 2—3日龄进行,以免初生仔猪因疼痛吸食不好初乳。 尽早吃上初乳,增强机体免疫力,并帮助仔猪固定奶头。 仔猪出生 2—3天内进行人工辅助固定奶头,自然选择奶头为主,个别调整为辅,最好先弱后强。 加强保温,防冻,防压。 可根据具体情况如灯照或地板取暖等。 仔猪适宜的环境温度如下: 日龄 环境温度 ℃ 1—7 30—35 7—14 26—28 14—21 24—26 21—28 22—24 28—35 20—22 寄养及注意事项:一头母猪所能哺乳的仔猪数受其有效奶头数的限制,同时也受到营养状态的限制。 一般当分娩的仔猪头数超过母猪的有效奶头数,或因分娩后母猪死亡,缺乳等,就应实施寄养,寄走的应选取大的寄,且应在母猪分娩后三天内进行。 寄养还须注意以下几点: (1)初寄养 者应吃过初乳,否则不易成活。 (2)同一窝中寄养的仔猪数最好控制为两头以内。 (3)把寄养者先与初生猪混关一段时间,混淆气味,以免母猪咬。 (4)寄养的时间,应注意原窝与寄养产仔时间接近 (2—3天内 ),事先让寄养的仔猪处于饥饿状态,在寄母哺乳时引进寄养。 二、提高仔猪断奶重的措施 初生重一两、断奶重一斤,即提高仔猪断奶重,必须抓好仔猪初生重和初生期饲养管理,同时,主要还要抓好补抖,使仔猪尽早开食,尽早进入旺食期。 铁的补充。 初生时正常含铁量为 50毫克,每天 需耗铁 7毫克,而从母乳中每天仅能获取 1毫克,到 3周,仔猪缺铁最少为 100毫克,所以仔猪生后必须补铁。 最常用的是肌肉注射,补铁后 2周内若仍有贫血现象,应再补注一次。 水的补充。 仔猪 3—4日即可开饮,必须供给充足的饮水,以免仔猪饮不清洁的水,造成不健康。 补料。 我们必须尽早让仔猪吃料,并逐渐增加饲料采食量,以满足仔猪快速生长发育的需要,防止母猪营养和体力过度消耗。 同时,仔猪补料可以刺激胃肠道的发育,促进其对植物性饲料的适应和消化酶活性的提高,有利于提高饲料的转化率。 仔猪 5—7日 龄活动量显著增加,爱啃咬探究, 7—10日龄出牙,牙龈发痒,故 5—7日龄开始诱食,饲喂要勤添少补,由少到多。 目前许多生产实践采用在哺乳时,把乳猪料化成糊状在奶头上,使仔猪更早开食,有的干脆哺乳时每头仔猪塞几粒颗粒料。 第二节 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 断奶是仔猪出生后遭受的第二次大的应激。 其营养来源由全部或部分依赖液状的母乳变为全部依赖固态的饲料,胃肠道的消化酶由分解乳蛋白,乳糖与乳脂肪的酶变成要分解玉米、豆粕、鱼粉等一般原料的酶,造成营养吸收消化不良,再加上环境,温度,密度等的变化,极易造成仔猪下痢或生 长停滞。 一、断奶方式:目前多采用去母留仔的方法。 即在断奶前 4—6天,逐渐减少母猪的精料和青料的喂量,断奶的当天可不喂,在夜间把母猪赶走,仔猪留在原栏一个周左右,再进行合群。 二、适宜断奶日龄的确定:适宜断奶日龄有利于仔猪生产性能正常,还有利于母猪的繁殖机能 (包括断奶后发情间隔,断奶后发情率及分娩率 )。 对母猪的发情间隔的影响: 断奶日龄 发情间隔 分娩 —1日龄 6—7天但受胎率和产仔数低 2—14日龄 7—11天 21—28日龄 5—7天 对仔猪的影响。 消化系统的发育是有一定时间性的, 20日龄前,消化酶还不适应一般的原料 (鱼粉、玉米等 )。 故断奶日龄一般在 28—35日龄,断奶体重在 7—8公斤以上为适宜。 三、断奶猪的饲养管理: 断奶后猪受饲料、环境等的变化产生应激,故在饲养管理上应尽量减少这些应激,采取的步骤可参考如下: 移走母猪、仔猪留在原圈一周,第 2周可以按大小、强弱,公母分群饲养; 饲喂在补科阶段的饲料 2周,再准备过渡; 第三周开始过渡 到断奶以后的仔猪料,按 1/ 3替换,每次替换 3天,一周换完。 在饲养中添加适量的抗生素减少应激引起的细菌性疾病。 料换完一周后,进行体内外驱虫,第 6周即可进入肥育阶段。 第五章 肉猪生产 肉猪生产既是养猪生产终端环节,又是体现生产效益的重要阶段,其主要目的是以尽可能少的饲料和劳动投入,获得成本少、数量多、质量优的猪肉,增加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 第一节 影响肉猪生产的因素 一、品种类型及其杂交利用的影响 采用不同的品种或品系及相应的方式杂交,利用杂种优势,可提高肥育效 果,使杂种后代生活力增加,生长发育快,肥育期短,饲料利用率提高,饲养成本降低,故必须选择优良的母猪与种公猪。 二、营养和饲料。 三、性别的影响。 四、仔猪初生重和断奶重的影响。 民间有 “初生差一两,断奶差一斤,肥猪差十斤 ”的说法,这就要求我们重视饲养管理,特别是加强对母猪的饲养和仔猪的培育,设法提高仔猪的初生重和断奶重,为提高肥育猪的肥育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环境条件的影响: 温度湿度。 适宜温度为 15—25℃ ,适宜湿度为 60%—80%,过冷则体热易散失 ,过热则导致食欲下降,生长缓慢。 密度和通风。 育肥圈养密度过大,仓内通风不良,会因小气候环境恶劣,使猪的呼吸道疾病增多,采食量下降,饲料报酬和日增重下降。 通过实践证明,一般每头肥育猪以占圈 —1平方米,每圈养 18—20头为宜。 必须具备良好的通风,否则空气中的有毒气体的含量增加,严重影响猪的生长。 第二节 育肥猪生产应注意的问题 一、合理分群。 群饲可以提高采食量,加快生长速度,有效地提高猪舍设备利用以及劳动生产率,降低养猪生产 成本。 一般要根据猪的强弱、大小,公母 进行分群,同一群猪,小猪阶段不宜超过 4—5千克,中猪阶段不宜超过 7—10千克,保持定群后的相对稳定。 如果在育肥栏必须要重新合栏,则应留弱不留强,拆多不拆少,夜并昼不并。 二、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 育肥猪舍的环境应清洁,干燥,空气新鲜,温度和湿度适宜,冬天要保暖,夏天要降温。 注意对猪的调教,形成固定地点,使吃食,睡觉,排便三位相对固定,保持猪圈干燥清洁,生活有序。 三、勤观察,确定合理的饲喂量。 对猪的育肥一般采取自由采食的方式。 但为防止饲料的浪费,必须按上次刚刚吃完的量为下次的饲喂量,可以 10天或半月一调整饲喂量。 这就需要饲养人员细心观察,确定每次的饲喂量,一般在保育阶段,一日 4—5次,中猪阶段 3—4次,大猪阶段 2次即可。 四、注意对疾病的观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理,确保猪仔顺利生长育肥。 五、去势与驱虫。 小公猪一般在 7日龄左右去势。 小母猪一般在 30日龄左右去势,最好采用不去势育肥。 整个育肥期最好两次驱虫,肥育前第一次驱虫,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