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钠及其氧化物复习内容摘要: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3 ) 该同学无法断定反应中是否有氧气生成,拟使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 图中铁架台等装置已略去 )。 装置中 B 的作用是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D 的作用是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 4 ) 为确认反应产物,该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你认为应进行的操作按顺序排列是 ( 选填序号 ) _ _ _ _ _ _ _ _。 A .用带火星的细木条靠近干燥管口 a ,观察细木条是否着火燃烧 B .将 C 装置中反应后的固体物质溶于适量水配成溶液 C .在配成的溶液中加入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钡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D .在配成的溶液中先加入盐酸,再加入氯化钡溶液,观察是否有气泡或沉淀生成 答案 ( 1) 2C O2+ 2N a2O2== =2N a2CO3+ O2 ( 2) 合理 由于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能将+ 4 价的硫氧化为+ 6 价的硫而生成硫酸钠 ( 3) 干燥 SO2气体,防止水蒸气进入 C 装置与Na2O2反应 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 CO2进入 C装置与 Na2O2反应生成氧气,同时吸收过量 SO2气体,便于氧气的检验和防止污染空气 ( 4) ABD 实验探究 探究 Na2O2能否与干燥的 CO2反应 [ 实验目的 ] 探究 Na2O2能否与干燥的 CO2反应。 [ 实验原理 ] Na2O2与 CO2反应时产生 O2,加热条件下 O2可使红色的铜变为黑色,而 CO2不与铜反应,根据此现象可判断干燥的 CO2与 Na2O2能否反应。 [ 探究活动 ] 某课外活动小组为了探究 “ 干燥的 CO2不能与 Na2O2反应 ” 和 “ CO2在有水存在时才能与 Na2O2反应 ” ,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 1 .在干燥管中装入 Na2O2后,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加入稀硫酸,生成 CO2,打开 K1,关闭 K2,加热铜丝,目的是 ,X 是 浓 H2SO4,实验观察到铜丝未发生变化,则得出结论:。 2 .若打开 K2,关闭 K1,出现 的现象,此现象可证 明。 3 .根据以上的实验结论,写出生成 CO O2及 O2与 Cu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防止水蒸气进入干燥的 Na2O2中 无 O2生成 红色铜丝变黑 有水时 CO2与 Na2O2反应产生 2NaHCO3+ H2SO4===Na2SO4+ 2H2O+ 2CO2 ; 了 O2 2Cu+ O2===2CuO。 2CO2+ 2Na2O2===2Na2CO3+ O2(有水存在时 ); 操作提示 1. 分液漏斗中应用难挥发性酸 —— H2SO4,不宜用易挥发的盐酸或硝酸,若使用时,还应在干燥 CO2气体之前加一个含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除杂装置以除去挥发出来的气体。 2 .加入铜丝之前应先通一会儿 CO2,以赶出装置中的空气 ( 或氧气 ) ,防止氧气的存在而干扰实验结果。 实验小结 干燥的 CO2不与 Na2O2反应,只在有H2O 存在时 CO2才与 Na2O2反应生成 O2。 实验拓展 如图所示, “ 二氧化碳是否在有水存在时,才能与过氧化钠反应。 ” 这个问题可通过以下实验加以证明。 (1) 按图装置,在干燥的试管 Ⅲ 中装入 Na2O2后,在通入 CO2之前,应事先将活塞 (K K2) 关闭好,目的何在。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 试管 Ⅰ 内的试剂 X 是 ____________ 时,打开活塞 K K2,加热试管 Ⅲ 约 5 分钟后,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插入试管 Ⅱ 的液面上,可观察到带火星的小木条不能剧烈地燃烧起来,且 Ⅲ 内淡黄色粉末未发生变化。 则所得的化学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试管 Ⅰ 内试剂为 CO2饱和水溶液时,其它操作同 ( 2) ,通过 _ 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的现象,可以证明 Na2O2与潮湿的 CO2能反应且放出 O2。 ( 4) CO2与过氧化钠反应机理也可用示踪原子分析加以证明,请完成下列反应方程式: ________ Na2O2+ _____ ___ C18O2+ ________ H182O ― → _ 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1) 以防止试管 Ⅲ 内的过氧化钠和外界相通时发生吸潮现象 ( 2) 浓 H2SO4 过氧化钠与干燥的 CO2不反应 ( 3) 带火星的小木条在试管 Ⅱ 的液面上复燃,同时, Ⅲ 内固体由淡黄色变为白色 ( 4) 2N a2O2+ 2C18O2+ 2H182O == = 2N a2C18O3+O2↑ + 2H2O 解析 本题旨在利用对比实验,探究 Na 2 O 2与 CO 2 反应的环境,故实验步骤中,首先让 Na 2 O 2与干燥 CO 2 反应,必须保证整个环境中不能有H 2 O ,故通入反应装置前 CO 2 必须干燥。 高考集训 题组一 钠的性质 1 .判断正误 Na 的金属活动性比 Mg 强,故可用 Na 与M gC l2溶液反应制取 M g( ) ( 2020 重庆理综- 6B) 解析 钠与 MgCl2溶液反应,先与其中的溶剂水反应,得不到 Mg。 2 . ( 2020 上海, 10) g 金属钠投入到足量的重水中,则产生的气体中含有 ( ) A . m ol 中子 B . m ol 电子 C . m ol 质子 D . m ol 分子 B 解析 3 . (2。高三化学钠及其氧化物复习
相关推荐
A 钠燃烧时发出黄色的火焰 B 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钠 C 钠与硫化合时可以发生爆炸 D 钠是强还原剂 氧气 水 煤油 氧气 水 B KB P31 四、五 作业 二、钠与水反应 主要实验现象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浮在水面上 密度比水小 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低 熔化成闪亮的小球 迅速游动 反应产生气体(何种气体生成。 ) 嘶嘶作响 反应剧烈 溶液呈红色 反应生成 NaOH,遇酚酞变红 2Na +
E 、 F 生成 J 和 K( 此条件下K 为沉淀 ) 的化学方程式: ,要实现该反应,你认为应该如何操作:。 解析 根据流程示意图分析可知,用空气、焦炭和水为原材料,最终生产 L 、 J 和 M 的产品,首先必须生产中间产品 E。 这样,主要生产流水线至少有两条 [ 液态空气 ( +焦炭 ) — E — M ;焦炭 ( +液态空气 ) — E — L]。 为了弄清该化工生产的生产工艺
战争结束时,欧洲满目疮痍,西欧国家普遍存在财政危机,物资贫乏等问题,国民经济呈现出一片衰微破败的现象。 原子弹爆炸过后,广岛市区已经变成一片废墟。 战后初期年均生产 12万门火炮。 战后初期年均生产 19390万发炮弹 战后初期年均生产 3万辆坦克 战后初期年均生产 4万架飞机 军队人数到 1945年 5月接近 1140万,战后仍保留三四百万人。 战后苏联军事实力 1947年
析氢腐蚀 ; 析氢腐蚀 和 吸氧腐蚀 都 属于 电化学腐蚀。 结合课本 P90P91相关内容 什么是金属腐蚀。 有哪些类别。 化学腐蚀和哪些因素有关。 什么是电化学腐蚀。 有哪些类别。 分别发生哪些电极反应。 知识总结 金属阳离子 失 e 氧化反应 金属腐蚀的类型 化学腐蚀 电化腐蚀 析氢腐蚀 吸氧腐蚀 (常见普遍) 一、金属腐蚀 金属原子 金属腐蚀的本质: 金属腐蚀:
( ) 典例精析 变式 1 向 MgSO4和 Al2(SO4)3的混合溶液中 , 逐滴加入NaOH溶液。 下列图象中 , 能正确表示上述反应的是 (横坐标表示加入 NaOH溶液的体积 , 纵坐标表示反应生成沉淀的质量 ) ( ) A 典例精析 【 解析 】 向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 NaOH溶液 , NaOH溶液先后与 Al2(SO4)3溶液 、 MgSO4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铝 、氢氧化镁沉淀 ,
( ) 典例精析 变式 1 向 MgSO4和 Al2(SO4)3的混合溶液中 , 逐滴加入NaOH溶液。 下列图象中 , 能正确表示上述反应的是 (横坐标表示加入 NaOH溶液的体积 , 纵坐标表示反应生成沉淀的质量 ) ( ) A 典例精析 【 解析 】 向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 NaOH溶液 , NaOH溶液先后与 Al2(SO4)3溶液 、 MgSO4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铝 、氢氧化镁沉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