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锅炉水处理技术理论试题库20xx内容摘要:

ol/L D. mol/L 10. 额定工作压力 ~ 的 汽包 锅炉, 锅炉水磷酸根 含量应控制( )范围内。 A. ~3mg/ L B. 2~8 C. 2~10 D. 5~15 无机化学部分 11. 1摩尔水就是指有( ) A. 1023个碳原子 B. 1 摩尔 /升水 C. 1023个水分子 D. 1 摩尔 /升碳 12.随着温度和压力的提高,蒸汽的密度( ),水的密度( )。 A.增大 B.降低 C.不变 D.相同 13.当有关离子浓度的乘积等于其溶度积时,溶液达到 饱和,并处于平衡状态,( )。 C. 沉淀不断析出 解 14.在可逆反应中,下面哪种表述动态平衡的特征是错误的。 ( )。 A.正、逆两个反应不是停止了,而是以相等的速度进行。 B.体系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 C.正反应速度小于逆反应速度。 D.正反应速度大于逆反应速度。 15.下列试剂中,( )不能放在碱式滴定管中使用。 A.氢氧化钠溶液 B. EDTA 溶液 C.硝酸银溶液 D. 高锰酸钾溶液 16. 盐酸溶液,其 pH 值为( )。 A. B. 1 C. 2 D. 13 17.下列物质中哪些物质是弱电解质( )。 D. NaCl 18.在 2020 ml 溶液内溶有 8g 氢氧化钠,溶液的摩尔浓度为( )。 A. 2mol/L B. . 1mol/L D. 19.当溶液的 [H+]< [OH]时,溶液呈( )。 A.中 性 B.强酸性 C.弱酸性 D.碱性 20.当溶液的 [H+]> [OH]时,溶液呈( ) A.中性 B.强碱性 C.弱碱性 D.酸性 21.下列那种现象不是鉴定反应的明显外观特征。 ( ) A. 溶液颜色的改变 B. 沉淀的生成或溶解 C. 有气体产生 D.反应迅速 22.当铁失去了 2 个电子,氧化数由 0 升到 +2时,下列哪种表述是错误的。 ( ) A.铁被氧化 B.铁被还原 C.铁是氧化剂 D.铁是还原剂 23.纯水的 pH为 7,如果在 50ml 纯水中加入 1mol/L 的盐酸,纯水的pH值改变了( ) A.降低了 4个单位 B.升高了 4 个单位 C.降低了 2个单位 D.升高了 2 个单位 24.下列那种表述是错误的。 ( ) A.不同压力下水的沸点不同 B.不管压力多少水的沸点均为 100℃ C.水的温度升高到一定值,其蒸汽压等于外界压力时,水就开始沸腾 D.水的 沸点随压力的升高而升高 25.下列哪种化学反应属于中和反应。 ( ) A. Fe + 2HCl= FeCl2 + H2↑ B. 3Fe + 2O2= Fe3O4 C. HAc + NH4OH → NH4Ac + H2O D. AgNO3 + NaCl → AgCl↓ + NaNO3 分析化学部分 26.常量分析法适用于( )水样的测定 A. 原水 B.除盐水 C.凝结水 D.饱和蒸汽 27.微量分析法适用于( )水样的测定 A.原水 B.除盐水 C.循环冷却水 D.软化水 28.分析天平调零后,加 10mg 环码,开启天平,若尺影在光屏移动 100 分度(小格),天平的灵敏度为( )。 A. 1 分度 / mg B. 5 分度 / mg C. 10 分度 / mg D. 15 分度 / mg 29.一般分析天平的称量误差为177。 ,为了使测量时的相对误差在 %以下,试样重应为( )以上。 A. B. C. D. 30.下列那种情况会引起分析试验的系统误差。 ( ) A.瞬时 微小振动 B.仪器或试剂引入的误差 C.气压微小波动 D.测定温度波动 31.由于试剂中含有干扰杂质所产生的系统误差,应通过( )来消除。 A.对照分析 B.空白试验 C.增加平行试验 D.校正仪器 32.测定环境引入的随机误差,可通过( )来消除。 A.对照分析 B.空白试验 C.增加平行试验 D.校正仪器 33.在滴定分析中,滴定管读一次数常有177。 的误差,为了 使测量时的相对误差保持在 1%以下,滴定剂消耗应不少于( ) A. 1ml B. 2ml C. 3ml D. 5ml 34.标准溶液中含有微量被测组分造成的误差属于( )误差。 A. 偶然误差 B.系统误差 C.随机误差 D.不确定误差 35.下列分析法中,( )属于重量分析法 A.酸碱滴定法 B.沉淀滴定法 C.络合滴定法 D.溶解固形物的测定 36.下列分析法中,( )属于容量分析法 A.悬浮物的测定 B.沉淀滴定法 C.比色分析 D.溶解固形物的测定 37.用磷钼兰比色法测定 PO43,加入氯化亚锡的作用是( )。 A.氧化磷钼兰 B.萃取磷钼兰 C.将磷钼黄还原成磷钼兰 D.络合反应 38.用 ,滴定化学计量点 pH值突跃范围为 ~,应选( )作指示剂。 A.酚酞 B.甲基橙 C.甲基红 D.甲基红 亚甲基 蓝 预处理部分 39.天然水中( )需用 混凝、澄清与过滤的方法除去。 A.悬浮物 B.胶体 C.离子 D.