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管道技术标内容摘要:

,清除表面灰尘和水分,同时将焊接时飞溅形成的尖点修平,并将管端补口搭接处 25mm宽度范围内的原涂层打毛。 : 与基面 粘结牢固,涂层应均匀,厚度应符合产吕要求,面层颜色一致; 漆膜均匀一致、完整,无漏涂、损坏; 色环宽度一致, 间距均匀,与管道轴线垂直;。 、设备的保温应在试压、防腐验收合格后进行。 ,不得进行室外露天保温工程的施工。 : 保温固定件、支承件的安装应正确、牢固,支承件不得外露,其安装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保温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质量检查时,设备每 50m2或管道每 50m2应各取样抽检三处,其中有一处不合格时,应就近加倍取点复查,仍有 1/2不合格时,应认定该处为不合格。 超过 50m2的同一设备或超过 500m 的同一管 道保温工程验收时,取样布点的间距可增大。 保 温 层密度的检查应现场切取试样检查,棉毡类保温层安装密度允许偏差为 10%,板管壳类保温层安装密度允许偏差为 5%。 保温结构的端部不应妨碍管道附件(如法兰、阀门等),螺栓的拆装和门盖的开启。 17 井室内设施须进行保温,保温材料采用 30 ㎜ 厚海泡石,外涂红调和漆。 阀门保温后,须在保温层外标明介质流向,压力及管径。 ,应对补口按规范要求进行外观、粘结力、厚度等方面的质量检查。 14检查井及支墩工程施工 :施工中水泥、钢筋 、板材 必须有出厂所合格 证及材质报告, 水泥、 钢筋、砖、 砂、 碎 石等原材料 进场后,按规定要求进行原材料的鉴证取样送检,取得合格试验报告后方可用施工;取样送检的同时,委托混凝土配合 C25 防水混凝土, C10 混凝垫层;水泥、砂、碎石若采用商砼,则须在监理工程师监督下商砼厂内现场取样测定临时配合比并按规定取得三天试块报告、七天试块报告。 :依据图纸及设计交桩,使用复核后的坐标点和水准点,进行施工放线,放线精度满足有关规范要求。 管沟及检查室砌体结构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3的规定。 MU10红砖, , 砌筑方法应正确,不应有通缝;砂浆应饱满,配合比应符合设计要求。 ,刮缝深度应适宜,勾缝应密实,深浅一致,横竖缝交接 处 应平整。 ,灰缝平整,抹面压光,不提有空鼓、裂缝等现象。 ,坡向集水坑,爬梯应安装牢固,位置准确,要求爬梯间距保持 300㎜ ,施工制作时要求观齐正,上下对齐,利于出行 ;爬梯安装后,应涂红丹防腐漆两遍,再涂调和漆两遍;室内不得有建筑 垃圾等杂物。 18 、井盖型号准确,安装平稳;井室井盖选用双层圆形防盗型做铁承重井盖。 ,并分层夯实,机夯层厚 200㎜ ,人工夯层厚 150㎜。 C25混凝稳固,当井室位于车行道时井盖高出地面标高 20㎜, 其余条件时高出地面 50㎜, 按 2%放坡。 防水处理内外五遍刚性防水,外壁再涂冷防水涂料两遍,采用水泥砂浆五层防水做法的防水抹面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整段整片分层操作抹成; 水泥、防水剂的质量和砂浆的配合比,应符合设计要求; 防水 层的接茬,内角、外角、伸缩缝、预埋件、管道穿过处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防水层与基层紧密结合,面层应压实抹光,接缝严密,不应有空鼓、裂缝、脱层和滑坠等现象。 钢筋混凝土的模板、钢筋、混凝土等分项工程的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的规定。 采用钢模为主,木模为辅的原则施工 ,模板安装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模板安装应牢固,模内尺寸准确,模内林屑等杂物应表除干净; 模板拼缝应严密,在灌注混凝土时不得漏浆; 规定: 绑扎成型时,应采用钢丝扎紧,不得有松动、移位等情况; 绑扎或焊接成型的网片或骨架应稳定牢固,在安装及浇筑混凝土时不得松动或变形; 钢筋安装位置的允许偏差及检验应符合规范要求。 19 : 混凝土配合比必须符合设计规定,混凝土垫层、基础表面应平整,不得有石子外露;构筑物不得有蜂窝、露筋等现象。 预制构件的外形尺寸和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 构件运输安装强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的 70%。 不易区别安装方向的构件应有安装方向的标志。 符合下列规定: 混凝土配合比必须符合规定,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模板、钢筋绑扎经过检验合格后方可浇筑混凝土; 构件尺寸准确,表面不得有蜂窝、麻面、露筋等缺陷; 构件吊钩不得进行冷加工,盖板混凝土保护层 15㎜ 厚。 : 梁、板、支架安装后应平稳,支点处应严密、稳零售商;盖板支承面处坐浆密实,两侧端头抹灰严实、整洁; 相邻板之间的缝隙应用水泥砂浆填实; 15固定支架与土建结构应结合牢固。 当固定支架的混凝土强度没有 达 到设计要求时,固定支架不得与管道固定,并应防止外力破坏。 16地下电、光缆、管道穿越 ,并在其下部通过时,其垂直净距不小于 ㎜ ,并加设套管两端伸出距离要大于。 对穿越的通信电缆采用角钢扩缆。 ,并在其下部通过时,其垂直净距不小于 ,并加设套管,套管两端伸出构筑物外壁的距离符合要求。 、管道及其它建筑物进行探测,管沟开挖时要提前与有关部门联系,并在有关部门配合下20 施工。 地下光缆、管线两侧 3m内采用人工开挖。 17重点路段施工 充分了解并掌握地下管线分布情况,进行认真详细的测量工作,保证已设管线在热力管线施工过程中不造成阻碍;机械破碎路面后,人工配合挖探坑,找出已设管线的具体位置,并加以保护,保证在施工过程中不造成破坏。 掌握公共交通车辆运行情况,选择最佳的夜施工时间,提前准备相应的市政抢修材料,以防突发事件发生。 合理组织人力、材料、机械,合理按排施工时间并通知市政管线管理部门,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及时应对。 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和警示工作,保证施工安全。 18强度性和严密性试验 供热管网工程的管道和设备等,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强度试验和严 密性试验。 一级网应进行强度性和严密性试验,强度试验压力应为 倍设计压力,严密性试验压力应为 ,且不得低于。 本工程强度试压为 MPa,严密性试验压力为 MPa。 、保温施工及设备安装前进行;严密性试验应在试验范围内的管道工程全部安装完成后进行,其试验长度宜为一个完整的设计施工段。 : 试验范围内的管道安装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及本规范的有关规定, 且有关材料、设备资料齐全。 ,并经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审查同意,试验前对有关操作人员进行技术、安全技术交底。 ,固定支架的混凝土已过到21 设计强度,回填土及填充物已满足设计要求。 ,焊缝无损检验合格。 、爆破片及仪表组件等已拆除或加盲板隔离,加盲板处有明显的标记并做记录,安全阀全开,填料密实。 ,经设计核算与检查确认安全可靠,试验管道与无关系统应采用盲板或采 取其他措施隔开。 ,精度不宜低于 ,表的满量应达到试验压力的 ~ 2倍,数量不得少于 2块,安装在试验泵出口和试验系统末端。 ,划定工作区,并设标志,无关人员不得进入。 、管沟及直埋管道的沟槽中设可靠的排水系统。 试验现场已完毕,具备对试验管道和设备进行检查的条件。 : 管道水压试验应以洁净水作为试验介质; 充水时,应排尽管道及设备中的空气; 试验时,环境温度不宜低于 5℃;当环境温度 低于 5℃时,应有防冻措施。 ,严禁带压处理。 消除缺陷后,应重新进行试验。 ,及时拆除试验用临时加固装置,排尽管内积水。 排水时防止形面 负压,严禁随地排放。 强度性试验:升压到试验压力稳压 10min无渗漏、无压降后降至设计压力,稳压 30min无渗漏、无压降为合格。 严密性试验 :升压至试验压力,并趋于稳定后,详细检查管22 道、焊缝、管路附件及设备等无渗漏,固定支架无明显的变形等,一级管网稳压在 1h内压降不大于 MPa,为合格。 :设置在管网主干线、支线首端及热力站入口处起关闭作用的阀门应逐个进行强度试验,试验压力为公称压力的,并填写试验记录存档。 19管道冲洗 供热管网的清洗应在试运行前进行。 ,管网及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将减压器、疏水器、流量计和流量孔板(或喷嘴)、滤网、调节阀芯、止回阀芯及温度计的插入管等拆下并妥善存放,待清洗结束后复装。 、容器及仪表管等应与需清洗的管道隔开或拆除。 ,必要时应以设计同意 进行加固。 50%,排水管截面积不得小于进水管截面积。 ,在清洗过程中管道中的脏物不得进入设备。 ,并应经检查合格。 : 、支干线、支 线分别进行。 冲水前应充满水并浸泡管道,水流方向应与设计的介质流向致。 ,不应进入已冲洗合格的管道中。 量,管内的平均流速应低于 1m/s,排水时,不得形成负压。 水力冲洗的合格标准应以排水水样中固形物的含量接近或等于冲洗用水中固形物的含量为合格。 23 ,严禁随意排放。 清洗合格后,应对排污管、除污器等装置进行人工清除,保证管道内清洁。 ,不应再进行其他影响管道内部清洁的工作。 20竣工验收 自检合格后,申请建设单位组织竣工验收。 : 施工技术资料:施工组织设计( 或施工技术措施)、竣工测量资料、竣工图。 施工管理资料:材料的产品合格证、材质单、分析检验报告和设备的产品合格证、安装说明书、技术性说明书、专用工具和备件的移交证明。 施工规范中规定应进行的各种检查、检验和记录等资料。 工程竣工报告及其它需要提供的资料。 ,检查项目宜符合下列规定: ,输热损耗不得高于国家规定标准,管网末端的水力工况、热力工况应满足末端用户的需求。 ,管道支架和热补偿装置正常可靠。 、安全装置灵敏可靠。 七、 施工进度计划及工期保证措施 1工期保证机构 为了按期完成本标段工程,我公司将配备专业施工队伍和足够数量的施工设备,按“均衡生产,文明施工,提高质量确保安24 全,降低成本”的方针进行组织施工,最终提供业主方优良的产品。 我公司将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领导班子,发挥总工程师、各部负责人、各段施工负责人、项目生产班组组长直至班组施工人员的作用,根据工程的进展情况和施工的难易程度确定各阶段合理 的施工人员数量和分工。 同心同得确保工期的实现,坚持科学组织、分工与密切合作相结合。 有运作良好的项目组织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