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计划培训标准工时与标准时间设定(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必须在设定标准时间之前将作业方法及作业条件进行标准化 如 果作业方法与作业条件尚未标准的话﹐时间也不可能标准﹐在前面曾 ST最重要的目的是用来评价改善及革新的成绩﹐如果现有方法未经过认真检讨及标准化的话﹐ 标准化就成了一个错误的方法﹐充其量是对一个较差的方法进行了标准化﹐并强制员工执行。 如同质量问题大量存在﹐而企业取得了 ISO认证一样﹐效率及质量水 平不会因拿到某种管理系统认证﹐而能短期 内得以快速提升 (4) 当作业方法及条件改善后应及时更新 ST﹐企业应有一套进行 ST定期更新管理程序﹐以保证现场取得的改善成绩及时变成标准并实现经济效益﹐评价改善绩效。 第一部分 关于标准 工时 的概念 标准 工时 简称「标时」。 在传统产业,尤其是劳力密集的产业中是一种重要的标准。 举凡每日标准的工作量衡量、计件工资、生产奖励办法的指针设定、加工成本的估算、员额设定等等 都以标时为基准。 早期的工业中非常重视标时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尤其是劳力密集的专业加工产业、零组件加工业、电子、机械成品组装业等在工业工程部门或生产管理部门皆设置若干之专业人员,加以培训成为合格专技人员从事标时的评估与制订。 技效部门也就成为 工时 的专业部门和工艺技术管理改善的核心单位。 随着产业科技日新月异,竞争本质的变迁,成本重心之转移,标准 工时的评估在许多科 技产业、资本密集产业中已经逐渐式微。 此种转变并非忽略人工成本,而是以简化的方式来估计。 这类简化的方式其实都基于过去的基础概念,也都有脉络可循。 在这些行业里,标准 工时 或生产定额并不一定是核发工资的重要基准,甚至于只以其当做人力配置的参考值。 然 而在传统的产业,尤其是加工或装配业,标时仍是一项重要指标;标时管理系统早已建立且一直是管理体制中重要的标准。 其产品下包之成本估算皆能以其自订的标 时为基准。 然而新兴的中小企业则不然。 更糟的是在 人才市场中,标时测定的专业人才已经难寻,工厂中的专家也大多转任要职。 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并未重视这个标 准,却又希望有这些资料可以运用在必须的场合;当管理部门接某订单却必须提升工作量之定额标准,并要求制造单位依新标准执行排程时,究竟是如何订定这样的 标准。 没有人能够提出客观的资料来讨论,大多推责于公司之成本考量或决策。 这一记闷棍对制造单位当然感受不佳,可是又不知要如何说不。 如此矛盾一再发生于 企业中,终将导致劳工不满,长期影响工作士气。 标时之建立与应用一门课程,其实可以免除这样的矛盾。 对于现职的生产技术工 程师和基层制造主管施以简易训练,期待他们在现职中充分运用所学,累积经验,使这些知识与技巧继续存在工业中,随时提出改善案,不断修正方法,修改标准 工时 ,使标时与成本步入进步的良性循环,才是正途。 第二部分 标准 工时 的建立 一、认识标准 工时 与正常 工时 (一 )正常 工时 以一个正常效能的工人,在无干扰的正常情况下完成一项指定作业所需要的工作时间。 (二 )标准 工时 以一个正常效能的工人,在考量某些无法免除的正常因素下完成一项指定作业所需要的工作时间。 上述所谓「无法免除的正常因素」是指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和现有工作环境及设备、方法条件下从事长期的相同且重复性工作。 其平均完成一项指定 作业所需要的工作时间。 在标准 工时 计算公式中,一般称之为「宽放」。 二、标准 工时 与正常 工时 之差异 从上述之定义中很明白地可以看出,标准 工时 与正常 工时 之差异就在「宽放」。 而「宽放」又因管理体制与工作环境及设备、方法条件之差异而有不同的考量。 因此,同一种作业可能基于相同的正常 工时 ,但是由于制造单位或时、地不同就会有差异性出现,导致差别的标准 工时。 这一点认知是很重要的,因为它而有成本的差异,更会产生许多差异化的经营管理策略和管理改善的思考。 三、正常 工时 之测定方法 一般工业测定标准 工时 之方法大概采用两种方式,其一为预测法;另一种则为实测法。 这两种方式通常都会交叉采用,相互印证。 (一 )预测法─以预定动作时间订定时间标准 预 测法在工业工程专门学科中叫做「 PTS 法」─其全名称为Predetermined Time Standard ─中文译为「预定时间标准法」。 最早的 PTS法又以 MTM法─ Method Time Measurement 、 WF法─ Work Factor 为最早发展完成且系最佳的两种方式。 PTS法系将工人之操作动作拍成影片,然后详细分析其动作和条件。 分析后发现工人之作业皆由若干基本动作和若干条件所 构成。 于是在确立各种基本动作和条件因素后再求出以正常合格工人实施各种基本动作所需要的时间,最后将这些确定的时间值整理成「数据卡」。 这 两种系统都必须由受过训练且经检定合格的工程师来运用。 其特色是估计很准确,但其最大的障碍是学习与运用过程都很耗费时间。 单就MTM而言,时间数据就有 460个,查看数据当然耗时。 因此,如就 MTM系统的使用价值而言,短周程、 重复性高的作业是比较合适的。 反之,对于周程较长且非反复性的操作则较不适 合。 MTM是在 1940年代发展出来的 PTS系统。 在 1960年代则陆续有 MTM第二代数据发展与应用,其先后分别是 1962年发表的 MSD (Master Standard Data) ─主要标准数据,以及 1965年发表的 MTM2。 MTM 2最大的改良是将第一代多达 460个数据精简至 50个以下,大大提高 MTM的使用方便与简易性。 1966年澳洲预定时间标准研究学会 (Australian Association For Predetermined Time Standards amp。 Research) 发展一套「单位预定时间标准」 (Modular Arrangement of Predetermined Time Standards),简称为 MODAPTS。 MODAPTS系统只有21个数据,较诸传统的 MTM系统、 MTM2系统更易学好用。 不论是哪一种 PTS系统都必须经过专业训练后才可能实际从事预定 工时之制定。 本讲座内容不再赘述,以下皆着重于实测法之实务介 绍。 (二 )实测法 实测 工时 是一种工作衡量的技术,它也是科学管理的开端。 此种工作衡量是以马表测时再采用评比的技术评定被测者的绩效而订定时间标准的一套方法。 此即工业工程领域中所谓的时间研究。 马表测时法是最古典、也是最容易学、最方便的测时方法,但是准确性较差则是此法的先天性缺憾。 以下分测量与评比两方面说明: 1. 时间衡量: 1)选定测时的对象 (作业与人员 ) 2)事先定义该作业的标准作业与程序,并对作业者完成正确 且完整的工作教导,以确保方法的正确性。 3)对指定作业者所进行的每项工序都作十次以上的马表测时,并随即记录实测值。 (记录用纸之格式如后之附件 ) ※观测中如有异常之状况发生,该次之观测应放弃不记。 4)观测完成后即进行计算,算出每一单位的正常 工时。 5)注意实施观测时应稍稍远离被观测者,避免造成作业者心理压力而影响其正常绩效表现。 马表测时观测记录表 作业名称: 工序 作 业 内 容 概 述 观 测 记 录 个 / 次 平 均 时间 /个 1 2 3 4 5 6 7 8 9 1 1 1 0 1 2 1 2。生产计划培训标准工时与标准时间设定(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