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生产标准炼焦行业-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K总 —— 总推焦系数; K计 —— 计划推焦均匀系数; K执 —— 执行推焦均匀系数; m —— 本班计划规定的推焦炉数; a1 —— 本班计划结焦时间与规定结焦时间相差177。 5min以上的炉数; a2 —— 本班计划推焦时间与规定推焦时间相差177。 5min以上的炉数; n —— 本班实际出炉数。 (3) 冒烟率 炉门冒烟率(%)= ——————— 100 装煤孔、上升管冒烟率含义同上。 ( 4)吨焦耗干精煤量、吨焦耗新鲜水量、吨焦耗电量、吨焦耗蒸汽量 吨焦耗干精煤量( t/t焦)= —————————————— 吨焦耗新鲜水量( m3/t焦)= ——————————————— 吨焦耗电量( kW h/t焦)= —————————————— 吨焦耗蒸汽量( t/t焦)= ————————————— 年(本季)焦炭产量( t) 年(本季)生产焦炭耗蒸汽总 量( t) 年(本季)焦炭产量( t) 年(本季)生产焦炭耗电总量( kW h) 中 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年(本季)焦炭产量( t) 年(本季)生产焦炭消耗新鲜水量( m3) 年(本季)焦炭产量( t) 年(本季)生产焦炭消耗干精煤量( t) 运行的炉门个数 冒烟的炉门个数 中 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10 HJ/T 12620xx ( 5)焦化工序能耗 11 工序能耗= —————— 式中: T—— 焦炭产量, t; I—— 原料煤折热量, kg(标煤); Q—— 焦化产品折热量, kg(标煤); E—— 加工能耗折热量, kg(标煤); R—— 余 热回收折热量, kg(标煤)。 工序能耗指炼焦及煤气净化工段的能耗。 统一按标煤进行折算。 原料煤指炼焦所用洗精煤;焦化产品指焦炭、焦炉煤气、粗苯、煤焦油等;加工能耗指煤气、电、蒸汽耗量等 ,式中 I值必须大于 Q值。 焦炉使用高炉煤气加热时,高炉煤气的耗量乘以。 ( 6)吨焦气相污染物产生量 指焦炭生产时,装煤、推焦和熄焦生产过程的气污染物(烟尘、苯并 (a)芘、SO2)产生量与焦炭产量的比值。 气污染物产生量( t/t焦)= ——————————————— ( 7)吨焦蒸氨废水产生量 指焦 炭生产时,煤气净化系统的蒸氨废水产生量与焦炭产量的比值。 废水产生量( t/t焦)= —————————————— ( 8)废水中污染物产生量 指焦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中所含污染物质的量,该量可在各工序排放口处进行测定。 年(本季)焦炭产量( t) 年(本季)工序气污染物产生量( t) 年(本季)焦炭产量( t) 中 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年(本季)蒸氨工序废水产生量( t) T I- Q+ E- RHJ/T 12620xx 水污染物产生量( t/t焦)= —————————————— ( 9)焦炉煤气利用率 焦炉煤气 利用率( %)= ——————— 100 利用途径除了用于焦炉做燃料外,还可用于粗苯管式炉、氨分解炉、燃气锅炉、工业炉窑、合成化工原料以及外送民用等。 ( 10) 捕集率 捕集率( %) = Pi—— i炭化室所测的一个装煤或出焦过程的集尘量, kg/t焦; P —— 一个装煤或出焦过程荒煤气无逸散状态下(通过目测确定)的集尘量,kg/t焦; n—— 实测的焦炉炭化室孔数( n值至少取整个焦炉炭化室数量的 60%)。 6 标准的实施 本标准由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实施。 年(本季)焦炭 产量( t) 年(本季)工序水污染物产生量( t) Pn1 Σ =niiP1 中 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总焦炉煤气量 焦炉煤气利用量 中 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12 HJ/T 12620xx 《清洁生产标准 炼焦行业》编制说明 《清洁生产标准 炼焦行业》编制课题组 二零零三年三月 中 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13 HJ/T 12620xx 目 录 1 概况 2 适用范围 3 指导原则 4 制定标准的依据及主要参考资料 5 制定标准的基本方法 6 标准实施的技术可行性 7 标准的实施建议 附图 1: 炼焦及焦处理工艺流程排污环节示意图 附图 2: 煤气净化车间工艺(氨分解工艺) 附图 3: 煤气净化车间工艺(硫铵工艺) 中 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14 HJ/T 12620xx 《清洁生产标准 炼焦行业》编制说明 1 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钢铁工业的迅猛发展,作为其主要原料的焦炭生产也得以迅速发展。 目前我国机焦炉焦化企业数约为 400家,主要分布在我国山西、河北、辽宁、上海、四川、湖北、北京、河南、安徽、内蒙等地,运行焦炉数为 1197座,规模大于 100万吨 /年的企业数有 24家,焦炭产量为 4240万吨 /年;规模在 50~ 100万吨 /年的企业数有 21家,焦炭产量为 1413万吨 /年;炭化室高度大于 、装备水平较高的机焦炉有 250座,产量为 8000万吨 /年;正在新、改、扩建的机焦炉 60余座。 截至 20xx年底中国焦炭的实际产量为 13130万吨,出口焦炭为 1386万吨,是世界出口焦炭第一大国,出口量约占世界贸易的 70%左右。 