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试题知识点总结内容摘要: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 :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狭义 : 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在现代课程的视野中,许多研究者认为,最能揭示课程本质的深层涵义是:课程是学生经验的建构,是师生在不断互动中建构意义的过程。 课程与学科、教材 学科( subject) ——是根据教学目的而划分的教学内容的各门科目,但有时也与狭义的课程混用。 教材( subjectmatter) ——则为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 如中小学的语文、数学、外语等皆为学科。 而广义的课程则包括以上所有的内容。 在传统课程体系下,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考试内容成了课程资源的“核心”。 课程资源封闭,单一是成了我国课程体系的通病。 导致课程脱离实践,脱离生活,学生对课程缺乏亲切感,学习动机不足。 我们很少从我们的课程观去反省学生厌学的问题。 新课程 课程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创生的一系列 “事件 ”,是动态的,具有生成性。 课程不再是 “文本课程 ”,而是 “体验课程 ”。 课程内涵的发展 1.从强调学科知识到强调 学习者的经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结果到强调过程本身 3.从强调教材的单一因素到强调教材、人与环境等多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二、课程理论流派(了解) (一 )经验主义课程论 (二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三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 (五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三、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 (the subject curriculum) 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 ,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课程。 优点: 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可以最大限度 发展学生的智力,易于评价 缺陷: 忽略学科之间的联系,忽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 ( 2)活动课程:强调以儿童的活动、经验为中心 特点:经验性、主体性、综合性 不足:儿童从活动中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评价活动课程 优点: ,有利于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交往和组织能力、创新与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地社会适应性。 、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发展。 缺点:使儿童获得知识不系统、不完整、不利于高效率传递人类文化遗产。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 学科课 程与活动课程两者之间的差异 学 科 课 程 活 动 课 程 认 识 论 知识本位 经验本位 方 法 论 分 析 综 合 教育观念 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 “教育为生活作准备 ” “教育即生活 ” 知识的传递方式 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 知识的性质 学术性知识 现实有用的经验性知识 课程的排列 逻辑顺序 心理顺序 课程的实施 重学习结果 重学 习过程 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 灵活多样 学习的结果 掌握 “双基 ” 培养社会生活能力、态度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都服从于整体的课程目标,都是学校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二者各有利弊,只有互相补充,而非互相排斥,才能保证课程的和谐与完善。 (二 ) 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 ,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 综合课程是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 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的课程。 主要观点:综合课程坚持知识统一性的观点。 综合课程可以发挥学习者的迁移能力。 优点 : *使学科知识学习走向综合 *内容的选择注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 *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 *可以发挥学习者的迁移能力 综合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难 : 1)教材的编写 2)师资问题 “核心课程” 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如中国的语文、数学和英语 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 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 核心课程既不主张以 学科为中心,也不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它主张以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为中心。 优点 : *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实用性、适用性 *内容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 *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和改造社会 缺陷: *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规定,学习内容零乱 *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统一性课程会受到影响 *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甚至会背离家长和学校的期望 (三)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 显性课程 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在大多数情况下显性课程是以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 “正式课程 ”或 “官方课 程 ”的方式呈现。 潜在课程 (也称为隐性课程、隐蔽课程 )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则时常带有非预期性、非计划性,以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方式呈现,具有潜在性。 (四)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 亦称 “国家统一课程 ”,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1)权威性。 (2)多样性。 (3)强制性。 校本课程 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优势: 更具地方特色,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 教师能根据情况的变化经常修订校本课程; 使用校本课程能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教师参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在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 负面效应: 加剧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平衡;一部分教师可能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专门理论和专门技能;所耗费的教育资源高于实施国家课程的需求;流动教师无法正常参与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修订和质量追踪,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和连续性。 四、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 途径。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从某种意义上说 ,课程计划最终都是通过教师的教案而得到实施的。 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1 .前人的知识和社会的需求是经典的课程资源 —— 学科专家决定。 主要文本形态是教材。 2 .学生自己的经验是生动的课程资源。 课程实施要以学生个体经验为依托。 学生的经验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4 教师的教育素养是最直接的课程资源 教师的学科素养,教育素养,人格品质,沟通能力等都能成为课程资源。 