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内容摘要:

热条件下能否被氧化铁氧化,如果能进行,则乙醇被氧化成乙醛,红棕色氧化铁粉末被还原成黑色的铁粉;而验证乙醛的方法是通过银镜反应,故补充加热装置的位置是用水浴加热烧杯,C 中盛放银氨溶液。 对点训练 题组一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氧化铜、稀硫酸为原料制备铜,有下列两种途径: (1)Fe H2 Cu (2)CuO CuSO4 Cu 若用这两种方法制得等量的铜,则下列有关说法 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 H2SO4 CuO H2SO4 Fe 解析 此题的关键问题在于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制备 1 mol Cu需 1 mol CuO,而 H2还原时由于排净装 置内空气、冷却,因此需要远大于 1 mol H2的量, 即消耗的 Fe、 H2SO4及生成的 FeSO4均多。 答案 A 2. 在实验室进行下列有关物质的制备流程中,理论上正确、操作上可行且经济上合理的是( )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判断在实验室进行的物 质的制备过程中,要理论上正确、操作上可行且经 济上合理。 A项中实验室里用在空气中点燃单质碳 来制备 CO的方法,在操作上是不可行的; B项中用 硝酸银溶液与铜反应来制备 Cu(NO3)2是不经济的; D项中用铁点燃燃烧制备氧化铁在理论上不正确、 操作上不可行;只有 C符合要求。 答案 C ( ) 实验目的 实验步骤及现象 A 检验亚硫酸钠试样是否变质 B 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 C 证明酸性条件下 H2O2氧化性比 I2强 D 鉴定盐 A 的成分是 FeBr2 解析 A项中亚硫酸钠变质应被氧化成硫酸钠 ,检验 时应使用氯化钡溶液和稀盐酸作检验 试剂,而不应 该使用硝酸钡和稀硝酸 ,因为在酸性条件下硝酸根 (硝酸)能将亚硫酸盐(亚硫酸根)氧化成硫酸 盐,干扰实验现象, A错误。 B项中由于乙酸能和碳 酸钠溶液反应生成可溶性的 乙酸钠,且乙酸乙酯在 饱和碳酸钠溶液中的溶解度小,故可通过分液分 离, B正确; C项中后续操作用到了具有强氧化性 的稀硝酸,稀硝酸也能将 I氧化成 I2,干扰实验现 象,应改用稀盐酸, C错误; D项中并没有检验出 Fe2+,因为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将 Fe2+氧化成了 Fe3+, D错误。 答案 B 4. 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焦炭后,流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 CO和 H2,还有 CO2和水蒸气等。 请用下图中提供的仪器,选择必要的试剂,设计一个实验,证 明上述混合气中有 CO和 H2(加热装置和导管等 在图中略去)。 回答下列问题: ( 1)盛浓 H2SO4的装置用途是 ,盛NaOH 溶液的装置用途是。 ( 2)仪器 B中需加入试剂的名称(或化学式) 是 ,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仪器 C中需加入试剂的名称(或化学式)是 ,其目的是。 ( 4)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用字母表示接口的 连接顺序: g— ab—。 ( 5)能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 CO的实验依据是。 ( 6)能证明混合气中含有 H2的实验依据是。 解析 设计该实验的最终目的是验证水蒸气通过灼 热的焦炭后的混合气体中有 CO和 H2,根据所学知 识结合所给仪器可知, CO和 H2都可以通过灼热的 CuO使黑色的氧化铜还原为红色的铜这一现象来验 证,只要学生在设计实验时注意到原混合气体中有 CO2和 H2O,实验前必须除去且 CO和 H2不能同时验 证即可。 答案 ( 1)除去水蒸气 除去 CO2 ( 2)氧化铜( CuO) CuO+H2 Cu+H2O, CuO+CO Cu+CO2 ( 3)无水硫酸铜( CuSO4) 检验 H2O ( 4)( g— ab) — kj— hi— cd(或 dc)— fe— lm (5)原混合气体中的 CO2已被除去,其中 CO与 CuO 反应生成的 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6)原混合气体中的 H2O已被除去 ,其中 H2与 CuO 反应生成的 H2O使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 题组二 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5 .