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保健与人类健康内容摘要:

中医药保健与人类健康 中医药保健与人类健康药品在我们的身体健康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我们的身体一旦受到疾病的侵扰,譬如感冒,腹泻,发烧等,笑道身体不适,大到身体重大疾患,都必须使用药品予以调节或治疗,才能恢复健康。 因此,健康离不开药品,我们的生活更离不开药品,药品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 下面我们具体谈谈中医与中药保健跟我们的日常生活。 中 医 中 药 是 中 华 民 族 灿 烂 文 化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中 药 以 其 特 有 疗效 与 作 用 , 为 人 类 的 健 康 与 发 展 作 出 了 积 极 的 贡 献 , 在 防 病 治 病 、康 复 保 健 方 面 显 示 出 的 独 特 优 势 和 魅 力。 特 别 是 随 着 社 会 的 发 展 使得 人 们 对 预 防 、 医 疗 、 康 复 、 保 健 养 生 等 服 务 的 需 求 不 断 增 长 ,中药 的 应 用 受 到 前 所 未 有 的 关 注。 在 一 些 疑 难 病 症 和 中 药 以 其 整 体 调整 和 多 靶 点 的 作 用 特 点 显 示 出 独 特 的 优 势 和 巨 大 的 潜 力。 我们具体说说在中医里的关于保健的指导知识,智者之養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處。 節陰陽而調剛柔。 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 二是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 这两方面内容,作为养生指导原则之一,贯彻在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如: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精神养生中强调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饮食养生中强调五味调和,不可过偏等。 春三月,此为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 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中医养生主张形神俱养,首重养神。 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保持在淡泊宁静的状态,做到摒除杂念,内无所蓄,外无所逐。 主张专心致志,保持精神静谧, “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避免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 要想使身体健康无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还在于保养肾精,也即狭义的“ 精”。 精足,则人之生源充足,生源足则防老抗衰有术。 千金要方中指出:“精竭则身惫。 故欲不节则精耗,精耗则气衰,气衰则病至,病至则身危”。 告戒人们宜保养肾精,这是关系到机体健康和生命安危的大事。 足以说明,精不可耗伤,养精方可强身益寿中医养生的内容;情志养生,心理养生,饮食养生,起居养生,运动养生。 1 情志养生;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 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 内经有“怒伤肝,悲胜怒 ”、 “喜伤心,恐胜喜”、 “思伤脾、怒胜思”、 “忧伤肺,喜胜忧” 、 “恐伤肾,思胜悲”等理论。 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情志调摄对于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出现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的后果。 调节异常情志的方法;节制法,宣泄法,转移法,情志相胜。 2 心理养生;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专家预计:心理养生将成为 21 世纪的健康主题。 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 , 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 , 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 , 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 3 饮食养生;民以食为天,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 人体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都来源于饮食,饮食与人类的健康密切有关。 