课程实施的水平不是直接由教材决定的 ,最终是由教师的素质决定的。 新课程中,教师不再是简单地教授统一指定的教材,可以选择适合的教材并有效地整合多种课程资源,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实施教学。 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的发展需求选择教材、增删教材、补充教材 总之,在现代课程体系下课程资源是广泛的,在这种理念中: ( 1)课程是开放的系统。 ( 2)课程是动态的经验。 ( 3)课程是面向生活的体系。 ( 4)课程是师生“共建”的活动。 课程不再是静态的教科书。 五、课程评价 (一 )学生学业的评价与课程本身的评价 (二 )课程评价、学业评价和测量 课程评价 的外延最大 ,学业评价 其次 ,测量 最后。 “学业评价” : 主要指对学生学业的评价 ,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业 ,可以了解学生学业的进步或退步状况 ,掌握教学与学习效果。 “课程评价” : 它不仅包括学生学业的评价 ,而且包括课程本身的评价。 可以说 ,学生学业的评价和课程本身的评价是课程评价的两个同等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课程评价的基础。 (三 )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一门课课程结束时或一个学年结束时进行的评价形式。 形成性评价: 贯穿于校本课程各个阶段或整个过程的评价。 (四 )科学 — 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与人文 — 自然 主义课程评价观 — 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 又称 传统评价观 ,它以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为代表。 其核心思想是 ,目标是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出发点 ,通过测量目标的达到程度判断教学效果。 概括地说 ,科学 — 实证主义课程评价就是采用标准参照测试测量学生的学业 ,从而决定目标实现的程度。 — 自然主义课程评价观 又称 新潮课程评价观。 其倡导者非常注重环境对课程的影响以及课程运行的整个过程 ,认为在评价过程中 ,不能只考虑测试的结束 ,应该考虑多种因素。 它提出 ,研究课程运行的整个过程是了解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 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一 ) 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 (二 )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 ( 三 )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 (四 )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 (五 )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 ; ; , 课程应当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去选择课程内容 ,实现新的发展 ,从而创造出又一个新的最近发展区 ,然后再着眼于这个新的发展区去选择课程内容。 二、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 )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 、经济 振兴和个人发展方面的目标。 ,又为选修学科提供更多机会的课程框架。 ,强调心智、情感、心理和精神向度的平衡。 也强调了儿童中心的、活动本位的教学方式的重要性 ,促进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 ,并鼓励自我导向学习。 (二 )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 ,以保证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 ,吸纳新出现的学科领域 ,这些新学科领域或者被 整合进既有学科 (如环境教育 ),或者作为独立学科 (如增加外语学科 )。 (三 )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 . ,而补充材料通常是由政府和私营机构开发和传播。 在课程信息的传播过程中 ,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增加 ,多种媒体的作用日益明显。 三、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 第一 ,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在课程教材改革中的积极性。 第二 ,突破以往课程改革中的许多禁区 ,如 个性发展 、 选修课程 、 活动课程 等 内容在各地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合适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新课程改革的重点 ,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 , 科学制定课程标准。 ,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 、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要。 新世纪课程改革应朝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 第一 ,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位。 第二 ,在课程政策上 ,要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 第三 ,在课程内容上 ,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 第四 ,在课程结构上 ,要更 新课程种类 ,恰当分析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第五 ,在课程实施上 ,要超越忠实取向 ,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新取向。 第六 ,在课程评价上 ,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在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上 ,强调大众教育 ,即 教育为大众科学为人人。 在课程设置上 ,强调课程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为社会服务口现在则更强调人的发展。 在课程目标上 ,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知识内容上 ,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整和性 ,强调学科间的联系。 第七章 课堂教学 第。教育学基础试题知识点总结
相关推荐
应控制机床 c自动交换 工件装置 o.数控机床 3程序编制中首件试切的作用是 f)。 C A.检验零件图样设计的正确性 B.检验零件工艺方案的正确性 c.检验程序单及控制介质的正确性,综合检验所加工的零件是否符合图样要求 D.测试数控程序的效率 3 CNC系统中的 PLC是 ( )幸 A A.可犏程序逻辑控制器 B.显示器 C.多徽处珲器 D.环形分配器 3静压导轨的摩擦系数约为 ()。 C
测量 12 水准仪 1 测量 13 照明 灯 20 照明 14 零星工具 15 钢筋探测仪 1 探测钢筋 16 卷扬机 5T 1 吊装 17 氧气、乙炔 2 钢件切割 新增钢楼梯及加固工程施工方案 7 序号 机械设备名称 型号规格 功率 数量(台) 用途 18 电动角磨机 DW120 4 钢板、钢筋、砼打磨 19 注浆泵 ZB30 1 结构胶灌注 22 挤压机 JY45 1 预应力固定端制作
要求的 混凝土 方可入模浇筑。 ⑤ 混凝土 浇筑时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大于 2m;当大于 2m 时,采用滑槽辅助输送 混凝土 ,保证 混凝土 不出现分层离析现象。 ⑥ 混凝土 的浇筑采用分层连续推移的方式进行,不得随意留置施工缝 ;当因故间歇时,浇筑间隙时间不超过前层 混凝土 的初凝时间(或能重塑的时间), 混凝土 浇筑允许的间歇时间应根据环境温度、水泥性能、水胶比和外加剂类型等条件 通过实验确定。
原摸峻丛锻风托太敖毒孪妖 参罗烟彦兰腹试邓 第三条 员工应遵守法令和本公司一切规章制度、通告和公告,按时上下班。 公司规章制度 简介公司规章制度工作制度 * 2考勤制度 * 4员工奖励与惩罚条例 * 甲虫烷堕扬韩桥巡充领扑可乃入刘野程纵守汗孕辣验色赫匈美乞愤够睹靳砖杯刊判帘应贝擎行朋掣随原摸峻丛锻风托太敖毒孪妖参罗烟彦兰腹试邓 第四条 员工应遵守下例事项: 公司规章制度 简介公司规章制度工作制度
,机动绞磨紧线,弛度粗调、细调。 弛度 观测 以经纬仪角度法观测为主,必要时采用平行四边法观测。 直线塔附件 采用双线提线器,利用悬垂串悬挂点出的施工孔起吊放线滑车中的子导线,进行安装。 耐张塔附件 空中对接法平衡挂线,并进行弛度精调,空中压接耐张线夹。 材料、消耗材料需求计划、物资管理 ( 1)为保证工程材料及时有序地进入施工现场,我公司项目经理部提前与供货厂家取得联系,掌握供货信息
伴随着挫折认知,对于自己的需要不能满足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愤怒、焦虑、紧张、躲避或攻击等等,称为挫折反应。 当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三者同时存在时,便构成心理 挫折。 但如果缺少挫折情境,只有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这两个因素,也可以构成心理挫折。 这是因为,挫折认知既可以是对实际遭遇到的挫折情境的认知,也可以是对想像中可能出现的挫折情境的认知。 例如,一个人总是怀疑自己周围的同学议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