中学化学课本中有大量的数据材料,下面是某学生对数据的利用情况,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 .利用液体的密度可以判断液体物质挥发性的大小 B .利用固体溶解度数据可判断煮沸 M g ( HCO3)2溶液时,得到的产物是 M g ( OH )2而不是 M gC O3 C .由原子 ( 或离子 ) 半径数据可推断某些原子 ( 或离子 ) 的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 D .利用沸点数据可推测将一些液体混合物分离开来的可能性 解析 液体的密度主要取决于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而物质挥发性的大小取决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二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 A 项错。 答案 A 6 .为检验某病人血液中的含钙量,现取 10 m L 血液样品稀释后用草酸铵 [ ( N H4)2C2O4] 处理成草酸钙沉淀,将此沉淀溶于过量的稀 H2SO4中,然后用 m ol/ L KM n O4溶液滴定至终点 ( 生成 Mn2 +、CO H2O) ,恰好消耗 m L ,则该病人血液中含钙量为 ( ) A . g /L B . 8 g/ L C . 6 g /L D . 12 g/ L 解析 设 10 m L 样品中含 C a2 +的物质的量为 n ,由题意可得关系式 2KM n O4 ~ 5C2O2 -4 ~ 5C a2 + 2 5 0 . 5 m ol/ L 10- 3 L n 求得 n = 2 10- 3 m ol , 血 液 中 的 含 钙 量 为2 10- 3 m ol 40 g/m ol L= 8 g/L。 答案 B 7 .欲证明一瓶无色液体是纯水,可靠的实验方法是( ) A .测得其 pH = 7 B .跟钠反应生成氢气 C .电解时得到氢气和氧气,且两者在相同状态下的体积比为 2 ∶ 1 D .在 105 P a 时沸点为 100 ℃ 解析 A 项未确定温度, pH = 7 时不一定是中性,即使是中性也不一定是纯水; B 项中能与钠反应生成氢气的不一定是水,也可能是其它溶液; C 项,电解时产生 H2与 O2之比为 2 ∶ 1 ,可能是 H2SO4或 N a2SO4等水溶液。 7 .欲证明一瓶无色液体是纯水,可靠的实验方法是( ) A .测得其 pH = 7 B .跟钠反应生成氢气 C .电解时得到氢气和氧气,且两者在相同状态下的体积比为 2 ∶ 1 D .在 105 P a 时沸点为 100 ℃ 解析 A 项未确定温度, pH = 7 时不一定是中性,即使是中性也不一定是纯水; B 项中能与钠反应生成氢气的不一定是水,也可能是其它溶液; C 项,电解时产生 H 2 与 O 2 之比为 2 ∶ 1 ,可能是 H 2 SO 4或 N a 2 SO 4 等水溶液。 D 8 .四氧化三铅俗名 “ 铅丹 ” 或 “ 红丹 ” ,由于有氧化性被大量地用于油漆船舶和桥梁钢架防锈,其化学式可写为 2 P b O P b O2。 欲测定某样品中四氧化三铅含量,进行如下操作: ① 称取样品 0 g ,加还原性酸溶解,得到含 Pb2 +的溶液。 ② 在加热条件下用过量 K2Cr2O7将 Pb2 +沉淀为P b C r O4,冷却后过滤洗涤沉淀。 ③ 将 P b C r O4沉淀用酸溶液溶解 ( 离子方程式为2P b C r O4+ 2H+== = 2P b2 ++ Cr2O2 -7+ H2O) ,加入过量 KI 溶液,再用 N k j2S2O3标准溶液滴定到终点 ( 滴定过程中离子方程 式为 I2+ 2S2O2 -3== = 2 I-+S4O2 -6)。 ( 1) 已知 Pb 的原子序数是 82 ,请写出 Pb 位于周期表的第 周期 族。 ( 2) 在 P b C r O4浊液中加入少量酸,则 Ksp( P b C r O4) ( 填 “ 增大 ” 、 “ 减小 ” 或 “ 不变 ” )。 ( 3) 写出步骤 ③ 中加入过量 KI 后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 4) 欲求试样中 Pb3O4的质量分数,还需要的数据有。 六 ⅣA 不变 Cr 2 O 2 -7 + 6I - + 14H + == = 2C r 3 + + 3I 2 + 7H 2 O N a 2 S 2 O 3 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滴定溶液的体积 解析 ( 1) P b 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由碳元素向下递变推得。 ( 2) Ksp只受温度影响,在温度不变时离子浓度的改变不会影响 Ksp的数值。 ( 3) 加入 KI 的目的是还原Cr2O2 -7,根据氧化还原型离子方程式的配平步骤,首先要满足电子得失相等,其次再根据电荷守恒确定剩余离子系数,最后根据质量守恒配平其他物质即可。 定时检测 一、选择题 (本题包括 10小题 ,每小题 5分 ,共 50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