20世纪 80~ 90年代我国炼焦业主要以能耗高、排污量大、资源浪费严重的土焦和改良焦生产为主,产品占焦炭产量的 50%。 粗放型生产模式带来了沉重的环境负担,为此,国家 “ 三部委 ” 于 1997年及时发布了取缔土焦和改良焦的 367号文,提出了建设大型机焦炉的发展战 略。 许多炭化室高度小于 (非气源厂),不仅能耗、物耗高,且无脱硫、脱氨、脱苯等煤气净化工艺以及较完善的环保设施,亦应逐步淘汰。 由于焦化生产工艺过程复杂,有机气相污染物和有机废水排放强度大,末端治理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从源头入手,全过程控制和综合利用,走清洁生产之路。 进入 20世纪 70年代,全球焦化业面临着环境、经济、资源三大难题。 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改进传统水平室式炼焦炉基础上,开发了低污染炼焦新炉型。 美国开发应用了 “ 无回收炼焦炉 ” ,德国、法国、意大利、荷 兰等 8个欧洲国家联合开发了 “ 巨型炼焦反应器 ” 、日本开发了 “ 21世纪无污染大型炼焦炉 ” 、乌克兰开发“ 立式连续层状炼焦工艺 ” 、德国还开发了 “ 焦炭和铁水两种产品炼焦工艺 ” 等。 各国对传统的炼焦炉改进的技术趋势是①扩大炭化室有效容积;②采用导热、耐火性能好、机械强度高的筑炉材料;③配备高效污染治理设施;④生产规模大型化、集中化。 中 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现代化焦炉建设进展加快,焦炭 中 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15 HJ/T 12620xx 产量稳步提高,同时在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指导下,多数炼焦企业加大了改造力度,广 泛采用高新技术,例如:采用装炉煤水分调解、干熄焦、地面除尘设施、高效的酚氰废水处理工艺、炼焦过程计算机控制与管理、煤气脱硫、脱氨和焦炉煤气综合开发利用等先进工艺技术,使中国的炼焦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焦化生产过程中排入环境的污染物主要是煤在干馏、结焦等化学加工转化过程中流失于环境的有害物质,主要有烟尘、煤尘、飞灰;结焦过程中泄露的粗煤气,其中主要污染物苯并芘等苯系物、酚、氰、硫氧化物、氯、碳氢化合物等多种污染物;空气与焦炉煤气燃烧生成的 SO NOx、 CO2等;出焦时灼热的焦炭与空气骤然生成的 CO、 CO NO2等气体;粗煤气冷却过程中产生的剩余氨水和化产回收过程产生的废水,其中含氨氮、酚、氰、苯可溶物等污染物。 可见,炼焦生产具有排污环节多、强度大、种类繁杂、毒性大的特点。 虽然 70%~ 80%的炼焦企业具备不同程度的污染控制设施,但由于投入大、运行费用高,企业负担重。 清洁生产是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也是实现我国污染控制由末端控制向全过程控制转变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国内开展清洁生产审计的企业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判断一个企业或者一项工程是否达到清洁生产要求一直非常困难。 由于缺乏 统一的标准,导致清洁生产的推广存在相当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清洁生产工作的开展。 《清洁生产标准 炼焦行业》(以下简称“ 标准 ” )的制定可以促进国内炼焦行业走清洁生产的道路,为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导向。 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常规机械化焦炉焦炭生产企业的炼焦、煤气净化工段及主要产品(不包括化学产品深加工和生活消耗)的清洁生产过程。 本标准适用于焦炭生产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清洁生产潜力与机会的判断、清洁生产绩效评定和清洁生产绩效公告制度。 3 指导原则 制订清洁生产标准的基本原则是: 中 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 清洁生产标准 ” 要符合国家对焦化行业现行的各项产业政策、法律、法 中 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16 HJ/T 12620xx 规,按照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理论的要求,体现全过程污染预防思想,并覆盖从原材料的选取到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处理处置等各个环节。 具体原则如下: � 符合清洁生产思路,即体现生产全过程的污染预防控制; � 符合焦化行业的技术标准和规定;在某种程度上严于本行业的技术标准和规定; � 促进焦化工业向焦炉大容积、生产清洁型、技术先进型方向发展; � 针对典型工艺设定清洁生产标准,该典型工艺基本反映了 企业的总体生产状况,避免针对某一单项技术制订标准; � 依据本标准的适用范围确定各项指标的基准值分级; � 基准值设定时综合考虑国内外的焦化工业现有技术水准和管理水平,并考虑其相对性,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 引用了炼焦行业焦炉等级评定中 “。清洁生产标准炼焦行业-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