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立信的“培训攻心战”(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在自己选择从业公司时给爱立信多加了一个法码。 以培训实现软公关 1999年 12月,对于中国电信业来说是个划时代的日子。 中国第一批信息管理硕士毕业。 毕业生们大部分是电信系统的高级经理们。 当时业界评价:这是爱立信中国学院为我国电信业作出的一个贡献。 同时,也是爱立信中国攻略的一个高招。 注重为合作伙伴提供终身教育的机会,这也是爱立信中国学院与其他企业大学不太一样的地方。 他们的理解是: “ 培训成为协助开拓市场,在中国建立和推动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手段,以本土化培训带动本土化市场。 ”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3 页 共 5 页 爱立信中国学院总经理马晋红则说, “ 爱立信的 MBA班只是爱立信提供培训教育的一部分,目的是帮助我们的客户、运营商和政府机构更多的了解西方的先进知识。 据悉,爱立信中国学院的 MBA 班,是 1997年爱立信与挪威管理学院和复旦大学合作开办的,所请的教授都是来自这两个大学。 ” 中国学院是本着回报行业的心态成 立的,我们考虑的是中国技术上与世界相差不大,但是客户没有相应的管理经验和服务手段,而当时教育市场也处在转型时期,更多的人进入重新学习的行业。 爱立信中国网站对 “ 爱立信中国学院 ” 描述中有这样的内容: “ 为了培养中国未来信息通信产业领导人,我们必须充分理解 中国的国情。 要承认,某些商务实践也许在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中证明行之有效,但照搬到中国却行不通。 对我们来说,同本地院校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并与经验丰富的中国管理人员密切配合,是培养新一代中国信息通信业领导人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 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杨迈总裁的致词中显露出了此攻心策略的用意所在: “ 爱立信中国学院致力于向其雇员、客户以及中国信息产业相关的主管部门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和环境 ”。 如今这些爱立信 “ 培养 ” 的 MBA们大部分都身居电信运营商的要位。 如此这般的,师生关系,是爱立信在中国市场良好表现的最好解释之一。 难怪有市场人士认为国外的通信巨头们都选取 “ 软 ” 的市场营销策略来 “ 和平演变 ” 中国通信领域高层经理的 “ 心 ”. 马晋红强调,爱立信的培训已超越了产品售后服务的产品理念,而传达了爱立信的企业文化。 战略核心和市场环境的改变,客观上也为爱立信创造了更多的本土培训的机会。 对像爱立信这样同时面对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涉及终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