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内容摘要:

,假如能量传递效率为 10%, 则一只鹰的生活空间至少是 ( ) A. 5 103 m2 B. 5 104 m2 C. 125 m2 D. 625 m2 解析:选 A。 此题相当于已知食蚜蝇的量求至多增加鹰的量 , 只不过以生活范围来反映所具有的能量大小。 因此鹰所需生活空间至少为 (1247。 10%247。 10%247。 10%) 5 m2= 5000 m2。 物质循环的过程、特点 1. 物质循环的各种形式范围 水 碳 硫 氮 循环形式 水蒸气、液态水 CO 有机物 水 碳 硫 氮 循环过程 蒸腾作用、吸收作用、降水 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燃烧作用、分解者分解 吸收作用、分解者分解、燃烧作用 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吸收作用、燃烧作用、分解者分解 吸收方式 简单扩散 简单扩散 简单扩散、主动运输 主动运输 :碳循环是生物圈基本的物质循环之一 , 其循环过程如图: (1)碳的存在形式: ① 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 CO2和碳酸盐。 ② 碳在生物群落中存在形式是有机物。 ③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 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2)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 , 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 (3)大气中 CO2的来源有三个: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二是动植物的细胞呼吸;三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4)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 , 主要靠食物链和食物网 , 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5)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 , 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相互的 ,其他各成分之间的传递都是单向的。 (6)一些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也可将CO2转变为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 由此 , 碳循环过程可以归纳为: 3. 物质循环的特点 (1)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 , 而不是局域性的生态系统。 因此 , 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可简称生物地化循环。 (2)反复利用 、 循环流动:物质循环 , 既然称为 “ 循环 ” , 就不像能量流动那样逐级递减 、 单向流动 , 而是可以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 循环流动。 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简明示意图 ,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例 3 (1)A过程是 ________的 ________作用 , 具体包括 ________和 ________两种类型。 (2)图中缺少的一个重要箭头是 _________。 (3)与 A过程本质相同的有 ________过程 (用图中字母填写 )。 (4)碳在无机环境中以 _______的形式存在 ,而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 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 碳循环始终与 ______结合在一起进行。 (5)由于全球变暖造成的极端气候正在越来越频繁发生。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最新报告 ,今年的气温在有记录以来的高温年份榜上排名第 10;北冰洋海冰数量降至历史新低。 面对气候变化, 2020年 11月 28日~ 12月 9日举行的德班世界气候大会也许真的是人类最后的机会了。 为了防止 CO2在大气中含量的上升 ,可采取哪些措施。 (至少两条 )___________。 【 解析 】 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 ,离不开生产者 (主要是绿色植物 )。 首先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被合成为有机物进入植物体内,再通过食物链流入各级消费者体内,最后再流入分解者,被分解成CO2释放到大气中,同时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也产生 CO2,直接回到大气中。 另外,人 们目前常用的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等化石燃料燃烧时释放的 CO2等气体也直接排到大气中。 要使大气中 CO2浓度不再上升,采取的措施中应有加大吸收 CO2和减少 CO2排放等。 【 答案 】 (1)分解者 分解 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 (2)从大气中的 CO2库到绿色植物 (3)BCD (4)CO2和碳酸盐 CO2 能量流动 (5)① 植树造林 , 加大对 CO2的吸收; ②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 进而减少 CO2的排放 , 开发新能源 【 探规寻律 】 两种物质循环的比较 比较项目 碳循环 氮循环 进入生态系统的途径 植物等的光合作用,某些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固氮微生物的固氮作用 进入生态系统的形式 CO2 返回无机自然界的形式 CO2 返回途径 分解者分解、生物的呼吸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 分解者分解、细菌 (包括硝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 )的代谢 变式训练 2. 下图为农田生态系统中氮循环过程示意图 ,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 Ⅰ 过程生物的同化作用方式是 _____,异化作用方式是 _____, Ⅱ 过程表示的是______作用 , 参与此过程的生物有 ______。 (2)氮元素在生物圈中循环的物质形式有_______。 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是 _。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