合理科学的饮食应该是日常生活中养生的重要内容。 饮食养生的原则;1. 全面膳食 饮食多样化,食谱广泛,各类食物合理搭配。 2. 饮食有节 定时定量,不偏食,不挑食。 3. 因人择食 根据年龄,性别,体质不同而选择食物。 4. 因时择食 根据季节气候特点而选择食物。 4 起居 养生; 起居规律 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劳逸适度 “久行伤筋,久视伤血,久立伤骨,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科学睡眠 卧具适宜,睡姿正确,就寝定时,睡时充足,衣着相宜 舒适合体,适时增减衣物,因时因人择衣,鞋帽适体, 二便通畅。 5 运动养生;运动养生三大要领:意守,调息,动形关键是意守,精神专注,才能,呼吸均匀,引导气血周流全身,内炼精神,外炼筋骨四肢,内外和谐,经络畅通,气血调和,使机体达到全面的锻炼。 传统的导引术,能活动躯体四肢以炼形,锻炼呼吸以炼气,并以意导气,气率血行,从而使周身气血恢复正常运行,病体得以康复。 常见的有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太极拳等我们在谈谈生活中常用的拔罐。 拔罐法是我国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古称“角法”。 这是一种以杯罐为工具,借热气排出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造成淤血现象的一种疗法。 拔罐是老百姓最常用的一种中医自然疗法,感觉哪里伤风疼痛时,就会自己或者找家人拔上一罐,效果往往不错。 拔罐工具有很多种,如玻璃罐、陶瓷罐、竹罐、橡胶罐等,家里的罐头瓶也可以用于拔罐。 玻璃罐光滑透明,可以透过玻璃观察罐内皮肤充血、淤血、起泡及放血时的出血情况等,在家庭中用得最多。 现在很多家庭都备有一套真空拔火罐,比玻璃罐更加简单、方便、安全,但是从效果上来说,还是玻璃罐比较好。 拔罐时该怎么点火呢?下面是一些拔罐时点火的方法: (1) 投火法 :用小纸条点燃后 ,投入罐内,不等纸条燃完,迅即将罐罩在应拔部位上,就能吸附在身体上。 (2) 内火法 :用镊子夹住点燃的酒精棉球,在罐内绕几圈后取出,迅即将罐罩在应拔部位上,也可以吸住。 (3) 贴棉法 :用 1 厘米见方的棉花一块 ,不要过厚,略浸酒精,贴于罐内壁中间,然后点着,罩于选定的部位上吸住。 拔罐疗法的原理是通过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等作用,达到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目的。 拔罐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四种:拔罐、闪罐、走罐、放血拔罐。 适合家庭常用的就是拔罐,后面几种方法难度较大,要由比较专业的医师来操作。 拔罐与针灸、刮痧等一样,属于中医外治,是一种很好的物理疗法。 但拔罐不像针灸那样对穴位定位要求十分准确,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手段,一般就是哪儿疼拔哪儿,即在病痛处拔罐。 因为病痛的出现就是因为局部经络功能失调,如经气不通导致的。 在病痛处拔罐,可以调整经络功能,使经气通畅,通则不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虽然拔罐的应用范围很广,但也不是所有病都适用。 而且,拔罐时也有很多事项需要注意: (1) 拔罐要在脱衣服后才能操作,所以治疗时应避免被风直吹,防止受凉,保持室内的温度。 (2) 孕期、妇女月经期、肌肉枯瘦之人、6 岁以下儿童、70 岁以上老人、精神病、水肿病、心力衰竭、活动性肺结核、急性传染病、有出血倾向的疾病以及眼、耳、乳头、前后阴、心脏搏动处、大血管通过的部位、骨骼凸凹不平的部位、毛发过多的部位、皮肤破损处、皮肤瘢痕处、皮肤有赘生物等,都不要轻易使用拔罐疗法。 皮肤上一次拔罐瘢痕没有消退前,也不要在同一部位再拔。 (3) 起罐后 ,皮肤局部如出现潮红、瘙痒,不可乱抓,一段时间以后就会自行消散。 如果出现水泡、水珠、出血点、淤血等,都属于正常治疗反应。 水泡轻者只需防止擦破,待其自然吸收即可;水泡较大时,可在水泡根部用消毒针刺破放水,敷上消毒纱布以防感染。 (4) 病情重、病位深及疼痛性疾患,拔罐时间可以稍微延长; 肌肉比较厚的部位,时间可略长;气候寒冷时拔罐时间适当延长,天热时就要相应缩短。 (5) 一次使用多罐时,罐子排列的距离不要太近,否则皮肤会因被罐子牵拉而产生疼痛,同时罐子之间互相排挤,也拔不牢。 养生和保健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利用科学的方法,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细节,并且学习好医药知识,利用好学到的医药知识进行指导。 进行持之以恒、全方面的调养,而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 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有一个健康人生的基础,珍惜生命,首善健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