气体 40. 澄清池最佳加药量、最佳运行条件( )获得。 A.由运行经验 B. 通过计算 C.通过 调整试验 D.通过监测 澄清池出水水质 41.混凝、沉淀或 澄清处理后残留有少量细小的悬浮颗粒,应通过( )除去。 A.过滤处理 B.进一步混凝处理 C.通过 调整试验 D. 进一步 沉淀或 澄清处理 42.下列混凝剂中,具有适用范围广、用量少、凝聚快、易操作的混凝剂是( )。 A.铝盐 43.用铝盐作混凝剂时,适宜的 pH值范围为( )。 ~ ~ ~ ~12 44.用铁盐作混凝剂时, pH 值控制在( ),水中残留的铁离子含量较小。 A. ~ B. ~ C. ~ D. 10~12 45.用铝盐作混凝剂时,最佳的水温为( ) A. 25~30℃ B. 15~20℃ C. 10~20℃ D. 5~15℃ 46.石英砂过滤器应根据( )来确定是否需要反洗。 力降 47. 在过滤设备中,对水流均匀性影响最大的是( )。 A.配水系统 B.滤料的粒度 C. 滤料的高度 D. 滤料的机械强度 离子交换部分 48.逆流 再生离子交换器进水浊度应小于( )。 C. 3FTU FTU 49.浮动床具有运行流速大;再生剂消耗低;出水水质好的优点。 但下列哪些情况将影响运行效果。 ( )。 B. 原水浊度大 50.交换器再生后进行置换的目的是( )。 ,提高树脂再生度 乱层 51.当离子交换器( )时,应进行再生。 A. 树脂完全失效 B. 出水水质不合格 C. 运行阻力增加 D. 树脂“中毒” 52.当混床未失效的阳树脂和已失效的阴树脂反洗分层比较困难时,应采取( )的方法。 53.混床反洗分层不充分将带来( )后果。 A. 运行阻力增加 C. 运行出力降低 D.混脂效果不好 55.混床阴、阳树 脂再生后混合不充分造成的危害是( )。 A. 运行阻力增加 B. 再生剂消耗量大 C. 出水显酸性 D. 造成交叉污染 56.树脂若受到有机物污染,可采用( )处理。 A.压缩空气擦洗 B.酸液处理 C.饱和食盐水清洗 D.热的碱性食盐水清洗 57.从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顺序可知,弱酸性阳树脂最容易吸着( ),因此易用酸再生。 + + + + 58.从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顺序可知,在运行时弱碱性 阴树脂可将水中( )交换除掉。 A. SO42 B. Cl C. HCO3 D. HSiO3 59.为了防止活性余氯对树脂的氧化降解作用,离子交换器进水余氯含量应小于( )。 A. . . mg/L D. mg/L 60.水在( )条件时,水中的碳酸氢根或碳酸根可转化为二氧化碳,用除碳器除去。 A.中性 B.酸性 C.碱性 D.弱碱性 61.离子交换树脂如果失水干燥后,使 用前应( )。 A.用水浸泡 B.用 8%盐水浸泡 C.用饱和盐水浸泡 D. 6%盐酸浸泡 62.交换器置换时的流速、流向与再生时的流速、流向( ) A.均相同 B.完全不同 C.均相反 D.流速相同,流向相反 63.在除盐系统中,将出水漏( )作为阳离子交换器运行控制终点。 A. K+ B. Na+ C. HSiO3 D. HCO3 64.在除盐系统中,将出水漏( )作为阴离子交换器运行控制终点 A. K+ B. Na+ C. HSiO3 D. HCO3 65.下列哪种表述再生剂用量与树脂再生度的关系是错误的( )。 A. 再生剂用量越小,树脂的再生度越低 B. 适当增加再生剂的比耗,可提高树脂的再生度 C.再生剂的比耗增加到一定量后,树脂的再生度不会再有明显提高 D.再生剂的比耗与树脂的再生度成反比 66.离子交换器大反洗的作用是( )。 A.松动压脂层并洗去其中的污物、杂质及破碎的树脂颗粒 B.松动整个树脂层并洗去其中的 污物、杂质及破碎的树脂颗粒 C.将中排装置滤网中的污物、杂质及破碎的树脂冲洗干净 D.使离子交换器内的树脂按“上细下粗”排列,以减小运行阻力 金属腐蚀部分 67.停用锅炉如果不采取适当的保养措施,其腐蚀速度比运行时的腐蚀速度( )。 A.大 B.小 C.相等 D.不变 68.下列哪种腐蚀属于电化学腐蚀( )。 A.氧腐蚀 B.沉积物下腐蚀 C.水蒸汽腐蚀 D.苛性脆化 69.下列哪种腐蚀属于化学腐蚀( )。 A.氧腐蚀 B.沉积物 下腐蚀 C.水蒸汽腐蚀 D.苛性脆化 70.为了降低停用锅炉内部的湿度,一般采用( )。 A.烘干法 B.保持给水压力法 C.干燥剂法 D.保持蒸汽压力法 71. 如果锅水中存在有( ),在沉积物下容易发生酸性腐蚀。 A. MgCl2 B. CaCl2 C. NaOH D. CH4 72.热力除氧的原理是根据( )为理论依据的。 A.亨利定律 B.质量守恒定律 C.等物质量规 则 D.定组成定律 73. 在腐蚀电池中,电极电位较低的一极称为 ( ), 电极 电位较高的一极称为( )。 A. 阴极 B.阳极 C. 阴极极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