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教材教法测试信息技术试题内容摘要:

的想法。 生 2:我们能不能通过一些方式先查一一下手机是哪儿的,然后再了解那里的最高塔及高度。 师:这种思路很好,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来获取手机的归属地呢 ? 学生开始讨论。 有的说手机号码的前几位是 “1 3 8”,可给移动公司打电话查询,有的说上网查询。 师:可以先在网上通过 “手机号码归属地 ”查询得知 1 38 1 7 96的归属地为上海,然后在百度里输入 “上海 第一高塔 ”,得到答案为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 ”。 再在百度里输入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度 ”,得到最终答案 46 8 米。 教师要特别强调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不能让学生认为网络是信息的唯一来源。 设计意图: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尽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通过对问题的独立思考,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激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正是在积极参与中,学生的态度情感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悄然的变化着。 我们知道,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应是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掌握和形成的。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产生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等,都产生于一定的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中 ,虽然教学过程是统一的,教学步骤是一致的,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的。 思维活动方式不同,情感活动的样式各异,意志活动的强弱也不一样,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 比如:同样是《有趣的几何图形》一课,教师也可以这样组织教学。 把几种几何图形工具的用法直接教给学生,学生只要将老师讲的记住,就算完成任务了。 既不用通过调动思维去想,也不用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体验去探究理解,去自主尝试。 周老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是这样做的。 将学生引入积极的问题情境后,教师因势利导抓住学生高涨的学习积极性。 把探究的学习任务进行明 确,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探究某一种工具的用法。 正是在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去思维,主动去探究,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得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从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体验过程中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 也使得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的教学目标得到了落实。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千差万别的表现,都反映在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上,这恰恰是有效参与的体现。 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通过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学习来判断某个维度的目标达成,把它们武断的割裂开来。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是相互渗透、有机联系的。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学生自主地去理解和感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产生情感、激发想像、启动思维,形成一定的学习态度,所有这一切都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理解与感受过程中。 在此过程中,三个维度是交融在一起,很难将它们分开。 而这三个维度的交融,也体现了信息技术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五:坚持 “五个贯穿始终 ” 这五个贯穿就是我们实施策略所要遵循的五个原则。 情感教育贯穿始终。 得到别人的爱,孩子就能学会爱别人。 当这种爱成为一种责任 ,它才可以在人世间相互传递。 当你能由衷的爱别人的孩子,爱每一个孩子,你就具备了教育者的天资,也就终于开启了教育之门。 教育的精髓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始于建设和谐课堂,和谐课堂的突出特征是体现着平等和相互尊重,洋溢着爱和智慧。 我们要以一颗平等的心去看待每一个孩子。 真心去理解他们尊重他们。 文化育人贯穿始终。 墨子曾说过: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 非独国有染也,士亦也有染。 ”这就是说,人会因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改变。 人的自然本性如素丝,善恶全由后天环境造成,这好比山上的树木,虽然它曾经是美 丽的,但砍伐的多了,它还能美吗。 我们都曾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 为了孟子能健康成长,孟母三次搬家。 而现在我们则是处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又能迁向于何处呢。 小鸟渴望有一片蓝天,而我们的学生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因此我们要努力建设优秀的学校文化、班级文化、课堂文化、学科文化,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拼搏进取。 探究体验贯穿始终。 精心研究 “探究与体验 ”的内容、时机、方式、方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实事求 是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科学探究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一把金钥匙,也是人类自身自我完善的一种境界。 我们要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凡是要能够自己去亲自体验一下才行,小马过河的故事大家都听过。 这个故事说:小马要过河,牛大伯说水很浅,而小松鼠却说水深,小马没主意了,回去问妈妈,妈妈叫它自己想一想,试一试。 结果小马一过,水不深也不浅。 小马能够过得河,固然在于它那 “一试 ”,但马妈妈的教导也是很关键的。 这就引出了一个怎样正确教育引导学生的问题。 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提倡探究体验的一个原因。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每个家庭的孩子也少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 “家庭小皇帝 ”的出现。 “小皇帝 ”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包办一切,这事我给你做吧,那事我替你做吧 …… 这种爱也是爱,但人们常把它称之为 “溺爱 ”。 溺爱使得孩子娇生惯养,没有了自立能力,事事依赖父母或老师。 当今时代是飞速发展的时代,是科技进步、知识爆炸的时代,是勇敢者奋力拼搏的时代,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没有自立能力,就必然降低在社会上的生存机会,最终成为时代的 “弃儿 ”。 因此说,爱孩子是应该的,但绝不能溺爱。 要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让他们在 实际生活中锻炼自己;父母和老师要多让孩子自己处理自己的事,遇事要让他们多想想,试一试。 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对孩子负责,为孩子以后在社会风浪中奋勇前进奠定良好的基础。 这正如《小马过河》故事中的小马最后终于经过自己的 “试一试 ”而过了河一样。 在孩子们的面前就有一条条 “人生之河 ”阻住了他们的去路,就需要小马自己去亲自体验一下,也现需要 “马妈妈 ”们正确地引导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冲锋,去拼搏。 人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时代的宠儿。 花朵不经历风雨的洗礼就无法开得娇艳,宠儿不接受社会的挑战就会成为满肚子草包的纨绔子弟。 请我 们的父母师长都来向小马的妈妈学习吧。 如果你爱学生,不妨让他从探究体验开始。 展示交流贯穿始终。 展示交流学生自己的观点、方法、成果。 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进行展示与交流的时间和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方法、 “成果 ”,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发展创新思维,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自我激励。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是学生展示才华的地方。 那么我们在课上究竟展示交流什么。 ()展示交流学生自己的观点、方法、成果。 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展示交流的形式是什么。 学生把自学所得所想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出来,让大家共享共得。 可以是学生讲解、辩论、演示、图示 …… 展示形式随心所用,尽其所长。 在杜郎口中学的走廊里,教室里随处可见这样的警句: 生活因充实而快乐,课堂因展示而精彩; 给我一次机会,还你一份惊喜; 每节展示一分钟,必定改变你一生 …… 这些学生的警言,说明了学生对课堂展示的渴望、喜爱和效果。 人人都有表现欲望的,总想把自己的优点、长处、才能展现给大家,得到别人的赞许和肯定,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学生呢,他们有表现自我的强烈意识。 我们许 多课堂学生不愿展示,随着年级的增高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越来越少,甚至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启而不发,问而不答,这能怪学生吗。 教育者应当好好自我反思。 习惯养成贯穿始终。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天就培养起来的,它需要教师不断的做大量的、重复的指导和培养。 学生好习惯的背后浸透教师很多的汗水。 比如上信息课学生填写微机使用记录单的问题,每次上课前填上人名和班级,下课后填写学习 内容机器使用状况。 小组长检查完鼠标后在离开。 这样时间长了学生也就形成习惯了。 开关机的习惯,正确的开关机顺序。 上课完毕后关闭应用程序窗口等。 这些行为习惯的培养都需要教师付出心血。 更不用提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了。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重点是养成文明守纪、专心致志、多读勤写、规范书写、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克服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悠闲学习、袖手学习、低头听课、机械记忆等不良习惯。 有孩子的老师都清楚,要想孩子有好习惯,你要先有好习惯,孩子是镜子,你怎么做,他就怎么学。 因此孩子的学习习惯培养,这是每一节课、 每一名教师都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的问题。 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学科 “三五五 ”课堂教学策略 (讨论稿) 这个讨论稿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策略。 面对的群体是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主要针对操作课的而言。 实施这个策略的课堂环境最低要求为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要求] ⒈ 微机室需有教师机并配有教学控制系统(软、硬件皆可)或投影系统。 ⒉ 微机性能优良,操作系统及应用程序能满足正常教学需求。 ⒊ 学生人手一机(最低为两人一机)。 ⒋ 每学期上机时间不得低于总课时数的 70%。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创设, 激发兴趣 新课程倡导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引出学习任务。 创设有利于探索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的不同细节中,设计进一步探索问题的建议和暗示,以激发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解读: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及技能性于一体的学科,有很多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不喜欢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结合新课改的理念,采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可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学,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示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开头) 以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把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上来,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方式可以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动机,引起积极地思维。 在学习《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时,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在小明的书房中,书桌和地面上杂乱无章地堆着很多书,而靠墙的书橱却是空的,他正在满头大汗地找课外书《哈利 波特》,地上、桌上的书越来越乱,还是没找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